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观察】可穿戴设备们的泡沫之巅

如果非要为今年的CES加个关键词,“可穿戴设备”当仁不让。可穿戴设备的最大魅力,是让传统意义上原子状态的信息变成了比特:人的运动、体征情况、人像画面、眼部动作。眼镜、手腕、手指、足部、心脏,都成了全新市场。然而,跟过往所有的新兴业态一样,市场想象空间有多大,泡沫就有多大,可穿戴设备如今也被包裹在一堆泡沫之中

在科技行业,人人都希望自己站在浪潮之巅,大部分时候却在泡沫之巅。

厂家是这样、极客们是这样、媒体也是这样。

在2014年的美国CES展会,我溜达完一圈后,最大的感受是,如果非要为今年的CES加个关键词,“可穿戴设备”当仁不让。

这个至少已经风行了五年的科技概念,在全产业链条的各巨头公司正式加入后,终于半只脚踏入了大众的视野。

只是,泡沫依然横行。

泡沫一:创客改变世界

《创客》一书已经流行起来了,硬件中的极客们人手一本《创客》,志得意满,好比文艺青年抱着海子诗集,装逼青年抱着星巴克咖啡。

事实上,星巴克咖啡在CES展区不过是屌丝们解渴的快消品,创客也不过是每波泡沫的排头兵而已。

早在一年前,全球创客们就流行把玩Raspberry Pi(“树莓派”),利用这个信用卡大小的低廉卡式电脑,创客鼓捣出了智能微波炉、游戏摇杆,甚至是无人飞机。虽然全球科技媒体都为这些小玩意惊呼不已,但是没人真正买单。

CES2014上,Intel推出了专门针对可穿戴等智能设备的芯片方案Edison(爱迪生),这是款只有SD卡大小的计算平台——在国外的新闻中,这被称作Computer(电脑),但我更认可他的官方中文说辞,计算平台,毕竟在大部分人眼中,一块芯片就是台电脑,有点难理解。

老实说,这是最让我感到惊艳的CES展品。

基于Edison制作的婴儿连体衣,可以检测孩子的体征数据,一旦呼吸或者提问出现半点问题,就会立刻传到父母的设备上。这是我测试了数百款可穿戴设备后,第一次产生“买下来”欲望的产品。

我对英特尔的工作人员说:这下,束缚大家的只有想象力了。

在创客们玩成人玩具一般折腾小发明时,芯片级巨头公司的行动表明:改变世界的永远不是创客,而是商业。

泡沫二:创意改变世界

我听过一个关于Pebble的小段子:Pebble第一代推出概念设计时,人们把他叫做下一家苹果。但是,当Pebble拿着自己的设计图来到中国深圳华强北寻找加工工厂时,深圳工厂圈子里流传说:来了批老外,要生产十万支电子表,不知道是不是脑子被驴踢了,这么小的量也来烦我们,我们至少都是几十万的单子才做加工的。最后,是深圳一个小工厂帮忙做的加工,所以也出现了后面“Pebble实物品质太差,用户要求退货”的新闻。

一群人眼中的超级概念,在另外一群人眼中也许是个超级笑话。

Pebble在CES 2014上推出了第二代,除了廉价塑料壳换成了略贵一点的金属壳外,没其他了。我冲着他去,算是尽兴而去,扫兴而归。

国内多名创业者在参加搜狐IT的活动时表示过,可穿戴设备的大规模兴起重要节点,在于大型生产商加入这个热潮,例如富士康、华为、中兴、索尼、三星等。否则靠着一年30万台的销售量(Peeble目前的销量),这个动辄千万出货量的市场并不会有半点波动。

移动互联网市场刚兴起时,一个开发者单独靠着一个创意就能月入百万,两年过去,这被证明只是幻象。成熟的商业生态需要全面的产业链,包括芯片、代工厂、方案商等。

创意是点火器,高效的生产能力才是发动机。

当中兴推出神似“Pebble”的蓝牙手表,索尼推出神似“FitBit”的Core手环,东芝、TCL、LG都推出互相神似度100%的产品时,我才真的相信,这届CES的关键词的确是“可穿戴设备”,因为巨头的介入都是以模仿开始。

虽然他们看着都不够酷,但这些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信号:可穿戴设备进入了大众消费厂家。

泡沫三:功能改变世界

索尼Core手环的功能是:记录睡眠时间、跑步距离、走路距离+听过的音乐和看过的视频

索尼Core

雷蛇Nabu手环的功能是:记录睡眠时间、跑步距离、走路距离+显示来电、短信、邮件信息

LG的Lifeband Touch手环的功能是:记录行走距离、显示来电、短信、邮件信息+部分其他应用的信息

Garmin的Vivofit手环的功能是:记录运动距离、运动步数+耐水深度为50米

卡西欧新款蓝牙手表GB-X6900B的功能是:计时+控制手机音乐播放器、同步运动数据

Vuzix智能眼镜的功能是:谷歌眼镜的大部分功能+可拆卸的设计

看完我罗列的部分可穿戴设备功能后,你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可穿戴设备都在同质化竞争。一个小卖点,就成了厂商们拿出来在CES上刷存在感的核心,表示下下”人有我也有“。

甚至有中国不知名的上市企业,在CES上发布一款毫无新意的智能手表后,居然大大拉升了股价。这个存在感刷得真是有价值,同时毫无诚意。

在黑莓手机时代,人们觉得这个小众的商务设备就是智能手机的全部,结果苹果的出现,以其设计的艺术感和开放的软件生态体系获得大量消费者欢迎,结束了一个伪智能手机时代。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基本都停留在一年前的设计思路上:手机一天平均被解锁100次,其中三分之二的次数可以用可穿戴设备来代替。

受这个思路的束缚,可穿戴设备不断试图成为手机的替代品——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未来会消灭智能手机,但是目前一味的模仿,也许CES上出现红海大战证明了这个思路有瑕疵。

如果不改的话,人们始终找不到打动自己的理由:凭神马我非要戴个手表或者手环?

风有多大,泡沫就有多大

葛洛尼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中,把世界分成比特和原子两种状态。

可穿戴设备的最大魅力,是让传统意义上原子状态的信息变成了比特:人的运动、体征情况、人像画面、眼部动作。眼镜、手腕、手指、足部、心脏,都成了全新市场。

谷歌依靠着把人的鼠标点击动作变成在线服务,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公司。产生比鼠标动作更为丰富的在线数据,是可穿戴设备展开想象力的核心。

CES 2014上,巨头公司的集体出击,虽然毫无新意,但终究是对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最大利好。这就像2012年时,大型企业纷纷推出移动互联网概念产品一样,标志着一个新的百亿级市场结束蛮荒,走向成熟。

风有多大,泡沫就有多大。

我期待的是,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泡沫早日被打破,产业的活力早日被证明。(文/潘越飞)

本文系作者 搜狐IT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所谓“创客”大多没有“改变世界”的野心吧,给他们够上个大帽子再拉到牛逼企业面前羞辱人家,太不厚道。

    回复 2014.01.09 · via pc
59
1
5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