最大交易平台Mt.Gox破产,比特币的信任指数还剩多少?

就在上一周,由于系统漏洞导致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突然关闭,这一组织28日在东京当地申请破产。来无踪去也无踪的比特币交易平台似乎再次证明了比特币这一交易品种的“先天不足”。

比特币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备受争议,兴奋有之,谩骂有之,不屑有之,忽略有之。尤其是在25日,全球知名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突然关闭的消息一出,在市场上一时激起千层浪。对比特币的质疑声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MT GOX会不会是压垮比特王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比特王国会收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牵动着全球比特迷的神经。

 

来无影,当然也去无踪

在2008年这个全球经济动荡的年代,在人们的怒火烧向被指责为贪得无厌的华尔街金融寡头和与之匹配的货币体系的背景下,一位署名中本聪的作者横空出世,他(或者他们)在一个密码学网络讨论组上,发表一篇构造一种电子货币论文。这就是比特币的鼻祖。

2009年1月,中本聪本人在一个叫创世纪的挖矿讨论区挖到第一单比特币50枚,中本聪破解了他发明的软件产生的第一个密码。两年后,比特币逐渐开始“值钱”了,2010年4月一枚比特币卖14美分;2010年11月涨到36美分;到2011年初基本稳定在90美分;2011年5月比特币身价暴涨到8.9美元,6月份升到27美元;2013年已经高达1000美元一枚。

就这样,比特币火了,成名了。然而它的缔造者中本聪自2011年12月12日,在网络论坛发表最后一个帖子然后再也不出现了,神秘的中本聪消失了。比特币就像是乱世中的弃婴一样,无人认领。

中本聪的来无影去无踪有可能预示着某种理念的幻灭,比特币从虚拟走进了现实,从无价变成了高价,从天上降到到人间,何去何从,无从知晓。

 

比特币的公平性如何体现

比特币的“开采”,不过是一种算法而已。如果这样的话,一台机器如果开采慢,换一台更高级的机器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更多比特币?如果N台机器同时“开采”呢??这样说来,岂不就是谁先掌握先进“开采技术,谁就首先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比特币能防止这种漏洞吗?这样的开采方式是不是对于那些不懂技术,或者机器运行慢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

另外,随着比特币的“开采”难度的增加,价值就越高。就像金的价值大于银的价值,电脑的价值,大于电池的价值。但比特币的价值是恒定的,初期开采难度小,开采的比特币多的人掌握了大量的财富,而后期开采难度大,财富反而不容易产生。但价值是相等的,这样的公平又怎么体现?

 

比特币疯涨的背后,投机和需求膨胀?

根据Block chain.info数据,自从比特币开始流通以来,已经有大约1,240万比特币诞生,按照当前价格计算的总价值为62亿美元。

回望比特币的诞生背景,和民众对于各国货币信心缺失,对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的大环境不无关系。在此大环境下,市场上各大交易商和比特币的衍生市场上的商家炒作加上参与者的投机心理则进一步加速其上扬,可以说,比特币的疯涨跟投资者炒作和投机需求膨胀脱不了干系。

众所周知,黄金的认可度不仅仅在于其天然的物理属性,还在于其已经被各国官方接受,成为公认的储备货币。理论上,比特币作为电子货币并不具备唯一性和排他性的地位,更难以像黄金那样成为各国央行的官方储备。另外,由于比特币的稀缺性,加上经济体系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等影响,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比特币的疯涨。

正如爱尔兰利默里克大学斯蒂芬·金塞拉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从投资者的心理层面讲,比特币、郁金香、铁路和股票市场之间没有区别。只要能把比特币卖给`更傻的人`并且获利,投资者就感到幸福。不过,更傻的人总有一天不再出现。”

 

一个日常消费都无法应付的货币?

能否在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扮演支付、交易、流通的角色,是货币存在的基本标准。作为纯虚拟概念的比特币,能否进入普通消费领域甚至资本交易领域呢?回答这个问题,2013年10月,美国犹他州30岁的克雷格和妻子一起,进行了一次体验纯比特币支付的三大洲个人旅行。

10月份,克雷格驾车从犹他州普罗沃出发,10月17日抵达纽约,再飞往欧洲,到斯德哥尔摩和柏林停留,然后飞往亚洲的新加坡,再飞返美国。旅程2013年11月1日结束,历程101天。最后,克雷格总结说:如果长时间下去,不知道会被折磨到什么程度,一件很普通的日常消费都变成了极大的挑战。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一种产品是否真正能够被投入使用或流通,不仅仅看这个产品能否生产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是否实用,能否适时地融入现实。货币也不例外。比特币可以说成是一种交易品种,可以算作货币,也可以算作商品,无论作为交易、收藏、投资,这些需求都无可厚非。但如何将这种“凭空想象”出来的虚拟的货币融入现实世界,是一个即时的问题。

比特币是一种算法,是人为设计出来的货币。对于传统金融体系来说,比特币是民间的,是野生的。所以注定它生命力是顽强的,同时血脉是非正统的矛盾。即时所有国家都禁用比特币,它也能找到生存之地。所以外部的威胁不会造成比特币的死亡,真正致命的来自内部。

比特币是电脑通过运算进行破解来获得的,通过Block chain上的节点验证来防止重复使用。这是它的核心。这不代表未来会一直如此。如果比特币的算法被破解,有人生产了能够蒙骗Block chain的假比特币,那整个体系几乎会立刻坍塌。

比特币取得的难度,随着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小。这种方式和传统国家货币的发行不是一个节奏。货币的发行要考虑到的很多因素,并且由央行决定发行数额,以实现宏观调控等目的。比特币的供应不存在中央权威机构管理,比特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信心。比特币缺乏政府信用作担保,一旦出问题政府不承担责任,风险非常大。而作为虚拟货币,比特币的泡沫一旦破灭,将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问题更复杂的是,比特币价格的波动很大。比如11月份中国市场的比特币,朝夕之间“贬值”一半。也就是说,如果用比特币交易,同样的数量的比特币,早上可以买一根油条,下午就只能买半根。这样大浮动的波动无异于恶性通货膨胀,这样不稳定的币值一是吸引大量投机者,二是吓跑普通消费者,比特币的应用群体可想而知了。

可见,比特币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摆脱银行和国家等监管者的介入,因为这正是比特币吸引早期接纳者的原因。但是如果要让比特币得到广泛的使用,上面提到的基本问题都是需要面对的,这就将让这个虚拟的野生货币,受到约束,必须面对更多监管。而这又和比特币的初衷相悖。在先天条件不足,后天环境不给力的困扰下,比特币还能走多远,只能且走且瞧。

 

Mt. Gox,给比特币致命一击

2013年10月26日,一个叫GBL(Global Bond Limited)的社交网站突然关闭了,约500名网友无法登录到网站的链接。据传,这500人代表着2500万人民币的资产,GBL在吸收2500万人民币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无独有偶,2014年2月25日,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Mt Gox突然关闭,原因是系统漏洞造成的大量比特币损失已经无法弥补客户的损失。根据一份在网络上流传的文件显示,Mt. Gox丢失了超过74.4万个比特币,按照现价来说,这些比特币大约值4亿美元。

毫无疑问,Mt Gox的关闭给比特迷们一个当头棒喝,比特币的信任指数再次让人们质疑。

 

那么,比特币未来何去何从?比特币的批评者表示,Mt.Gox的失败证明,不受监管的货币远远没有做好被广泛使用的准备。但在比特币的拥虿者看来,失败很普遍,Mt.Gox的失败对比特币的发展不会致命,现在还是虚拟货币发展的最初阶段,创造一个免受政府干预或控制的数字货币系统。

或趋之若鹜,或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的货币体系是存在弊端的,银行是一个僵化的市场,一个垄断的行当,这个机构只有在政府等因素的强迫下才会做出不得已的改进或让步。比特币虽然点燃了人们对新货币的全部热情,期望比特能够带进一个全新的金融体系,能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最终能否真正如愿以偿,只能留待发展,以观后效。

最后以马克思老先生在《资本论》里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总之,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做自己的私人资本来利用。”

本文系作者 董毅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如果这样的话,一台机器如果开采慢,换一台更高级的机器是不是就可以获得更多比特币?如果N台机器同时“开采”呢??这样说来,岂不就是谁先掌握先进“开采技术,谁就首先拥有了大量的财富?比特币能防止这种漏洞吗?这样的开采方式是不是对于那些不懂技术,或者机器运行慢的人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 难道目前这个社会价值不是一直由科技力量主导的吗?谁的科技先进,获得市场认可,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这不是很正常吗?从蒸汽时代的变革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的时代,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无一不是科技力量在主导和推进,那么以科技技术主导社会价值,有什么不妥和不公吗?

    回复 2014.12.09 · via pc
  • 感觉就是一投机商品吗

    回复 2014.03.02 · via pc
  • (疑问)

    回复 2014.03.01 · via pc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