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改良、还是闹革命?汽车后市场O2O当如何自处?

这个行业里有三大派。忽悠派:站长遗风,几个人弄个网站或者APP,抓一些图片和店铺数据就号称是O2O;极端派(或革命派),它们认为电商平台是万能的,线下各种业态都必然被革命;改良派:具备产业背景的现实主义者,深知市场构建与培育需要成本,循序渐进才有可能成功。

2013年的最后一天,说说今年的热词O2O吧,对汽车后市场人而言,2013年被互联网人忽悠着上网的比较多,原本玩互联网的也纷纷要赶后市场O2O的这趟车。人多嘴杂,我和我的朋友们都认为有必要为那些打算明白点道理的朋友说清楚一些问题。

国情:忽悠和闹革命都没戏,O2O还得靠改良

目前来看,做O2O的项目或者团队基本可以分为三派。一种是忽悠派,这一派完全是站长遗风,自称是“做线上的”,几个人弄个网站或者APP,抓一些图片和店铺数据就号称是O2O。网站刚上线就琢磨找天使投资或者拉实地店铺加盟。这类O2O恐怕占了80%。另一派是另一个极端,权且称为革命派,比如各种电商平台,它们认为自己的电商平台是万能的,线下各种业态都必然被自己革命。只要开个页面,后市场的修理店就浩浩荡荡排队给自己送钱。最后一派是改良派,多数都具备后市场产业背景,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它们在这个产业耕耘多年,深知要革命得先开启民智,得先做产业教育,做消费者教育,这些都需要成本,循序渐进才有可能成功。

忽悠派是投资方吹到天上的各种猪

但资本市场比较着急,投资界的大佬一声令下,各种热钱就蜂拥进这个产业,结果发现现有的电商平台要闹革命,但自己本钱多不需要投资,改良派干点事儿旷日持久,投资期太长。只有忽悠派宣称自己发现了金矿,养2、3年就能上市。而且在各种科技博客的推波助澜下,忽悠派的声音非常响,各种创业团队纷纷效仿,结果开启民智,教育产业和消费者的事情没几个人去干,整个产业止步不前就可想而知了。

导致这个结果,和投资方本身对产业理解深度有关。刚开始被忽悠派忽悠也正常,总得交学费的。但经过学习,投资方突然意识到忽悠派不靠谱,再深入了解实体产业,很多人会发现这个产业百废待兴,自己可不是解放军,似乎等不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于是各种悲观论调就来了——店铺上网难,配件供应体系难,配件物流难,技术支持难,店铺选址难,店铺联网管理难,客户管理难……似乎O2O模式本身也变成了忽悠。

改良派任重道远,风投等不及?

我想,在忽悠派好革命派之间存在各种改良派,关键是要坚信认真去做事,事情总会向好的方向走,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只做顺应大趋势的事情,别指望跳过这个阶段去提前品尝O2O的胜利果实。比如N多忽悠派的O2O要做的事情实质上是为线下店铺“导流”,号称这是互联网思维。但问题是如果中小创业者就能导流,为什么每天浪费拥车用户流量的汽车之家、易车和搜狐们不自己干导流的事情呢?当然,想当革命派的BAT可以干导流的事情,但问题它们现阶段也只能坐等改良派完成产业和消费者教育,线下重资产投资人完成连锁体系的建立才有可能去收割胜利果实。对于绝大多数目前踏踏实实在做O2O的改良派而言,最终的结局很可能不是上市而是被BAT收购,这才是互联网逻辑。

什么叫踏踏实实做O2O?我曾经提出后市场的PTM(配件、技术和管理)电子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即使是主机厂的4S体系也没有很好解决。我也曾经提到过车易安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垂直领域做得很深入,比如配件电商平台、CRM等等,这些远远不是网站表面看得到的,但对打算在实体产业做连锁的后市场业态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在纵深领域做得越深入,越有可能帮助产业向互联网靠拢,谁能够帮助脏乱差的后市场甚至相对高大上售后服务体系实现上网,谁才有可能完成O2O的临门一脚。

最后,我仍然希望打算投资后市场O2O的朋友理解这样一个概念。汽车后市场与售后服务是两回事,别把它们混为一谈。售后服务是4S干的事情,价格高并非店铺高大上,那是现有的品牌管理办法对主机厂的售后终极责任所导致的必然结构,全世界都是如此。后市场可以拒绝用户,但售后服务不能拒绝用户,这意味着无论配件是否需要都必须有库存,如果不用互联网模式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巨大浪费,这些成本需要消费者承担,也许未来会有互联网解决方案,但绝对不是现阶段的O2O“卖便宜”能解决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查阅我以前的文章。

那种希望靠导流赚修车店钱的O2O模式也可以洗洗睡了。我们大多数人熟悉的路边修车小店如果没有骗保业务,由于竞争激烈,基本属于微利行业。我一直在微信里告诫各位:一家路边实体小店每个月靠修车的话,即使做好了能盈利也不足2万元,做不好很可能是亏损的。即使你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打算靠广告、电商、增值服务盈利,但你的用户对店铺即使保持忠诚,一个季度能来一次也就不错,这种业态基本不具备黄太吉煎饼的互联网盈利想象空间,除非你把修车当副业,打算干点别的赚钱,但问题是工商、消防、环保未必同意。

 

(这里是朱伟华关于汽车、后市场、车联网、电商和媒体的观察与思考,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搜索“朱伟华”均可关注我)

本文系作者 朱伟华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