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进入“改革年”,虽然大家不一定认可

钛度号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阿里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正是大破大立的时间点。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互联网怪盗团

就在三天前,当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逍遥子(张勇)在财报发布会上宣布“1+6+N”改革将进一步加快速度,阿里云智能将彻底分拆上市,菜鸟、盒马也进入上市筹备阶段时,资本市场的反应是复杂的。甚至可以说,困惑和质疑之声占据了暂时的多数。就在我本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我就看到了下列观点:

“为什么要拆分阿里云独立上市?亚马逊会拆分AWS吗?微软会拆分Azure吗?”

“技术研发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来源,拆分阿里云是集团不要研发了?”

“阿里还是聚焦核心电商业务比较好。”

“1+6+N能解决竞争对手咄咄逼人的问题吗?”

……

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抱着怀疑的观点:阿里云是一项非常成功的业务,它的发展历程是阿里组织、决策和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集中体现,它的技术实力是阿里集团“第二增长曲线”的基础。这项业务为什么要完全分拆为独立公司呢?此外,阿里核心电商业务的业绩略逊于市场预期,没有解决投资者最担心的问题,这也是事实。不过,在做了一番更深入、更仔细的研究之后,我终于能理解这一系列动作的逻辑了。俗话说得好,“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对于阿里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现在正是大破大立的时间点。早一些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固然有失败的可能性,却也蕴含着唯一的成功之道。

阿里不但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而且全心全意地投入了这场改革,这是很不容易的。相比之下,很多互联网公司的管理层迄今还沉浸在过去十多年成功经验的幻影中,寄希望于通过小修小补解决问题,甚至寄希望于“昔日重来”,那才是真正危险的心态。市场上的大部分人,可能并不反对“改革”这个观念本身,但是对“具体怎么改”存在争议。如果我们能全面检视目前的宏观和微观局面,消除一些似是而非的刻板印象,或许就能同时消除掉很多争议。

首先,与很多人误解的不同,包括阿里云智能在内的六大业务板块,虽然成立了自己的董事会、拥有独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寻求独立上市融资的机会(淘天集团除外),却仍然是阿里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不排除阿里会出售或放弃部分业务的控制权,但是这种决策尚未作出。即便独立上市了,各大业务板块还是存在大量的合作、协同机会,只是这种合作将遵循更加市场化的机制而已。所谓“阿里云独立上市,就意味着阿里集团失去技术实力”,纯属过于激进的误读,在此毋庸赘述。

那么,分拆六大业务板块并寻求独立上市,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认为一方面是给业务解绑,轻装上阵,缩短决策链路,避免“大公司病”、为自身肌体注入创业公司的活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解决激励问题。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创造了海量的财富神话,作为其中翘楚的阿里更是让数以千计的员工实现了财务自由。但是时过境迁,到了2023年,还想让互联网大厂实现2013年那样的增长潜力,无疑是不现实的。无论是新入行的年轻人,还是拥有多年经验的中高层,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问题:“现在我奋斗图的是什么?”与此同样重要的问题是:“怎么保证我的奋斗产生效果、得到认可?” 

借助现代资本市场,将各项业务分拆,独立核算、独立上市,可以说是在当前环境下的最好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大厂的“包产到户”。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激励阿里各项业务的员工,还能对整个行业产生一定的“鲶鱼效应”。要知道,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多年没有产生新的“独角兽”了,目前尚未上市的高成长公司寥若晨星且都是老面孔,整个行业给人以青黄不接之感。如果阿里的分拆能够产生良好效果,或许可以作为一个标杆案例,引发互联网大厂内部再创业的热潮,这种影响无疑将是有益的。

在具体的分拆上市步伐上,阿里的策略是“成熟一个上市一个”(仅淘宝天猫除外),因此历史悠久、业务相当成熟的阿里云成为了最早满足独立上市条件的板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二十年前,电商平台代表了互联网的先进生产力;二十年过去,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云智能业务已经接过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接力棒。此时此刻,在阿里业务体系中,国内电商业务更多扮演的是“现金牛”和“压舱石”的角色,所以它保留在集团内部,不会独立谋求上市;阿里云智能则扮演着“探索者”和“急先锋”的角色。我认为分拆之后的阿里云智能可能获得如下优势:

  • 与欧美企业客户不同,国内企业客户还抱有很强的“门户之见”,不愿意采纳与自己有潜在竞争关系的企业的云服务。事实上,从技术层面和法律层面讲,这种担忧是没有道理的。阿里云独立出来,有助于说服企业客户(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客户)以更开放的心态使用其服务,从而大幅扩展客户范围。

  • 生成式AI是未来5-10年全球科技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阿里云已经发布了通义千问大模型,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不但大模型需要持续研发迭代,对大模型的应用探索也将成为一项核心议程——互联网的一切业务都值得用AI再做一遍。我们知道,OpenAI的成功是因为它既得到了微软的资源支持,又保持了独立灵活的组织机制,这就是阿里云智能独立之后所寻求的状态。

  • 阿里云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业务和客户基础。独立分拆将赋予它更多发展海外业务的灵活性,尤其是在当前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的情况下。相信广大投资人都能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

早在几个月前,当逍遥子亲自执掌阿里云智能业务板块时,市场就颇感出乎意料;现在,市场发现逍遥子除了在阿里集团的职务之外,只保留了在阿里云业务板块的职务,而在其他业务板块均没有任职——这又引发了很多惊诧和质疑。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可惊诧的,逻辑也非常顺畅:既然云智能业务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只要在这项业务上取得突破,就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企业管理层若不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主攻方向上,而一定要分散精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打,那绝非取胜之道。将自己的重心置于阿里云智能,恰恰是逍遥子具备躬身入局精神和顶层战略意识的一个体现。

毫无疑问,过去两三年对于阿里乃至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而言,是艰难的转折时期。投资者和业内人士都希望能够尽快渡过转折、开启下一阶段的成长。然而,对于阿里这种规模体量的企业而言,不存在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一切改革都是在耐心和曲折之中逐渐实现的。这不禁让我想到了2014年Satya Nadella接任微软CEO以来,对微软这家一度失去活力的“大笨象”所做的改革:

  • 全面加注公有云业务,拥抱Linux等第三方技术,不惜让Windows操作系统这样的传统核心业务做出牺牲。经过在技术端和业务端的多年改造,微软Azure彻底甩开了谷歌云,大幅缩小了与亚马逊AWS的差距,成为公司收入增长的主要引擎。

  • 坚决保留游戏等家庭娱乐业务,不仅继续投入自研游戏,还频繁进行大手笔并购。在对动视暴雪提出史无前例的687亿美元并购案时,Nadella表示:“对于电子游戏这样一个30亿用户的消费市场,微软不能缺席”。

  • 以多种手段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包括2018年以75亿美元收购开源技术社区GitHub,以及2019年独具慧眼地向OpenAI投资10亿美元。通过与外部研发团队合作、吸收利用他们的技术成果,微软这头“大笨象”的技术创新能力大有进步。

在Nadella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前两年,市场对此抱着深刻的怀疑态度,就连微软员工也不是很有信心。对游戏《我的世界》以及招聘网站LinkedIn的巨资并购引发了华尔街不小的争议,将内部投入重点转向公有云则让原有的技术研发团队疑云满腹。可是,从2016年开始,上述改革的效果逐渐显示出来。2021-22年,本来已经被苹果拉开市值差距的微软一度再次夺回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同时远远把谷歌、亚马逊甩在身后。2023年至今,拜ChatGPT引发的AI热潮所赐,微软成为了整个美股市场涨幅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阿里的改革能够达到与微软类似的效果;两者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也很不一样。但是,“不破不立、大破大立”这个道理是不变的;管理层必须拥有清晰的改革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一点也是不变的。相比之下,单个季度的财务业绩则没有那么重要,我们更应该关注那些中长期的战略性因素。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系作者 互联网怪盗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