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会是线下零售的答案吗?

钛度号
线下零售的故事刚刚开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读懂财经,作者 | 杨扬,编辑 | 夏益军

观察国内零售业,不难发现一个事实,国内线下零售龙头的价值远远低于国内消费市场规模。

2021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3万亿美元,但线下零售头部企业市值不到400亿。作为参照,美国社零7.4亿美元,稍稍领先中国,但沃尔玛市值3200亿美元,是国内头部企业的53倍。

市值差距由两者的业绩决定,2021年,沃尔玛营收规模已达5700亿美元,而永辉超市营收规模仅900亿。比起营收差距,更让投资人失去信心的是两者的营收差距在拉大,前者仍正增长,而后者已经负增长。

虽然同样坐拥万亿美元的市场,但国内超市并未展现出成为沃尔玛的潜力。或许是因为,超市并不适合作为我国的主流业态。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零售业态也有所区别,如日本盛行便利店,德国盛行仓储式超市。

回到国内,站在当下看,便利店业态似乎更适合我国国情。过去一年,我国便利店无论是门店增速还是零售额增速表现都超过超市。与超市相比,便利店更适合在我国发展有两个原因。

一是,便利店更符合国内用户购物行为。与美国地广人稀,用户更青睐开车购物,诞生出购买半径大的超市业态不同。国内人口密度高,购物半径小,能够覆盖周围500米购物范围的便利店,更符合用户购买习惯。

二是,便利店的商业模式更容易在国内跑通。超市想要维持竞争力,需要做到将商品利润,让给消费者,赚周转的钱,即通过降低利润率,提高周转率的方式来维持利润规模。但国内由于电商分流,影响了超市的商品周转,使其很难实现周转率的提升,最终既赚不了周转的钱,商品价格也不具优势。但反观便利店,赚的是产品品质和增值服务的钱,用户愿意为高品质商品提供溢价,更容易在中国跑通。

从上述角度看,便利店或许是我国线下零售业态的“答案”。

01 超市向下,便利店向上

过去几年中,超市和大卖场的发展速度已经大不如前。反观国内外各种各样的便利店,仍保持着稳健增长。这既可以从开店数得到印证,也可以从销售额加以证明。数据上看,两者的发展趋势已经出现了不同的方向。

从开店数量上看,2021年便利店的门店增长速度高于超市。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1年超市门店数量同比增长2.3%,便利店门店数量同比增长8.4%。

虽然,超市门店数量仍旧保持增长,但单个超市创收减少,体现在坪效数据上,以行业内头部企业永辉超市为例,2021年永辉超市每月坪效为916元/平方米,较2020年同比下降5.6%。

单店创收额下降,使超市业虽然门店增长,但整体销售额表现不佳,2021年A股超市板块,除家家悦外,营收全部负增长。其中,家家悦营收增长是因为公司正由山东向安徽、江苏等地进行地域延伸,2021年新开门店过百家,但激进的扩张使其增收不增利,2021年公司净利润由盈转亏。

反观便利店形态,行业仍然保持正增长,其零售额增速甚至高于开店增速。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1年,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8.7%,高于门店速度增长(8.4%)。

便利店向上的发展趋势,也使超市开始逐渐加码社区店。以高鑫零售为例,高鑫零售通过小润发开展社区店业务,2021年新增小润发75家。

超市向下,便利店向上这样的发展差异也不难理解。相比超市,现阶段便利店是一种成本更低且经营效率正稳步上升的业态。

2000年之后,国内超市业态进入到快速扩张期,此时超市门店物业签约大多也是在彼时完成,但超市与物业签订的租约大多是是10-20年。近年以来,租约到期、租金上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超市业态的开展,而相比超市,便利店成本更低,风险更小,成为更适合扩张的业态。

更重要的是,相比超市经营效率的下降,便利店的经营效率仍然处于上升状态。正如上文提到的坪效数据,由于受到电商分流叠加经济下行,即使头部企业永辉超市坪效也自2017年以来逐年下滑。

而便利店距离消费者更近,主要满足用户的即时性购物且通过餐饮引流,受线上冲击相对较少。由此,正如上文提到的数据,便利店销售额增速高于店铺数量增速,反映出单店创收的提升。

从以上种种数据,不难看出,便利店似乎才是我国线下零售业态的最终答案。

02 便利店,或成国内线下零售的答案

如果参考美国和日本的零售业,我国国情与日本相似,相比超市,便利店业态更适合我国线下零售的现状。这背后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居住环境不同,影响了用户的购买行为。美国地广人稀,除了特大都市外,普遍以别墅式、低密度居住。所以,消费者普遍开车购物,购物半径更大。这样的购物习惯,导致美国的大卖场盛行。而日本居住密度高,用户消费半径小,711等小业态的便利店,更适合满足用户需求。

而我国用户的生存环境与日本类似,同样居住密度较高,用户日用品的消费行为更青睐短距离购物。从这个角度看,购物半径在500米左右的便利店更适合我国用户的购物行为。

除用户行为的影响外,相比超市,便利店的商业模式更容易在国内跑通。

超市想要维持自身竞争力,其商业模式的核心是要做到低利润、高周转。即,超市要赚周转的钱,而不是商品的钱。这也是美国超市更替的核心规律:超市企业的发展是利润率不断下降,周转率不断提升的过程。

典型如沃尔玛,从2012年到2021年,公司净利率由3.79%下降到2.43%。但公司净利润规模仍然稳步增长,沃尔玛美国地区利润规模由2012年的214亿美元增加至2021年的215.8亿美元。

利润率减少,利润规模反而增加,核心就是沃尔玛依靠高周转提升利润规模,公司库存周转天数由2012年的43.2天下降到近些年的38天左右。由此,虽然沃尔玛将商品利润让给消费者,但公司在单位时间内加快了存货变成“钱”的速度,利润规模并没有受到影响。

但国内超市并没有赚到周转的钱。以永辉超市为例,2012年公司库存周转天数为47天,但之后由于全国化扩张,加大了商品流通难度。到2021年,公司库存周转天数上升到52.7天。

国内企业没有实现高周转也不难理解。只有规模化才能实现高周转,规模化并不是简单指门店数量增加,新开门店不能适应新地域的用户需求,导致商品销量不佳,反而拖累周转率。除扩大门店数量规模化,单店规模化,做大单店销售额是实现高周转的必备条件。这也是沃尔玛提高库存周转的重要方式,较2012年,2021年沃尔玛美国店坪效增长11%。而国内超市,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即使头部企业永辉超市的坪效也连续多年下降。

国内企业很难通过做大单店营收,提高周转率的原因是,国内多业态同时入局,打乱了超市的良性发展。沃尔玛高周转商业模式的成功是在亚马逊还未诞生时,依靠价格降低-用户购买增加-周转提高-价格降低的循环跑通,待亚马逊出现时沃尔玛的商品价格已经可以做到和电商相同的水平。而国内超市与电商几乎同一时间发展,超市做不到电商的低价,就很难通过让利给消费者,提高周转。

没办法赚周转的钱,商品价格又受电商打压,国内超市发展也进入了瓶颈。反而便利店的商业模式,国内更容易跑通。

参考,日本便利店的发展,连锁便利店,赚的是产品品质(较超市更高的商品品质)和增值服务(通过餐饮等便民设施引流,再以商品变现)的钱,用户愿意为高品质商品提供溢价。

典型体现是7-Eleven的发展历程。根据海通证券的总结,7-Eleven发展至今,随着商品力提升,其毛利率、净利率始终维持稳定或提升。

公开数据显示,7-Eleven大部分年份净利率超过10%,也高于超市普遍不到5%的净利率。这证明了相对超市的高周转,便利店能够通过差异化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高的商品品质和更近的购物半径,获取到商品溢价。

而国内便利店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通过高品质,近距离提升用户体验来实现利润率提升的策略,在国内依旧可行。毕马威数据显示,国内便利店业态利润率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2020年净利率国内便利店业态平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

从这个角度看,相比国内超市很难效仿沃尔玛赚周转的钱,便利店更容易跑通77-Eleven的模式。目前看,我国便利店正迎来不错的发展窗口。

03 便利店玩家如何取胜?

参考日本便利店的发展,我国便利店正在迎来一个不错的发展窗口期。

近年以来,我国独居化及老龄化趋势明显,这与上世纪70年代,日本便利店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相同。而用户年龄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用户到便利店消费的购买行为。比如,老龄化使用户更喜欢近距离购物,以及独居化使用户减少去超市为家庭囤货的需求。两者都有利于便利店的发展。

此外,人均购买力的提升,使用户愿意为便利店提供商品溢价。2021年,我国人均GDP近1.3万美元,这与日本便利店高速发展时的人均GDP数据大致相同。

人均购买力的提升,不只增强了用户的支付能力,也使便利店能够通过新品获客。经历过经济高速增长后的用户,更加注重悦己的精神消费。相比以往用户更信赖固定品牌,新一代消费者更喜欢尝试新产品,产品是否具有新的价值成为决定购买行为的关键,便利店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变化,快速上架或研发新品实现获客。

既然便利店迎来了很好的发展契机,那么,便利店玩家应该如何突围呢?这自然少不了供应链的建设以及技术的赋能,但有一点往往被忽视。同样参考海外,便利店想要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构筑产品研发壁垒,提高产品力进而增强消费者粘性。

7-ELEVEn(中国)董事长、总经理内田慎治曾表示,“7-Eleven最重要的竞争力,就是在商品力的层面不断求变,持续提升自有品牌产品的比例,而自有商品只能在7-Eleven买到。”根据亿欧网报告,711门店自有品牌数占比通常超60%,并且保持每周30款新品的开发速度。

加强自有品牌研发的原因在于,与超市相比,7-Eleven的成功更多是通过差异性,即脱离性价比,提高高品质商品,提升商品加价率实现自身发展。而单纯的渠道商很难通过产品力取胜,由此企业需要加强自有品牌研发。反观国内企业,自有品牌占比不到5%,是相关公司需要补足的短板。

总的来说,便利店在国内拥有不错的发展土壤,完全有可能诞生出中国的线下零售巨头。但这一切的前提,离不开自身产品力和高效供应链的构建。如今,电商的故事逐渐告一段落,而属于线下零售竞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本文系作者 读懂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中国适合便利店+社区生鲜超市

    回复 2022.06.23 · via iphone
  • 有相关的数据统计吗?业绩数量之类

    回复 2022.06.23 · via iphone
  • 总感觉还是便利店的利润高

    回复 2022.06.23 · via pc
  • 大型超市好还是便利店好?

    回复 2022.06.23 · via iphone
  • 许多东西在网上买很便宜

    回复 2022.06.23 · via iphone
  • 会吗?不知道啊

    回复 2022.06.23 · via android

快报

更多
20
6
857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