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听联想陈文晖讲产品,传统企业产品化上的痛点、难点和看点

陈文晖在联想移动终端事业部的角色,似乎正是联想今后想要转变的方向——向互联网企业转型,“我们这个部门MIDH,坦白讲跟PC那边的文化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这个团队更多接近互联网一些。”

钛媒体注:经历保密研发的Yoga系列平板产品面世后,联想希望借此向消费者阐释什么样的产品才能突破,才可以称作本土特色的“创新”。联想对PC+战略的目标依然异常清晰,而关键问题是如何不再错失良机,联想创新产品背后的逻辑是什么?钛媒体近期整理了同联想集团副总裁、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陈文晖的采访,我们试图梳理出联想新一代平板背后的产品逻辑,也通过此来一窥传统企业在产品化上的困点、难点。

陈文晖作为移动终端事业部的总负责人,负担着联想集团移动终端产品的战略走向,而他表示,MIDH部门跟其他的PC部门相比有不一样的基因,即“更互联网化一些”。陈文晖在访谈中传达的信息,“多模时代”不是联想主推单一产品的特色,而是未来的产品思路。“多模”概念的提出,也透露了联想产品层面从重视研发到注重用户需求的最大诉求。我们将对谈的内容整理如下:

(以下为媒体访谈;“陈”代表陈文晖,文字有编辑和整理)

联想集团副总裁、移动终端事业部总经理  陈文晖

“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平板就是平板,电脑就是电脑

钛媒体:联想在Yoga系列之前就曾推出平板电脑。之前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如何?

陈:我负责做过两代,第一代主要以入门级为主,YOGA是我们第二代出来的产品,在整个产品定位上不一样的。上一代的产品销量很好,我们整个的平板从去年2%到今年整个市场上面大概上升到3.5%,在Android平板里面是5%,在全球排名第四,在android排名第三。

钛媒体:新产品选择了安卓系统合作有些意外。未来联想会不会推出搭载Windows8的产品?

陈:我们跟微软的关系一直很好,目前这款产品之后的产品设计,我们研发团队已经在做了。从硬件和各方面来讲,联想对于操作系统没有什么特别的选择性,这个取决于在何时推出。

钛媒体:一个软件方面的问题。联想抛弃了四叶草的UI设计,是否会在新品的系统界面ROM方面有突破?

陈:突破谈不上,客户有什么需求就做什么样的东西。事实上不只是在YOGA平板的界面,包括整个新的一代手机上,整个界面都做了统一的发展。这个发展更多来源于我们在网上跟用户的互动,包括乐Phone和乐商店收集到的大量的信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UI做调整,这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如果大家觉得这一代的使用比前一代、前二代的更好,就说明我们调整成功了。

钛媒体:两种产品共存的未来,平板会取代笔记本吗?

陈:我是平板用户,但是也少不了笔记本。首先真正要使用笔记本的人,基本上是对于办公有一些特殊的应用,依赖度比较高的用户。以前上网设备90%以上都靠电脑,现在这个时代不一样了,有手机和平板电脑。我相信有一部分客户会因为有平板不再使用电脑,它可能是纯消费级的应用,但是这个比例还是蛮少的。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即使有了平板,也不会抛弃笔记本,从我们这边产品设计的角度也没有想到会对YOGA平板笔记本产生任何的影响,事实上销售也会证明这一点。因为平板就是平板,电脑就是电脑,从现在看来是这样,也许五年以后会发生变化。

“多模时代”不是单一产品的特色,而是未来的思路。明年新的一代产品,相信会在智能化方面可能会做得很好,在形态方面也许会有变化。对于各种模式的识别智能化、人性化方面会有更大的提高。

 

跟PC文化不同,内部会定期把idea做成模板展开竞赛

钛媒体:转轴式的设计灵感是来自于张艺谋书卷式的感受。这个从创意变成到产品终端,中间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把创意落实到产品上?

陈:要说一个idea怎么发展的,就像找长江、黄河的源头一样困难,因为源头上很发散,信息很多。我觉得今天元庆讲的是其中的一个:从研发部门方面,有关怎么把平板电脑做成一本书的idea,确实有很多。

坦白讲,更有说服力的想法是,在我们这个部门MIDH,坦白讲这个部门的跟PC那边的文化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可能是部门构成和成立时间的原因,这个团队更多接近互联网一些。他们的idea很多,这些idea有可能来源于互联网,也可能来源于粉丝或者来源于自己。在内部会定期把idea收上来,有一定的费用让你去琢磨它,做完以后参加内部的比赛。这个产品更多是在这个机制上产生出来的东西。

钛媒体:现在平板电脑追求轻薄肯定是一个趋势。因为前不久苹果刚发布了苹果Air,追求更轻薄的设计。今天看到YOGA也打出全球最轻薄的口号,最薄处大概有3毫米。我想了解一下在追求轻薄和性能层面怎么考量?

陈:我可以坦白告诉你,这款产品还可以做得薄,但是做得薄是有代价的。

如果理想来讲,真做一个理想的平板是越薄越好,薄得像一张纸越好;越轻越好,轻得像一张纸越好。我相信没有人愿意用重的东西,然而,你往轻、往薄里做是要付出成本代价的。(研究用户习惯的结果)我们这个客户群就定位在中端消费人群,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和成本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如果看下一代产品,就知道产品还能做到多轻、多薄。你的目标客户群不一样,对于性能、价格的需求不一样。

我们根据客户的需求适时推出这样的东西。更薄的屏,是我们顺应了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你的电池容量更大,不是指简单的容量,是指单位体积的容量也可以做到更小,这些技术都在发展。我相信像这些移动设备以后肯定是往轻的方向走。

 

指纹识别可以有,但想象远远不止于密码开启

钛媒体:除了外部形态上的创新,在技术上新的交互技术方面有没有新打算?

陈:下一代产品会在应用模式上如何更加接近用户的使用体验,智能化我们会持续加深。在不同的模式下,有不同的使用应用,包括阅读的时候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显示方式,类似于“多模”等这些概念,应该把这个东西要深入开发下去。其实对于这种创新第一是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软件和体验上把印象加深,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第二个,不论视网膜也好,还是人脸识别技术也好,只要用户觉得这些东西很必要,我可以很容易在下一代加一个指纹识别。但是指纹识别只是密码开启吗?新技术的想象不止于此,现在的密码应用方式多便宜,如果不和实际结合起来,这些东西还是会比较苍白的。

 

钛媒体:移动终端产品团队的组成有何特点?

陈:MIDH团队的成立,我可以讲一讲。我们团队结合了多个方面,有以前做乐Phone团队,还有联想移动所有的销售市场人员,以及研发人员——这些都是联想早期积累的宝贵财富。做乐Phone是以前从联想研究院出来的一帮人。这个团队当时是500多,是非常大的团队,逐渐发展起来了。从做Phone开始,到2011年做A60入门级的智能机,现在已经是1300多人的团队,研发力量可以保证。我相信随着平板电脑的展开,随着Phone的全球化,这个团队可能到明年会接近2000人。

我相信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它的投入比PC要大。这个团队是我们能不能成功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本文系作者 曹天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