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为世界杯开球的外骨骼机器人,股价狂跌99%之后未来在哪?

钛度号
硬科技创新,从0到1有多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浪潮研究所,作者|浪浪子

这届世界杯在梅西捧起大力神杯后落幕。回到8年前2014年,巴西足球世界杯揭幕赛上,世界共同见证了一名瘫痪少年,身披“机甲”完成了一次开球。

这个略显笨重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全球多位科学家参与的“再次行走计划 (Walk Again Project)”,用机器人技术帮助残疾人“再次行走”。

「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或增强人体,让下肢瘫痪的少年也能完成踢球的动作。

就像“可穿戴的机器人”,外骨骼兼具有机器人的智能性与人体骨骼的仿生性:外骨骼通过各类传感器探测脑内电极和肌肉电信号,将活动信号传输给机器人,机器人再进行具体的机械动作。

2014年世界杯的“开球”无疑吸引了巨量的关注,点燃了资本市场对外骨骼的热捧,同年多家研制外骨骼机器人公司成功上市。包括日本的CYBERDYNE、以色列的ReWalk及美国的Ekso Bionics。2014、15年国内也有多家外骨骼创业企业成立。

但是,8年后的今天,明星公司的股价几乎跌去99.9%,市值也缩水90%。ReWalk 因为股价连续30个工作日都未达到1美元,10月收到了纳斯达克的退市警告。

虽然二级市场部分泡沫破灭,但一级市场并没有望而却步。今年软银愿景基金领投傅利叶智能的4亿D轮融资,成为国内外骨骼赛道最大单笔融资。

在外骨骼赛道冰火两重天背后,我们想要探索两个问题:

1. 外骨骼机器人泡沫破灭的原因和启示是什么?

2. 面向未来,外骨骼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暴跌的启示

要理解这几家外骨骼企业的暴跌,我们要先回归外骨骼机器人的本质:「可穿戴的机器人」,来理解技术的难度和商业化的场景。

机器人:具有智能的机器;可穿戴:直接穿在人身上,具有人体工学和人体交互的设备。这两个特性意味着:外骨骼是围绕人体而生的机器,技术与材料紧密围绕人体需求而生。

那么,经历暴跌的ReWalk解决的是什么需求?是面对脊髓损伤、下肢瘫痪的残障人士,医学上称“截瘫”。让他们“重新站起来、重新行走”,跟ReWalk这个名字的含义一样。

ReWalk创始人Goffer教授建立公司的初衷,就是因为自己在车祸中下肢瘫痪,他不想永远被困在轮椅上,于是有了ReWalk初代的产品。

上市的Ekso、Bionik初期都和ReWalk类似,其商业目的简单说就是:替代轮椅。那么,想要替代的轮椅市场有多大呢?据市场调研机构,全球的轮椅市场在2020年是24亿美元,每年约7%的年复合增长率。

对于使用轮椅人群的付费意愿和使用场景,外骨骼太贵且不好用。外骨骼造价高昂,至少要几万美金。对于已经在医疗上花去大量费用的瘫痪患者家庭难以承担。除非保险覆盖,比如美国残疾退伍军人能享受保险的全额支付,他们才愿意购买。

在残障人士移动的需求上,外骨骼的双足没有轮子方便,而且前几代的外骨骼还没有自平衡的功能,在穿上笨重的外骨骼后还需要拄拐杖。

所以简言之,这些外骨骼企业被市场上了一课,暴跌是市场定价回归公允价值的体现。需求市场的大小,才决定了技术的估值能否被验证。外骨骼如果只针对截瘫人群,很难支撑起高估值。在上市后的发展中,ReWalk营收每年只有百万规模,所以二级市场投资者也不愿意再为其买单。

有趣的是,ReWalk的创始人Goffer博士在2015年宣布退休后,再次创业。仍旧面对截瘫患者,开发出“站立式轮椅。类似平衡车,可以让用户站立操作和行动,定价也比外骨骼便宜。

可站立的轮椅,或许是截瘫人群更好的选择。长期坐在轮椅里,确实对人的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身体机能,会有损伤。毕竟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长期卧床或坐着,会导致一些器官的加速萎缩,不利于寿命。

创始人的二次创业、上市公司的狂跌也让一些国内的效仿者苦不堪言。因为他们按照制造业“copy to China”的逻辑,前期一些国内公司打算用供应链优势将外骨骼的价格“打下来”。但无论是跟海外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或是引入海外教授实验室团队,或者逆向工程的再造,都没有跑出好产品。

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造价和供应链,而在于技术创新的出发点,聚焦截瘫人群,在需求和解决方案上,都存在问题。

但是,创新只有0和1。第一批针对截瘫人群的产品结构,很难适用于偏瘫或康复场景。因为截瘫人群下肢没有知觉,人机交互反而更简单;而康复人群的脑电和肌肉电没有完全失灵,但可能紊乱,这更增加了人机交互的复杂性。

从ReWalk及其跟随者的教训中,我们至少有两个启示:

1. 要想从资本暴跌、赛道低迷的预期中突围,必须重新从0开始去理解用户,再造产品。因为产业还在发展初期,并没有完全经过市场考验、规模化的产品。

2. 一开始就要从更大众的需求人群切入,才能走通商业化路径。因为如果切小众的需求,购买力和购买意愿都更难支撑从0到1的产品创新。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公司都还没有盈利,但走向康复治疗的方向已经逐步明朗。所以创业公司想要走向未来,需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

1. 这个康复人群对于外骨骼的需求有多大?购买力和购买意愿有多强?

2. 外骨骼技术能否替代和辅助原本的解决方案,如何帮助康复医师?

巨大需求,复杂创新

康复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尤其是被誉为“人类健康头号杀手”的脑卒中,即中风。据公开数据,2020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有1780万卒中患者,新发卒中患者340万人。再加上运动损伤和事故工伤等导致的伤残。假设新发中风患者平均拿出1万元来做康复医疗,就意味着每年新增300亿的市场。

为什么要花钱做康复呢?因为对于卒中患者,及时的康复医疗能大大提升恢复自理能力的几率,从6%到90%(如下图)。这意味着,康复有可能帮助家庭省下未来持续不断的护理费用,每年可能几万到上不封顶。

康复需求大,同时康复师供给缺口大。中国康复医师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数十倍差距。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在职康复医师16000名,治疗师14000名。每10万人口只能匹配1.2位康复医师, 对比发达国家每10万人口30-70位康复医师,中间差距是25-58倍。

市场机会大,但对外骨骼机器人的挑战也巨大:需要对康复过程有针对性,安全性和稳定性高,要获得医疗器械取证和临床医疗数据的验证。否则,对于老弱病残人群,病情和体质差异大,使用后发生事故的风险高,容易产生追责的问题。所以外骨骼的规模化,必然需要医院、保险公司、康复器械和患者共同建立规范,不像扫地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可以很快推出消费级的产品。

如下图,几款医疗外骨骼产品的售价在2万美元到10万美元不等。CYBERDYNE的第五代HAL,定价2万美元,对比ReWalk和Ekso的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价格优势也让CYBERDYNE成为唯一一家市占率提升、市值坚挺的康复机器人上市公司。

 

外骨骼需要基于人因工程、机器人和病理的跨学科知识,进行复杂设计,所以外骨骼机器人的开发周期长,对团队的要求也极高。CYBERDYNE的创始人是一位大学教授、生化电子专家。他从 1991 年就开始研发外骨骼机器人 HAL(HybridAssistive Limb/混合辅助肢体),在高校研究积累了13年的基础上,才成立公司正式将 HAL 投入市场。

我们再看国内最近两年,融资金额过亿的唯二两家康复机器人创业企业,核心团队都兼具机器人背景与医疗背景。

(公开信息整理)

据悉,去年融资1亿人民币的奇诺动力,自2015年创业至今在研发上投入巨大,深耕外骨骼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反复迭代打磨产品。整个团队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专业方向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除了机器人工程和临床医学专业,团队还有来自服装设计、人因工程、生物力学等相关专业人士,从而使产品有更加合理的人机交互设计:例如,传感器安装位置、机器人如何更智能等,从而保证患者的安全。

外骨骼机器人是从0到1的创新,需要基于用户去创造和定义一个新产品:从形态、功能、设计到制造和定价,需要机器人和医疗两个赛道的深度know-how。

外骨骼还在等待一款好产品。创新过程必然是漫长且艰难的。

艰难下注,漫长等待

需求大而供给跟不上,政策、行业和资本都在持续关注康复赛道。尤其随着老龄化压力迫近,政策的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

这些风向标背后,涉及很多设备采购的具体优惠和创业公司的扶持措施,也催生更多关注、更多创业者投入到康复领域。但资源转化、得到利用同样需要时间。

目前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在产品创新的同时,也有不同的模式创新。外骨骼机器人服务的是康复医院、康复中心、医生和病患,创业公司选择不同的商业模式:

1. CYBERDYNE:租赁为主,销售为辅。

我们分解CYBERDYNE目前的收入,占大头的就是 to B医疗康复器械的租赁和维护,而且增长较为稳定。

(图片来源:CYBERDYNE)

近两年CYBERDYNE也在提升to C产品的战略地位(如下图)。To C 个人用户端的产品对于专业康复训练是极佳的补充。既能够减轻康复医院和专业康复医师的压力,也能给居家训练的家庭给予指导,还能同时进行数据收集,长线地帮助康复进程。

2. 傅利叶智能:收购运营康复中心,输出康复中心解决方案。

今年完成D轮4亿融资的傅利叶智能,走了一条更重资产的路径:收购康养中心自主运营,直接进行康复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据傅利叶智能的创始人顾捷称,在傅利叶智能参与打造的康复中心内,康复机器人的数量已经超过康复工作者的数量。

同时傅利叶向其他康复医院、B端客户,提供医疗康复解决方案。目前,傅利叶是国内康复机器人产品线布局最为丰富的创业公司,也是商业化进程领跑的康复机器人公司。

3. 英汉思动力:推出消费级产品,获取用户需求。

国内创业企业英汉思动力,推出了低至899美金的产品。已经在众筹平台Kickstarter上发布。但消费级产品,在国内很难销售。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医疗器械取证,出事故了难以追责。

(图片来源:kickstarter)

在产品上也出现更多细分,更多创业企业开始打造出更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比如安杰莱针对偏瘫患者的单下肢康复机器人、傅利叶机器人针对上肢康复的不同产品线。

正如前文分析的,无论模式如何,最核心的还是一款有用、好用的产品。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难度高、团队要求高、创新周期长,打磨好产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创业团队。

国内资本也逐渐意识到:在很多赛道上,不再有Copy to China,而要真正践行从0到1的创新。不同于互联网或软件,硬科技、硬件创新从0到1更加漫长,需要的能力也与上个阶段的互联网模式,完全不同。从外骨骼机器人发展历程能看出,硬件创新只有0和1。不可能拿出半成品给患者、给消费者、或放进工厂。而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去研发出来的一款产品是否能卖得好,无异于一次重注。

还有很多硬件赛道在等待“苹果”的出现。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者,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资源准备,才可能忍受长期的不确定性,穿越漫长的黑夜创造出新产品,跨越0到1。

本文系作者 浪潮研究所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外骨骼是围绕人体而生的机器,技术与材料紧密围绕人体需求而生

    回复 2022.12.24 · via pc
  • 外骨骼机器人的生产其商业目的简单来说就是替代轮椅

    回复 2022.12.24 · via h5
  • 康复市场的需求是巨大的

    回复 2022.12.23 · via h5
  • 外骨骼机器人技术难度高、团队要求高、创新周期长,打磨好产品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创业团队

    回复 2022.12.23 · via h5
  • 外骨骼造价高昂,至少要几万美金

    回复 2022.12.23 · via h5
  • 可站立的轮椅,或许是截瘫人群更好的选择

    回复 2022.12.23 · via h5
  • 外骨骼太贵且不好用

    回复 2022.12.23 · via android

快报

更多

12:43

商汤:公司B类股份于24日上午11时15分起暂停买卖

12:23

国台办:福建持续优化涉台营商环境 去年新增台资企业2100多家

12:11

港股午评:恒生科技指数涨2.62%,商汤涨超31%

12:09

网传深圳部分区域“五一”后取消限购,深圳相关部门回应称:尚未收到相关通知

12:04

香港交易所:第一季度净利润29.7亿港元,同比减少13%

11:51

商汤集团回应港交所暂停交易:日日新大模型5.0 发布受市场极大关注,将刊发相关公告

11:50

美国参议院通过涉“字节剥离TikTok”法案

11:43

欧洲应如何应对美国涉TikTok立法?欧盟中国商会:呼吁欧洲勿采取破坏商业环境的举动

11:42

异动公告不提“低空经济”中标信息?中衡设计董秘:不方便回应

11:37

印尼当选总统普拉博沃将于10月上任

11:36

国债期货早盘收盘普跌

11:36

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部署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

11:34

A股午评:沪指震荡反弹半日涨0.33%,低空经济概念股持续活跃

11:30

通富微电回应大基金减持公司股份:大基金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公司发展

11:29

韦德布什:将亚马逊公司目标股价从220美元上调至225美元

11:26

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工作力度

11:25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质量

11:24

KEEP盘中直线拉升,涨超20%

11:17

商汤集团在香港暂停交易,暂停交易前上涨31.15%

11:14

日本月球探测器与地面恢复通信

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