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漫威们”越拍越烂,而不是进口片需要拯救

钛度号
当下的漫威电影宇宙规划,对每一部电影而言造成的“拖累”已经逐渐大于“带动”效应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读娱,作者 | 零壹

在此前“后春节档”的前瞻分析里,《黑豹2》《蚁人3》都是票房预期最高的一档,毕竟曾经的漫威IP号召力巨大,同档期又没有其他头部新片加入角逐。但漫威的表现只能说不争气,《黑豹2》是去年在海外市场上映过的老片,前作在国内也反响平平,票房表现较差尚可理解,但《蚁人3》与北美同步上映,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又是系列最差:

豆瓣评分6.1分,远低于前两部的7.7分和7.3分;上映6天后票房仅1.6亿,机构预测票房从早期的6-7亿下降到了3亿以下,前两部《蚁人》分别在内地市场拿下了6.7亿、8.3亿票房。与此同时,这部《蚁人3》还是同系列成本最高的一部。

《蚁人3》是漫威第五阶段的开篇之作,引入了新反派“征服者康”,也为第四阶段以来的多元宇宙叙事再次定下基调。但其市场口碑表现乏力,却依旧延续了第四阶段以来的疲软态势。

全球市场同样不容乐观,《蚁人3》烂番茄、IMDB评分均是系列最低,其首周末全球票房为2.25亿美元,而在没有中国内地市场加持的前提下,去年的《雷神4》《黑豹2》《奇异博士2》首周末全球票房均超过3亿美元,可见即使是北美观众,也只是基于消费惯性在为漫威IP买单。

迪士尼在去年11月更换了CEO,鲍勃·查佩克退位,老掌门艾格回归。艾格上任后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重新梳理迪士尼的电影内容产出,《蚁人3》乃至即将在5月上映的《银河护卫队3》其实都是在查佩克任期已基本完成的“遗留产品”,后续的《惊奇队长2》已经宣布从原定档的7月28日推迟至11月10日上映,一些漫威剧集项目也被裁减。迪士尼恐怕已经准备对漫威IP来一次大调整了。此时我们或许可以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其一,从创作技术角度,近几年的漫威电影究竟差在了哪里?

其二,从IP联动角度,漫威电影宇宙的叙事模式是否正在走向尽头?

其三,于大陆电影市场而言,头部进口片真的失去票房号召力了吗?

漫威第四阶段以来,大幅退步的特效和故事

对于漫威电影在大陆市场表现疲软,行业中会担忧这是否代表着进口片市场的萎缩,国内观众已经从意识形态上厌倦了好莱坞大片?但读娱君还是认为,进口片表现不佳当然有受众审美变迁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恐怕还是更简单直接的:漫威电影近几年确实退步很大。

2022年,《雷神4》《黑豹2》《奇异博士2》三部漫威电影均入榜全球票房TOP10,这似乎说明在全球影市恢复后漫威电影市场依然坚挺,但除了山姆雷米导演在《奇异博士2》用独特风格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惊喜体验外,包括《黑寡妇》《蜘蛛侠:英雄无归》等在内,近三年所有漫威电影几乎都能用一个词形容:乏味。

在查佩克治下的这几年里,漫威电影完全变成了IP的附庸,以及IP情怀的消耗者——无聊的续集故事,几乎没有任何推进的整体故事节奏和人物,缺乏创意的视效连“奇观”都算不上。

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即使在“爆米花视觉大片”这个层面上,漫威电影如今都变得越来越敷衍了事,缺乏诚意。早在《钢铁侠》时,漫威电影赖以生存的卖点就是优秀的视觉效果表现,钢铁侠每一代战服都被网友津津乐道来盘点细节,唐尼穿上不同战服的场景是每一部电影的看点,此后《复仇者联盟》的纽约大战,《奇异博士》里的城市扭曲空间,《美国队长2》里的动作戏、《复联3无限战争》里的泰坦星斗法,都是颇有视觉设计艺术的特效打造,是能更令观众入戏的电影视觉魔术。

而第四阶段以来,我们会发现漫威电影的特效越来越平庸廉价,极度缺乏想象力和设计感,而更多只是纯粹的堆砌五颜六色与乱七八糟的模型。比如《雷神4》的特效粗制滥造到被嘲讽为五毛特效,大量场景仿佛半成品;我们也再看不到过去细节那么丰满的钢铁侠战服,所有涉及战服的场景几乎都用所谓“纳米战服”设定所代替,后者在设定定位中科技更高,但对特效制作而言却是省事得多的。

又比如说虚拟世界视觉奇观方面,在《雷神》《奇异博士》《黑豹》中,我们尚且能看到大量有迹可循的场景设计理念,而《蚁人3》中的量子世界基本就等于是胡编乱造,对量子世界本土生物、世界的特征既没有来源也没有解释,仿佛创作者自己都没想好,就是为了讲故事强行搭建一个“星球大战”、“异星战场”般的场景,完全没有特点可言。

而论故事的主题格局和情节的趣味性,我们会记得《美国队长2》的政治博弈和谍战元素,《美国队长3内战》关于超级英雄监管的讨论,《蚁人》里的平民主角和话唠小哥的神级表现,更会记得从《复联3无限战争》的绝望到《复联4终极之战》的盛大结束。而在近两年的漫威电影里,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是一大批仿佛无话可说,不得不拍的充数之作。《雷神4》里为了搞笑而搞笑弄出近乎弱智的情节,《黑豹2》则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拍,把完全没心思当主角的苏芮刚鸭子上架,《蚁人3》里没玩没了的伐木累,仿佛是跟隔壁《速度与激情》剧组取的经……

可以说,近三年以来的漫威电影除了引入了“多元宇宙”这个概念外,几乎没在任何意义上前进过一步。票房最为成功的《蜘蛛侠:英雄无归》是和索尼影业一起消费了老三部曲和《超凡蜘蛛侠》的情怀,但这种“三辈同框”的炒冷饭显然是一次性的,否则的话和国内那些“剧组重聚”的综艺也没什么本质区别吧?

构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迪士尼在过去三年里对漫威IP的未来规划处于混乱状态,精品化投入不足,创新动力也不足。为了给流媒体平台提供内容,大量新剧良莠不齐地上线,迅速扩张的内容版图带来了海量的特效制作、编剧沟通需求,但在疫情影响和迪士尼内部的动荡之下,内容的质量明显没有被放在第一位。

电影宇宙正在迈向“死胡同”?

对于面向全球市场的好莱坞大片而言,创作的确是一件难以放开手脚发挥的事。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差异化意识形态,意味着电影创作者往往只能回归家庭、爱情、自由这些普世情感来讲故事,这也是《阿凡达2》遭遇不少负面评价的一大原因:创作者在情感表达上倾向求稳,缺乏意外之喜。

创新是风险巨大的回过头来看近十年来的好莱坞电影发展,庞大的续集电影占据市场主流,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固化——就像美剧市场一样,一个IP只要没拍到赔本,那就永远可以继续下去。

除了电影本身拍得就烂外,漫威电影发展面临最重大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当下的漫威电影宇宙规划,对每一部电影而言造成的“拖累”已经逐渐大于“带动”效应了。

其一,导致故事背景设定越来越复杂和抽象。第四阶段开始后漫威选择讲“多元宇宙”的故事。在舞台超出单一宇宙的层面后,进行电影联动的复杂程度就要上一个台阶,观众理解剧情的门槛就要高一个台阶。这不仅让偶尔观影的路人观众犯糊涂,就连漫威编剧自己恐怕也没想好故事应该怎么讲——在《奇异博士2》《英雄无归》和《蚁人3》里,进入多元宇宙的方式和结果就明显不一样。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随着影片中正反派的对抗以“宇宙级”为基础,那么生活化的场景和常规的人物塑造就越来越缺乏空间,反而像是要走向漫画里那些抽象化、概念化的设定之中——无限、永恒、死亡等创世神明,生命法庭、超越者、OAA这些凌驾于全能宇宙的一切的一切的存在,说起来设定都是一个赛一个夸张脑洞,但对于电影观众而言,真的会有趣吗?

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基本没有电影作品去加入美漫中的这些抽象神明?很大程度上就因为这些并不是观众所喜爱的那部分,而大多数是漫画故事讲到没法收场时的机械降神或编辑下场。我们会发现,越是备受好评的超级英雄影视作品,往往越是和真实生活、人性有着密切关联,包括DC的《蝙蝠侠》系列,《守望者》,漫威的《钢铁侠》《美国队长2、3》《蜘蛛侠》其实都是如此。

其二,导致单个电影项目不得不更多顾及在电影宇宙中的“工具”身份。演员、剧本都不得不为宇宙而服务。比如《黑豹2》《蚁人3》都是如此,一个是为了应对现实中查德维克·博斯曼的去世修改剧本而拍,一个是为了引出多元宇宙的反派征服者康而拍,在前三阶段时,电影项目的在联动和独立观感上还是两边都不落的,但近几部作品感觉完全是为了电影宇宙这瓶醋才包这饺子。

电影宇宙之间的联动,理想效果应该是成为提升持续观影动力的要诀,而不是为了宇宙联动而放弃独立英雄电影自己的影片魅力和思想表达。漫威需要回过头想想,是有了《钢铁侠》的成功,才有了后面《复仇者联盟》的史诗集结,靠着如今《蚁人3》这样的开端,《康之王朝》真的能玩得转吗?迪士尼以及漫威显然应该明白的一点是,不是漫威IP成就了漫威电影的成功,而是此前的漫威电影一起成就了漫威IP的成功。

所以回归内容精品化是重中之重。在此前的迪士尼财报电话会议上,艾格提到公司以讲故事为基础,赋予讲故事的创意人员权力,让他们决定如何设计和营销电影,把营销、发行权交还给创意部门,这一点至关重要。 “我们的新结构旨在将更大的权力交还给创意领导者,并让他们对其内容的财务表现负责。以前的结构切断了这种联系,必须恢复它。”

而对于那些真正具备娱乐性,真正有视觉奇观要素,有合理故事的好莱坞电影,大陆电影市场的需求其实仍未得到满足。《阿凡达2》在故事并不受内地观众欢迎的情况下,票房仍然走出长尾效应,《哥斯拉大战金刚》《速度与激情9》《侏罗纪世界3》情节严重弱智化也仍然横扫10亿+,可见只要做到“量大份足”,观众仍然还是会买单的。

但如今的漫威电影,好像连娱乐性也逐渐满足不了了。

本文系作者 读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