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输沪深300,医疗服务砸出了黄金坑?

钛度号
好饭不怕晚。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市值观察,作者|文雨,编辑|小市妹

在A股市场上,沪深300指数是一条默认的基准线,既可以用来衡量投资人业绩的高低,也可以用来评判某个行业表现的好坏。

2022年,申万医疗服务板块杀跌30%,跑输沪深300近10个点。

按照惯例,像这样的行业可以直接扫进垃圾堆,短时间内没有继续关注的必要。但之于医疗服务,这样做恐怕有些草率。

风物长宜放眼量

投资,本质是对未来预期的买卖。所以相较于用放大镜看当下,更重要的是学会用望远镜看未来。

一个基本原则是,好饭不怕晚,只要长期前景好,当下无论怎样都没必要太过焦虑。用段永平的话说:“迷惘的时候要往远处看,看十年往往比看一两年要容易很多,看一两年会比看一两天容易很多。看的远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每个产业都有独特的内生发展逻辑,但落实到前景研判,大致都要回归到三个维度:市场需求、供给端能力、政策态度。

先看市场需求。

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既有公立医疗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比如,中国每3万人才拥有一名眼科医生,美国是500人;中国每5000人才拥有一名口腔医师,美国是600人。

压力越来越大。

2021年,国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4.2%,且未来这一数据仍将长期保持增长。另一方面,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在过去十多年完成了跨越式增长,就医意愿和支付能力均大幅提升。

面对持续膨胀的医疗需求,在公立医疗无法完全覆盖的情况下,民营力量的参与可有效提升民众就医的可及性,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和选择,关键就看政策是一个什么态度。

好处是,过去十几年,政府的态度一直坚定而明确,就是鼓励并支持社会办医。

最新的表态发生在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再次明确鼓励社会办医,并支持社会办医疗机构牵头组建或参加医疗联合体,做大做强。

需求有了,政策也支持,如果行业自身服务能力跟不上,那也很难对公众有吸引力,所以医疗服务机构的竞争力很重要。而现实表明,无论是服务的广度,还是服务的深度,医疗服务各细分赛道都在持续迭代进化。

以广度为例,最近几年,爱尔眼科增设了专病门诊,锦欣生殖扩展了男科与产科服务,国际医学开拓了医美、康复等业务。头部企业能力圈不断外扩,面对公立医院时的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过去市场会担心民营医院因缺乏价格优势而难以立足,现在来看也并非如此。只要商业模式能跑通,规模化效应带来的降本增效足以让医疗服务机构有不输公立医院的成本竞争力。

以眼科中的屈光手术为例,ICL在四川某公立医院的价格为3.5-4万元(皆为双眼),在成都爱尔眼科医院是3.32-3.72万元,不分上下。

政策护航,需求向好,参与者服务能力步步提高。任何一个行业,只要同时满足所有这些条件,想不发展都难。

2015-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数量由14518个上升至24766个,年复合增长达到9.31%。与此同时,民营医院的营收规模也从2014年的1617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超万亿元,年复合增长达到20%以上。

▲图源:湘财证券

最近一段时间,医疗体系几乎在瞬间就被击穿,事实再一次表明,中国医疗建设仍任重道远,而民营力量作为重要拼图尚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后疫情时代,民营医疗向好的逻辑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扎实了。

利空出尽是利好

强调前景,也要正视困难。

困难是,2022年,医疗服务各细分领域的代表性上市公司均承受了巨大的业绩压力。

Q1-Q3,国际医学营收同比下滑6.5%,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30.8%;信邦制药营收同比下滑0.78%,扣非净利润下滑9.57%;通策医疗营收勉强维持正增长(0.14%),但归母净利润还是下滑了16.9%;盈康生命营收同比仅微增1.89%。强如爱尔眼科,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尽管12.5%的营收增长和17.6%的净利润增长已足够优秀,但和自己过往的增速相比还是有所降档。

既然现实已经如此,投资者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搞清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如果是行业自身逻辑发生改变,那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如果只是不可抗力的短期扰动,那也不能对企业过分苛责。

事实属于后者。

或许投资者并不希望上市公司拿疫情来当挡箭牌,但这的确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核心因素。

我们几乎一整年都在与疫情缠斗,特别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疫情轮番爆发,按下葫芦起了瓢。为最大限度保证生命安全,只能被迫采取大面积封控和静默管理,人流、物流都受到极大限制,结果是无商不艰。

如此背景之下,单单要求医疗服务机构独善其身,既不现实,也不公平。看透了这些,也就坦然了。而且一分为二的看,这种短期的后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为今后的走强拉开了空间。

比如,部分医疗机构过去因兼并收购积累了大量商誉,市场一直对此心怀忌惮。而现在,疫情的冲击使得相关公司不得不大比例的计提商誉减值,相当于把未来的潜在风险在当下一次性出清,干脆利索的绝了后患。

资本市场有句话,利空出尽就是利好。

当下,疫情的阴霾虽未完全散去,但其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微乎其微。全力保经济的指引下,反弹力度能有多大尚且不论,但边际改善几乎是板上钉钉。

一句话,现在是过去几年最差的,大概率也是未来几年最差的。

上文说过,对于行业发展,只要长期前景好,当下无论怎样都不用慌,但具体到资本市场的买卖,还要考虑一个买点问题。

比如,芯片、新能源这些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赛道,但如果是在100倍市盈率的时候买入,恐怕也难说是好的选择。

寻求一个理想的买点,是二级市场玩家历来所追求的,这也正是医疗服务在当下难以被割舍的另一个原因。

别人恐惧我贪婪

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换言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过去十年,投资者接连错过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几十倍的大牛股,但这并未意味着机会彻底丧失。眼科和齿科之外,肿瘤、辅助生殖、医美、康复等其他医疗服务细分领域未来也都有机会诞生具有影响力的上市公司。

就拿肿瘤来说,每年国内有超450万新发病例,病床使用率常年维持在100%以上(超负荷运转),医疗服务机构在其中大有可为。

目前该领域有两家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港股的海吉亚和A股的盈康生命。

海吉亚入局较早,目前已进入高速扩张阶段,旗下经营或管理的医院数量达到12家;盈康生命属于后起之秀,背靠海尔集团,既能得到资本加持,又能共享海尔大健康版图的资源,起步晚,进步快,目前旗下经营和管理的医院有6家,前途同样可期。竖看医疗服务赛道过去十年的表现,当下绝对是一个低谷。

Wind数据显示,截止到1月16日,申万医疗服务指数整体估值(TTM)为34倍,仅位居历史十年分位数的3%。医疗服务板块历史十年绝对估值的中位数为82,均值为84。目前板块的估值水平、历史十年分位数均处在极低的水平。

​▲图源:Wind

市场情绪之悲观,可见一斑。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道理都已经被说烂了。但投资历来知易行难,真正能践行的寥寥无几。回到当下的医疗服务,贪不贪婪且不论,起码没有再恐惧的必要:情况不会更糟糕了。

2023年开年以来,大医疗板块强势反弹,其中申万医疗服务指数在十个交易日内已涨超13%。

当下的市场也许正在演绎格雷厄姆那句经典名言:

“股市造成的错误迟早都会由股市自身来纠正,市场不可能对明显的错误长久视而不见,一旦这种错误得到纠正之时,就是有眼光的投资者获利之时。”

 

本文系作者 市值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