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重病,得吃“信息披露”这副药
范卫锋
· 2013.11.15
用时下流行的现代文言文(不熟悉的请自行百度)讲讲这些P2P:利率:喜大普奔;运营:人艰不拆;宣传:不明觉厉;投资者:地命天心;催收:累觉不爱;征信机构:十动然拒;风险警示:说闹觉余;违约风险:细思恐极。特别是几个很有迷惑性的概念,如果不尽快厘清,这个行业很危险。
去年据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今年又号称“大数据元年”。而在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圈,号称使用大数据技术的P2P贷款,利率高、作风狠、推广猛,像1千年前柳宗元笔下那头贵州的驴一样,唬得有些人一愣一愣的。直到最近,有几十P2P公司纷纷倒闭,有人才慢慢醒悟:自己不明觉厉,他们是人艰不拆。
范言直谏最近走访了一些P2P公司,用时下流行的现代文言文(不熟悉的请自行百度)编了个段子,讲讲这些P2P:
利率:喜大普奔;运营:人艰不拆;宣传:不明觉厉;投资者:地命天心;催收:累觉不爱;征信机构:十动然拒;风险警示:说闹觉余;违约风险:细思恐极。特别是几个很有迷惑性的概念,如果不尽快厘清,这个行业很危险。
比如,P2P公司说自己为什么不必被正规监管、坏账比率会很低时,往往拿互联网、大数据作挡箭牌。其实大多数P2P公司的贷款客户来自于线下,几百几千甚至两三万人的团队怎么来的?线下地推团队。它们的数据少得可怜,何来大数据?至于信用、风险模型之类,如此短的周期、如此小的样本,言之过早。
比如,现在倒闭的很多P2P,据说是被挤兑。可是,按照原理,真正的P2P公司不可能会出现挤兑,凡是被挤兑的一定不是P2P。如果P2P确实只是在借钱出去的人、借钱进来的人之间做居间中介、没有做资金池、没有搞左手倒右手的自融、没有搞借新还旧的庞氏玩法、没有引诱被高利率蒙住了眼的组团投资客、不搞利率耸人听闻、实则饮鸩止渴的秒标和天标,怎么会有挤兑?
再比如,目前绝大多数P2P标榜的100%本息担保,是个自欺欺人的把戏。提供担保的公司,它们的资本金多少?担保了多少债务?实际的坏账情况如何?信息披露在哪里?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范言直谏觉得,P2P、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都是好东西,但是,不能被当作逃避监管的挡箭牌。在各种监管政策逐步完善之前,不妨先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让P2P、担保公司的信息真实、及时、合理披露,让投资者、利益相关者来盯住坏人,认出好人。病情正在加重的P2P公司,得赶紧吃信息披露这副药,否则病入膏肓,就难办了。
(作者微信公号:范言直谏)
9篇资讯
6关注
范言直谏 (微信公众号fanyanzhijian),金融机构、互联网精英、媒体人都在盯的公众号。《财富创世记》、《黑化》作者。
本文系作者
范卫锋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
本文链接。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钛媒体平台仅对用户提供信息及决策参考,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
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
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541人赞赏钛媒体文章
-
2022-08-06 13:53
-
2022-07-27 14:44
-
2022-07-22 16:40
-
2022-07-22 10:47
-
2022-07-22 10:37
-
2022-07-12 23:58
-
2022-07-12 14:02
-
2022-07-07 15:05
-
2022-06-29 22:21
-
2022-06-29 21:58
-
2022-06-29 21:50
-
2022-06-28 17:09
-
2022-06-24 18:44
-
2022-06-21 15:25
-
2022-06-16 08:51
-
2022-05-30 21:37
-
2022-05-26 23:38
-
2022-05-25 11:30
-
2022-05-21 06:19
-
2022-05-19 10:27
-
2022-05-18 14:09
-
2022-05-17 10:19
-
2022-05-09 19:50
-
2022-05-03 16:30
-
2022-04-28 00:39
-
2022-04-27 14:29
-
2022-04-20 15:10
-
2022-04-13 19:13
-
2022-03-29 17:26
-
2022-03-28 12:53
-
2022-03-25 14:59
-
2022-03-23 13:18
-
2022-03-19 10:27
-
2022-03-18 11:45
-
2022-03-05 16:01
-
2022-02-28 13:11
-
2022-02-25 00:22
-
2022-02-17 20:27
-
2022-01-20 14:20
-
2022-01-17 04:39
-
2022-01-15 11:42
-
2022-01-10 18:12
-
2022-01-10 15:18
-
2021-12-29 22:06
-
2021-12-27 15:07
-
2021-12-27 15:05
-
2021-12-27 14:50
-
2021-12-24 21:27
-
2021-12-22 17:07
-
2021-12-22 17:02
-
挺钛度,加点码!
确认支付
支付
支付金额:¥6
赞赏金额:¥ 6
赞赏时间:2020.02.11 17:32
账户【未登录】提示!
个人中心将无法记录并同步您的赞赏记录,
是否进行登录
分享文章
分享文章
//@瑞臺亨: 转发微博
哈哈!
生日快乐啊君亮哥!![蛋糕][蛋糕][蛋糕]
实际情况可能是本来还能正常运行,一公开就死了,见光死。
实际情况可能是本来还能正常运行,一公开就死了,见光死。
//@白澄宇: 信息公开透明是药。//@钛媒体:#争议#@范卫锋 :目前绝大多数P2P标榜的100%本息担保,是个自欺欺人的把戏。提供担保的公司,资本金多少?担保了多少债务?实际坏账情况如何?信息披露在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P2P、大数据、互联网金融都是好东西,但不能被当作逃避监管的挡箭牌。
P2P,只看好,平安陆金所。
帮转起来。//@俊余浙江副会: 转发微博
“信息披露”之后了就立马见效吗?这副药不是万能!还需要和其它的药结合起来,内调外治方可治标治本。//@钛媒体:#争议#@范卫锋 :目前绝大多数P2P标榜的100%本息担保,是个自欺欺人的把戏。提供担保的公司,资本金多少?担保了多少债务?实际坏账情况如何?信息披露在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信息披露”之后了就立马见效吗?这副药不是万能!还需要和其它的药结合起来,内调外治方可治标治本。//@钛媒体:#争议#@范卫锋 :目前绝大多数P2P标榜的100%本息担保,是个自欺欺人的把戏。提供担保的公司,资本金多少?担保了多少债务?实际坏账情况如何?信息披露在哪?如此种种,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