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让微信出尽了风头,七七八八说微信的不计其数,但大家围绕的话题无非是微信的团队、微信的创始人、微信的媒体属性、以及如何在微信上捞点油水等等……总之,看衰者寥寥。
但潘越飞童鞋猛然代表传统媒体钱江晚报说“我们想放弃微信了”,舆论哗然。先是爱范儿的“死亡恐吓”,后随天下网商的“死亡浅析”,这些以“死”之名的背后基本是告诉小潘一句话:传统媒体已经快死,离开了微信,死得更快。
就在一年多前,业界没几个人看好微信,因为微信是伴随着国外Kik(手机通信录的社交软件)火了之后的一款狙击国内米聊和盛大有你的产品,而非扩展地盘的攻击品,认为微信就是小马哥的一步昏招,一步把创业者带向沟里的奸棋,一款被概念冲昏了头脑的产品。时隔一年,微信火了,踏踏实实的火了,让当时不看好的那帮人彻底闭嘴!
是啊,老夫夜观天象,也没观出微信怎么会半路杀出个“公众平台”和“朋友圈”出来。
也正是这两个小功能,让媒体人和营销人焕发了荣光,觉得未来的微信是不是可以承载点自己的东西出来?因此,微信从一个完全私密的通信工具变成了可以半私密的媒体平台。然后,潘童鞋算了笔帐,发现他们所寄予的厚望在微信上根本达不到,那么结论就出来了:微信不可迷信。
直到现在,微信官方的首页还是打着“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一款手机应用,它说自己要拯救媒体了么?它说自己要做O2O了么?它说自己要怎么怎么样了么?没有,统统都是旁观者的YY。
所以我就觉得很滑稽,因为所有人的判断都是站在自己当下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直观体验下去预测,微信从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反而是拥簇者不断给它贴标签,贴完后又极力鼓吹,鼓吹后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然后就开喷,说你怎么怎么着了,要么捧上天,要么摔死在地……
借仓央嘉措的一首小诗结个尾: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
你看好,或者不看好我
微信就在那里
不用别用
……
写得浅了些。
《见与不见》实际名为《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思为莲花生大师),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
博主,这诗不是仓央嘉措的
谁的。
喜欢这话题
哈哈,这个来自我最喜欢的拍卖话题之一,“玩转互联网,不吐槽会死“ 大家都来吐吐?http://t.cn/zjHY8x0
我怎么没有发现微信火了啊,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没有几个再用微信的,而且我也不清楚微信到底能满足用户什么样的需求,望大虾们给科普一下,呵呵。
回复@钛媒体:
回复@DoNews小欧:终于知道小欧微博帐号啦,下次要@小欧[得意地笑]
只能说,@潘越飞— 同学那篇吐槽是逆流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