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2023年,央企上市公司ESG报告将全披露

钛度号
上市公司全部披露ESG,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现实。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零碳风云,作者|凯旋,编辑|华锋

上市公司强制披露ESG报告的第一枪,由国有企业打响。

5月27日,国务院国资委公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探索建立健全ESG体系,中央企业集团公司要推动央企控股上市公司ESG专业治理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要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

按照A股披露的数据,目前A股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有492家,约占A股全部上市公司(4682家)的10.5%,数量可观。

在“双碳”战略下,国资委的这份“承诺”来得非常及时,也非常有力。作为我国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在创新、与国际接轨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推动我国ESG公司治理的国际化。全部央企上市公司披露ESG,难度并不小,也从侧面彰显了国家在ESG公司治理上与国际接轨的决心。

为什么ESG非披露不可

ESG包括E(environmental)环境,S(social)社会,G(governance)治理,是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标准。

2004年,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发布《有心者胜》(《Who Cares Wins》)报告,首次提出ESG概念。该组织在文中写道:当公司不受任何管制时,它们往往会表现极差,因为它们在追求价值时没有充分考虑外部性——经济活动对不相关第三方的附带影响,并列举了很多不负责任的企业案例。

倡议者认为,当一个小公司成长壮大,到一个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具有影响力的大公司的时候,其关注的焦点不应仅局限在于单纯的公司治理,还应该承担得更多,比如社会担当和环境保护的责任。

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列出6大原则、34项建议可行性方案,作为投资者投资准则,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纳入投资决策考量过程,成为国际上检验投资者履行责任的重要指针。

ESG在环境、社会、治理基础上细化各种指标体系,被公司用来规范和监督自身行为,是一种关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绩效,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评价工具。目前在资本市场,已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在西方,ESG已经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中的主流投资策略,90%的标普500公司都发布了ESG报告。

但ESG在我国明显“水土不服”,大多数上市公司将它视作繁琐的、可有可无的报告,目前我国证监会没有强制要求披露ESG报告,上市公司披露意愿很低。截至2021年中,A股上市公司中只有1112家披露ESG相关报告,仅占所有上市公司的24.4%。

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政府、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加强,促进绿色转型,已成为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目标,ESG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未来证监会要求强制披露ESG也不是不可能,港交所近期公布的新版《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已明确要求,香港上市的上市公司都要遵守规定及时披露ESG报告。未来证监会大概率也会将ESG披露提上日程。所以,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拥抱。

央企应承担更多责任

央企、国企长期以来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实践也一直受到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双碳”目标的实施要求下,它们承担的责任比普通上市公司更多。

今年4月份,有一个非常意味深长的事件。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还成立了社会责任局,这个“社会责任局”在以往的组织架构中并没有看到过。

查看官方公布的社会责任局的主要职责,是这样写的:研究提出推动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政策建议,指导所监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督促指导所监管企业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乡村振兴和援疆援藏援青工作,指导推动所监管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等工作。

在国资委科技局、社会责任局成立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突出抓好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有关工作,‘一企一策’有力有序推进‘双碳’工作”;“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社会责任局”就是为普及ESG有备而来。

所以,5月份国资委制定《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要求更多央企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可能是社会责任局的“第一把火”。

国资委社会责任局的成立,也释放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我国将自上而下进行全面的ESG评价体系建设,ESG报告将不再空洞,而是进一步本土化、规范化、常态化。在这方面,央企、国企必须身先士卒。

实际上,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的ESG披露率在我国已经是最高。依据中诚信绿金统计,2021年度,上市公司(A股和H股)中共有1239家国有企业(包括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其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的国有企业共有576家,占比为45.68%,比2021年全部上市公司24.4%的报告披露率几乎要高一倍。

当然,要达到2023“全部”央企上市公司披露ESG,差距还不小,还需要一半以上的央企上市公司付出努力。从“两局”的成立,可以明显感觉到,我国对于创新引领、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国际接轨的迫切愿望。

ESG实施中的问题

ESG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摆在面前的一些现实性问题仍旧无法忽视。

首当其冲的就是没有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各家上市公司的报告可以说是形式多样,“百花齐放”,如此一来导致可比性、量化性比较差。

从内容上来说,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缺乏客观性,披露水平和方式依然停留在 CSR 报告(又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似的级别,内容堆叠且以正面信息为主,对自身有利的数据进行披露,选择隐藏不利的信息,“专捡好的讲”,与实际的 ESG 指标履行存在差距。而且披露报告以定性描述为主,缺乏定量和标准化的数据,难以做出量化的标准评价。

并且,在 ESG 信息披露和级别评价的整个流程中,缺乏类似于会计师事务所相似的专业第三方数据验证机构或渠道,导致很多ESG报告都是企业的单方面输出,信息的可信度要打一个折扣。

大部分披露主体未包含控股子公司以及核心供应链企业,而且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以及其他公共渠道中披露的环境数据非常有限,其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都没有达到类似财务指标相近的披露要求。

第二,在ESG评级标准和方法上,各家机构并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导致ESG 评级结果悬殊。一个直观的表现就是,A股上市公司在国际ESG评级机构中得分普遍偏低,典型案例包括贵州茅台惨遭“降级”后疑遭外资机构大笔卖出。目前,MSCI、晨星等海外机构在底层数据选择上重点参考了第三方机构发布的数据,而目前国内机构的 ESG 评级的底层数据主要依赖企业自行披露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ESG 报告等。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从标准制定上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标准。

第三是本土评价机构“群雄逐鹿”,急需拟定主流体系。目前,国内已经有中证指数公司ESG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关键定量指标指引(MQI)、华证ESG评价体系、商道融绿等多个机构进行了ESG评价,不过这几家机构目前的评价结果很难具备类似MSCI的市场影响力,在国际评级中的话语权较低。

最后还是披露意愿的问题,尽管ESG掀起的声势很大,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企业将其视为了一项额外的任务,对主动披露ESG重视不足。

从国资委的此次行动来看,上市公司逐步全部实现ESG披露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且随着中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未来会有更多关于低碳、节能、环保相关的措施出台,如果企业意识不到这一点,很可能在未来失去安身立命之本。

本文系作者 零碳风云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