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互联网金融泼点冷水:深处繁荣,还是身在困境?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商品和土地的标的都是实物要素,交易过程易于监控,所以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即使有风险,这种风险也会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反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存在二元维度的延伸:互联网具有无限延伸的触角,金融的延伸触角也相当发达,所以二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风险的共生。而应对这种共生的风险,其可控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所整合的产业路径正在不断延伸,混业和跨界打破了原来传统行业各自坚守的明确界限,原先的企业,其所依赖的固有程式化的运营方式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型混搭冲击:互联网金融的联姻、生活服务的地毯式包罗、虚拟身份的高调外露等,都用一种传统管理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硬生生的为各个企业带来了巨量利润。

有一种理论认为,一个经济体愈加成熟,其经济增长速度便会放缓,债务将会逐渐累积起来,所以成熟经济体的债务水平一般要比新兴经济体高。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若是按照这种逻辑,我国的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据相关人士观点,中国的债务水平不算高,因为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0%,居全球之最,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高债务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如果这种理论是对的,那么我们不难理解,互联网的发展激情澎湃,而实体经济却啼寒嚎饥,虚拟与实体的不对等发展本身就存在一个前提,即正是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振才催生了互联网经济的繁荣,这种倒逼的结果让人们意外的迎来了互联网当前时代的发展大爆炸,这似乎是市场对当下实体经济不振从而带给人们的另一种意外之喜。

经济学告诉我们,金融体系在优化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方面效果显著,互联网公司在金融方面的发力便不难理解:互联网具有的轻资产的性质几乎与金融本身具有的属性如出一辙,两种形式的链接似乎在边界的整合方面实现了无缝联合。金融体系本身就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手段在实体身上的附着从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互联网和金融体系的无缝对接,其展现的状态如此完美,恐怕是实体经济望尘莫及的。所以互联网金融业态当前发展的如此卓越,从中或可看出一二。

但是金融创新手段迭出、金融衍生品的层出不穷,产品的结构和潜藏的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监控;虽说大数据的监控手段到目前为止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但是大数据的运用手段仍然不很成熟,所以无法感知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而互联网本身在技术、法律、操作方面从来不会止步,其试错的动态脚步一直将会进行下去,所以期间存在的风险因子随时可能放大。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商品和土地的标的都是实物要素,交易过程易于监控,所以实体经济的金融化,即使有风险,这种风险也会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反观互联网金融,由于其存在二元维度的延伸:互联网具有无限延伸的触角,金融的延伸触角也相当发达,所以二者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风险的共生。而应对这种共生的风险,其可控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这也是一个未知数。

互联网所拥有的天然属性之一,就是将产品尽量做到适合用户的体验,这种个性化的体验迎合方式在网络的各个端口上聚集了大量的应用人群。强调个性化的自媒体其实就是个体体验的外化形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当前运用这种个性化的经营方式来运营公司,本质上就是将产品来做成自媒体的形式吸引客户,社交的意味浓重。这种带有个性化运营理念,国家在监管方面的政策制定就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实体经济运行机制可以用政策加以规范、监管或者指导,毕竟其运营的传统模式已经成型,但是这种成型的模式化运作方式在遭遇到个体情感或者情绪跌宕的个性化运营时,政策的指定就显得无所适从。

互联网金融当前带给我们的最大改变,就是个人理财逐渐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而不是时尚。个人理财从传统意义上而言,乃是一种财富的额外生发方式,但是现在互联网金融的个人理财,P2P的发展乃是一种社交意义上的个人金融。在没有产业合理规范的规则下,其中蕴藏的风险对于个人而言如何防控和消弭,这是每个理财者都应注意到的问题。

实体经济的严重不振,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两个极端的走向提醒着每个深处其中的人都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深处繁荣,还是身在困境?从历史上来看,每一种疲弱的经济状况都蕴藏着新兴的种子,如果我们将这种背景看成是新型经济崛起的前夜,自然对于种种过渡阶段的危险应有所防备,并警醒自己时刻注意其中的泡沫,而不是一味盲目乐观的予以乌合的狂欢。

本文系作者 陈虎东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