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不能打,侠不够味,武侠还有救吗?

钛度号
武侠,迟暮?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娱乐资本论,作者 | 阿Po

《说英雄谁是英雄》(下略《说英雄》)在五月下旬的档期不错,作为腾讯S级武侠IP改编剧,当下无对手。

结果开播之前就因片花被吐槽“PPT式打戏”,第二周因为《梦华录》的上线更是声量减弱。虽然今日豆瓣开分6.8,在近年武侠剧中已算少有能及格的成绩,但不到2.4万的评分人数,对于《说英雄》这个IP来说实在有些英雄迟暮的唏嘘。

“同样是侠,仙侠比武侠好‘看’;同样是给男性观众看,男频文改编比武侠剧改编更‘爽’。”某平台制片人叶子在谈及对武侠题材的看法时,向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如是表达。

《说英雄》在真正的武侠爱好者眼里,是“PPT打戏”和不复人物魅力的“魔改”;但在“古偶剧”受众里,却是依靠网友对流量演员、网红演员的爱好,获得了一些“古偶基本盘”的支持。

只是如此一来,“武侠”在现有的影视剧分类里就显得更为尴尬,似乎是一个存在于80后90后怀旧滤镜里的标签。

当代观众真的不需要了吗?

河豚影视档案向几位行业制片人、导演、编剧以及文学策划提出了这个问题后,得到的答复大部分是否定的。但武侠剧要想在短期内“东山再起”,或许还差一个“拐点”……

01 被“武”拉胯武侠

武侠剧“武”字当前,但在《说英雄》开播之前,武打场面又双叒叕被网友群嘲了。嘲点有二:

其一,观众在其他古装剧里苦“PPT式打戏”久已,言情武侠小说《且试天下》改编影视剧,开播营销点之一为#国产武侠终于支棱起来了#,但因为剧内角色没有太多真实过招、全凭提剑之后漫天乱飞、镜头切换剪辑迷惑,很快翻车。

《且试天下》打戏

此武侠话题被迅速编辑,与同期开播另一古装甜宠剧《祝卿好》共沉沦。观众也因此对以“武侠”为营销点,却连武侠最基本皮相的武打戏都做不好的剧,怨声加倍。

其二,当代观众对“武侠”或者“武侠剧”的概念定义,多定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港台作者将侠义章回武侠小说推陈出新形成的“新派武侠小说”体系之上,梁羽生为鼻祖,金庸、古龙、温瑞安与之并称“新派武侠小说四大宗师”。

武侠小说改编时也以港台影视剧率先进入观众视野,而彼时正直香港功夫片兴盛阶段,“龙虎武师”在香港形成很好的行业风气,观众接受并热爱硬桥硬马打斗的“中国功夫”。

《说英雄》虽改编自温瑞安最著名小说系列之一,却与近年大部分国产古装剧同样运用了“滥用升格与切割剪辑”的氛围式打斗风格,失去了“武戏”真正的看点。

《说英雄》打戏

观众究竟喜欢看怎样的武戏?

制片人叶子告诉河豚影视档案,在做舆情监测的时候得到观众的互动反馈和网友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来,大多数还是希望看到武侠角色打斗时,互动形式以实际过招为主,即可以明确看见人物之间的招式碰撞,而非一些虚无的、需要观众自己体会的意识流表达;二来,观众喜欢很在意角色打斗时演员的身段、力量是否能体现出武功的质感。

事实上,这两点在现在的武侠剧中都已成“奢望”。这又究竟为何?

“打戏主要是由武术指导来设计,武行来操作完成。”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的白一骢这样向河豚影视档案介绍,他刚刚在横店呆了一年,最近杀青的一部作品《天行健》就包含一部分武侠元素,因此对国产剧打戏的困境格外有感触。

武指工作套路化、武行整体行业萎缩,是白一骢在多年项目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关于武戏方面最无奈的两大问题。

作为最早一批入局网剧的制片人,白一骢告诉河豚影视档案,早在六七年前他就邀请了业内著名的武指加入项目拍摄,但打戏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大原因来自于武行这个行当的没落。

社会进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学武术的孩子或许没有减少很多,但肯吃大苦学武术之后投身武行拍打戏做替身的人变少了。二十年前国产剧行业的武行薪水在6000-8000元/月,现在武行的薪水依然与这个价位持平,甚至在倒退,最低4000-5000元/月。

又苦又累又赚不到钱的行业没人干很正常,三四十岁身体没办法支撑大量的打戏,就会考虑转行做武指,甚至转行做导演。

纪录片《龙虎武师》截图

爱奇艺纪录片《龙虎武师》中记载,与成龙、元华、元秋等香港功夫片打星师出同门的元德,在回到内地影视圈后发现,武指是不被认可的(即无法通过武指推进项目),不得已之下只能转行导演,一代龙虎武师最终因执导甜宠鼻祖剧《双世宠妃》而再度扬名。

这种情况之下,可以补位武行的年轻人数量变少,当剧组遇到大量硬派动作必须由年轻武行来完成,在缺乏这类人才时,质量和效果必然无法呈现到最佳。

作为资深新派武侠小说爱好者的著名编剧贾东岩则告诉河豚影视档案,武指工作缺乏创造力,进入同质化的“行活”阶段也是“PPT打戏”频出的一大原因,“不是每个人都是袁和平(著名武术指导),就连编剧的工作都能套路化了,更不要说武术指导这种不断重复高相似度动作的工作了。”

在贾东岩看来,过去的武侠剧每集都会有两三次能让人看得舒服甚至过瘾的打斗,对现在的国产武侠来说,哪怕一集一次,打得有模有样,让观众感受到紧张刺激,也会比走氛围感的升格慢动作好很多。

“氛围感”在大部分感情戏的拍摄中是必需品,但在武侠戏里却是需要配合故事本身世界观里的武术设定来做风格定位。

《雪中悍刀行》打戏

比如贾东岩提及《雪中悍刀行》的打戏视觉呈现,是以“剑气”“内功””气波”这些比较虚的东西形成体系,动作本身不足。但这个故事如果配上《将夜》的打戏拍摄质量,或许又会是另一番效果。相反,《说英雄》系列原著中的武功体系描述则是有些意境派,实际拍摄后反而将很多武功招式落地化,则失去了原著在“武”方面的精华。

《将夜》打戏

在此次探讨中,河豚影视档案可以感受到,演员越来越“不能打”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同样涉及到两个方面:

其一,资本主导的影视市场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讲求“时效”的拍摄方式,造成了演员或者武指在打戏方面都没有时间去钻研。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刘亦菲饰演的小龙女出场动作,花了6个夜晚的时间拍摄,而放在今天,鲜少有演员再能如此专注,片方也难以在场地方面不断加钱延期。

张纪中版《神雕侠侣》剧照

除了一部分有长期舞蹈、戏剧功底的演员在动作呈现上会稍好些,制片方、演员和武指都卡着有限的时间,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拍一场“差不多就行了,还能靠后期剪辑”的打戏。拍摄素材的不足,全靠后天剪辑挽救,势必造成“PPT式打戏”的结果。

其二,所有剧组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也会让包括演员在内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尽量少参与到危险性较高的拍摄中。白一骢就经历过项目拍摄中,演员与武行拍摄打戏时,因为年轻武行经验少,动作控制力弱,刺伤演员更险些造成重大伤害的事故,更让他在拍武戏时要衡量好动作的美观与演员的安全。

总而言之,作为“以武立剧”的武侠来说,武行环境的整体萎缩,给“武功”这一层皮相的拍摄带来了不少的难度,行业人士呼吁,或许可以在前不久“平台限价”的行动中,通过提升基础环节从业者的薪酬逐渐培养起如“武行”这些行业的环境氛围。

02 武侠式微,一个题材即将凋零?

历年来经典武侠小说改编影视剧口碑每况愈下,直到2020年《侠探简不知》与《少年游之一寸相思》两部非知名大演员参与的中轻体量武侠剧以“小黑马”姿态跑出,豆瓣最高评分都超过8分,观众又开始对“武侠”产生了一些微弱的期待。

不过《侠探简不知》的导演马艺恒却告知河豚影视档案,这部戏最初的定位并非武侠,“我们这部最早是按照古装悬疑探案题材定位的,但是它有武侠的魂,所以后期在拍摄的时候我们把武侠的部分放大了。”

灵河文化的《天行健》也是不重点打武侠标签,而是以群像戏姿态,凭借剧本优势在平台高票过会。

有知名港台新派武侠小说大IP的新版改编编剧余洪告诉河豚影视档案,改编之初,甲方表示想做这个故事的原因是它虽为著名武侠小说作家的作品,但因为是武侠小说中鲜少的女性角色较为重要的故事,相比同作家其他作品来说,之前被翻拍的次数较少,想要尝试一次“以小博大”。

余洪表示,在前一批编剧放弃之后,资方找到他们希望他们接手改编工作,接手时发现,前一批编剧的改编方式过于偏向甜宠做法,武侠元素被摘去较多。这或许是一种更倾向于当下市场走向的改编方案,但明显不符合资方对于这样一个著名武侠小说作者IP的改编期待。

即便如此,大部分资方与平台方都已经不再将“武侠”作为项目的第一标签去定位,他们更多的会选择去解构经典新派武侠的内容,用一些符合市场的标签更易于定位明确且熟悉的受众。比如男性群像是很多武侠剧的共性标签,比如国风美学可以归纳武侠剧古装、传统、功夫的部分,比如武侠剧中常见的主角寻仇寻宝则可以用悬疑探案的标签去定位。

制片人叶子向河豚影视档案表达了一个观点:同样是男性受众较多的题材,网文中的不少古装男频IP成了武侠剧的“平替”;同样是以“侠”为中心,仙侠剧比武侠剧更容易在视觉上出效果,也更容易贴近影视剧主要的女性受众。

虽然近十年的网文IP热大大提升了网文的地位和售价,但在真实的文学鄙视链中,网文仍不及经典新派武侠小说,所以也就诞生了“耽改”为主的《山河令》和“男频”为主的《雪中悍刀行》在影视化之后也会将“武侠”这样传统大众的标签放在网络类型化标签的前面,以便贴近大众审美。

至于这种方式究竟好不好?制片人叶子认为,不失为一种方法,因为现在还能拍摄的大体量武侠剧大多依赖于“金古梁温”的新派武侠小说。

腾讯互动娱乐在2018年与古龙著作管理发展委员会,以超过1亿的版权价格达成古龙作品十年全系列、全版权战略57部古龙作品的改编合作;奇树有鱼也同年拿下温瑞安《四大名捕》系列IP,并宣布斥资2亿改编18部网络电影。

但在这些经典版权之外,武侠本身在小说方面也因网文新类目的冲击而萎缩,几乎难有原创武侠题材的剧集项目在平台过审。

贾东岩直言,“武侠这个题材,到现在为止,它的市场体量本身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大类目了,从小说到影视剧的作品量都在萎缩。”

“武侠”难道真的在被市场摒弃吗?

“也不是,但确实武侠剧有一段时间没有出现过一个比较大的爆款了。”贾东岩告诉河豚影视档案,“每个题材都有它的高峰期和低谷期,武侠现在就在低谷期,需要诞生一个爆款吸引大家纷纷重回这个题材的领域。”

白一骢则举例,他曾经非常希望年代励志剧《启航·当风起时》可以播出好成绩,因为这个行业现在属于数据经验引导内容走向,如果这部剧播出好数据,未来就会有更多的人讲述同类的年代励志故事,影视行业就可以多一条赛道讲故事。

武侠也是如此,如果此时诞生一部武侠大爆款,平台会根据数据经验在这条赛道上加码,更多行业者也会参与到其中来,就算是跟风,但至少可以把这个赛道再次“炒热”。

贾东岩表示,“一要出现爆款,二得爆款是易于模仿的故事。比如金庸爆款多,也因为金庸本身最早也是编剧,最知道情节如何铺排,也方便影视化;古龙爆款少,是因为古龙的故事不易模仿,视觉风格的呈现非常考验制作团队的能力。”

03 究竟拿什么拯救“武侠”?

《侠探简不知》是鲜少的原创武侠“小爆款”,为何又原创又武侠,还能够成功拍摄出来?导演马艺恒给出了原因,是这部戏以分账剧形式播出。作为更需要片方以自负盈亏来冒险的分账剧,平台在题材的宽容度较大,在内容方面的干涉也较小,几乎不会提太多的修改意见,主创的创作自由度很高。

不过可惜的是,原本因为成“小黑马”而有了第二季拍摄的可能性,但两年过去迟迟未有动静,甚至连几家出品方也未有其他作品面市,不知是否受疫情影响,也让人对武侠剧虽有口碑,但实际盈利能力存疑。

2020年另一部“小爆款”口碑武侠剧《少年游之一寸相思》

制片人叶子表示,这其实还是以演员为核心拉动项目体量和观众收看的逻辑。“小黑马”之作获取口碑,但仍然还是金庸这样的大IP配头部演员的大项目码盘方式,能拉动国产古装剧最大的受众盘。

不过以演员为中心的内容创作模式就带来了和许多武侠剧叙事方式相违背的弊端。编剧余洪以自己改编经典IP的经验告知河豚影视档案,“很多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在故事开始都会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作者通过让读者代入主角的视角去观察小说里的武侠世界,之后才会慢慢进入其中。但当我们曾经尝试在开篇做了大量的铺垫去架构一个完整武侠世界观的时候,资方会认为不够紧扣主角,事件没有围绕他来转,后来我们删掉了很多东西,把格局缩小到只做围绕主角的故事。”

余洪曾在其他以男性角色为主的故事创作中也有过类似经验,“资方希望拼命给男主角怼很多戏份,甚至一部剧下来男主角要超过1000场戏,其实这也是一个成本考量的问题,以资方视角来说无可厚非,很多观众的确也是奔着主角的流量来,不给主角很多戏,资方自己会没有信心。”

如何让资方对自己写的武侠故事有信心?

后来除了紧贴余洪就给故事加入了丰富的冒险元素和人物情感,掺杂着经典武侠元素做出了一个类型嫁接的故事。

制片人叶子认为,这种做法其实与《山河令》的做法相似。《山河令》的热播期,市场在主打一种名为“新武侠”的概念,实际是“耽改+武侠”的复合型题材;导演马艺恒口中以悬疑探案为主,再放大武侠元素的《侠探简不知》,同样也是这样的的方式。和爱奇艺恋恋剧场主打的“恋爱+”概念一样,武侠题材也在经历着与市场受欢迎题材的重新融合。

“武侠+”也许就是“新武侠”真正的套路。

当然,这样看下来,武侠剧还有没有机会“东山再起”,关键问题一定不会只是“打戏”好不好看,白一骢笑言,“袁和平袁祥仁拍过很多很厉害的功夫片,也拍过烂片,因为真正的烂片是内容的不过关。”

白一骢和贾东岩都认为,接连有经典武侠的新版改编口碑不佳,都在于创作过程中错误表达了故事和人物气质。

以相对成功的翻拍为例,2017年郭靖宇监制的《射雕英雄传》口碑收视皆佳,2019年曾舜晞版《倚天屠龙记》腾讯视频内部会员拉新效果好,两部皆由蒋家骏导演执导,两部也是近年来最忠于原著的新版翻拍。

事实证明忠于原著,尤其是金庸的原著,一定是一种最能保证口碑的拍摄方式。但这两部作品中真正的男一号角色,杨旭文饰演的郭靖与曾舜晞饰演的张无忌,前者在第三集末尾登场,后者更是到了12集后半段才登场,忠于原著也代表着制片方敢于用这种逆市场规律的创作方式进行冒险。

如果选择了以“武侠+”的方式另辟蹊径,也许传统武侠里的那片江湖,真的就此离我们慢慢远去……

本文系作者 娱乐资本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