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顶部

假象繁荣,VC/PE从贪婪转向恐惧

一级市场的秩序正在重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与疫情共处的第三年,北京国贸、大望路被按下了暂停键,这意味着什么?

在这里聚集着中国最具活力的一群VC/PE基金,比如真格基金、金沙江创投、KKR、春华资本、云锋基金、华平投资、红杉中国、北极光创投、蓝驰创投、华创资本等等。

意味着,“大家整体的投资节奏都会放缓。”一位业内投资人告诉「钛媒体创投家」,他们无法像往常一样飞来飞去的进行实地尽调项目,取而代之的是远程电话会议。

彼时,上海的投资人早已习惯电话会议的模式。“麻了,在家里比上班还忙,项目会完了,内部讨论会,项目都排着队等着我们去尽调呢。”

空间的停摆,并未停住投资人看项目的脚步,一个接一个电话会议忙碌的场面,似乎穿越回到了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期熙攘的中关村大街。

新募资基金的数据也在宣告着一级市场的繁荣。此前「钛媒体创投家」发布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报告显示,2022年Q1新募集基金总数量共1,374支,同比下降0.6%;披露募集金额为4,092.7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整体从数据来看,基本与去年Q1基本持平,并未有太大落差。

可近期,寒冬三杰(张颖、王冉、包凡)的先后陈词,却打破这片假象的繁荣。

「钛媒体创投家」也透过一些市场信号,观察到VC/PE正在从贪婪转向恐惧。

第一个信号: 投资额、数量双双下降。

从上文2022年Q1新募基金数据来看一级市场并非缺钱,但是整体投资的数量下降27.5%,金额下降47.1%,投资额腰斩近半。

 VC、PE均在下降投资额度,早期市场则下降的是投资数量。「钛媒体创投家」发布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报告显示,VC、PE总投资额下降超过47%,总投资数量下降22%;早期投资总投资额下降21.5%,总投资数量下降超44%。

超10亿规模的大额融资金额也在下降。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股权融资市场上超10亿规模的投资案子也由1.7%下降至1.2%,投资金额占比由42.3%下降至33.6%,

这对应了最近的两则消息:

第一则是某知名芯片企业在最新一轮融资时,主动表示可以在上一轮估值基础上加一点点,甚至平轮,一改往日“咄咄逼人”的态度。

另外一则是,岁寒三友之一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息称“整体上,保持基本正常的投资机构占比20-30%,步伐明显放缓的投资机构占比50-60%,剩下10-20%彻底躺平。

 「钛媒体创投家」也访谈了一些战斗在一线的相关投资人,大多已退却了激情,剩下只是砥砺前行。

一位FA表示他已经近1年没有开张了,但是还在持续看项目。

一位深耕消费赛道4年的投资总监表示,她计划趁着“消费大逃亡”的冷淡期着手备孕,同时退居中台兼顾一些投后相关事宜。

此前,专注于新消费的海豚社发起了一个投票,投票中,截至到5月初,一个项目都没有投的投资人占36.2%,进账一个项目的投资人占25.5%,两个项目占14.9%,而这已经占了整体投票的76.6%。

彼时,另一位消费投资人王茹在乐此不疲的寻找着她今年的第一个项目,她告诉「钛媒体创投家」,现在找消费项目的渠道主要来自于淘宝、抖音、快手、小红书这些社交购物平台,看到不错的项目就向新锐品牌的主理人留言,向客服小二留言,询问除了正常客人以外的其他信息,例如品牌创立多久?生产周期多久?成本价如何?等等消息。

“每天都很焦虑,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日复一日的在找项目、推项目,你们都在说消费大退潮,可是我们就是消费基金呀,还是要继续投,合伙人管你退不退潮呢,投项目,对LP交代,这就是投资机构的工作。” 王茹道出了一位看消费项目投资人的心声。

第二个信号:寻求稳定,拥抱中后期

从数据来看,投资端与募资端均呈现出了求稳、避险的情绪。

先看投资端,「钛媒体创投家」发布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中后期的投资案例数占比依然最多扩张期和成熟期在全国占比超过63.9%,比2021年上升1.3个百分点。从投资金额看,上市定增在全国的占比上升明显,比2021年提升4.3个百分点。

再看募资端,成长基金募资规模位居第一,募集金额达2,193.85亿元人民币,占比约53.6%,而早期、创业基金的总募资额占比约47.67%。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VC/PE行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实现从跨越式增长到存量优化、优胜劣汰的新发展阶段,存量市场的红杉、经纬、高瓴的等一众明星机构已久经沙场,穿越泡沫,在周期之中已磨炼了一副火眼金睛、主次分明。

其次,创业的大环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10年主要是围绕移动互联网展开的,至少从2010年到2020年,但未来更多是技术驱动时代。” 华兴资本包凡在接受深网采访时表示。

但技术驱动型公司普遍具有一个特点,技术周期很长、难度也比较大、同时商业化的时间也在变长。 “这时候就需要提前设计好核心转折点,或者也可以称为风险释放点,即当突破了这个转折点后,项目的存活率将大大增加”经纬张颖告诉「钛媒体创投家」“审视现金亏损,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切实可执行的预算,管理内外部预期,比如创始人至少每月审视一下自己的现金燃烧率(Cash Burn Rate)和费用流向(团队/IP等)。如果资金不足9个月,建议提前采取措施缓解资金紧张。”

从情怀到成活率,VC/PE现实了。

“疫情反复,这时间大家都很煎熬压抑,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更适合大环境的工作与生活,比如,简化工作,很多没必要的人与事,认真思考与分析后必须更加简化优化,轻重缓急;加大自己兴趣爱好的时间投入,只为了保持自己心智的健康。这点比任何事都重要,也因此需要持续的尝试和探索。非常值得。” 经纬张颖在社交平台表示。

 从贪婪转向恐惧的关键节点只在弹指之间,以前宁可投错不能错过一个,如今已成为投对、投稳、投不亏。

第三个信号:单一项目基金、产业资本“搅局”

一端是退出难的压力,一端是单一项目基金、产业资本“搅局”,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实属不易。

“募资--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以此往复形成私募股权市场的良性生态,退出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核心环节。

从数据来看,退出并不理想。2022年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共计发生731笔退出案例,同比下降31.7%,除并购退出外,其余方式的退出交易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图片来源:网络

部分资本开始寻求新的替代模式,这为单一项目基金带来了机遇。

单一项目基金规模逼近六成。「钛媒体创投家」发布的一级市场投融资报告显示,第一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在2022年Q1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集规模小于1亿元的基金占比58.4%,总募集金额才294.40亿元人民币,占总规模的7.2%。

先有项目,再找资金。相较于与分散投资多个投资组合的盲池基金(VC/PE基金),单一项目基金对GP而言,单一项目基金更容易筹集资金,也无资金闲置的压力,相关法律条款较为简单,也使其有更大改善附带权益的协商余地;对LP而言,单一项目基金在利益一致性、透明度、管理费、灵活性等方面有更多优势。

“凡是你能想象到的公认‘好项目’,背后很可能都有单一项目基金。”一位双币基金投资人表示,包括字节跳动、元气森林、商汤科技、PingCAP在内的等等知名公司,透过出资人结构直接或间接地存在着单项目基金。

看似唾手可得的财富,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风险无法被分担,单项目基金一旦失败,将是更彻底的失败。

无独有偶,产业资本也已然成为一级市场之中不容小窥的新势力,进一步抢占了财务投资人的空间。

它们兵分两路,一路是互联网CVC,以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哔哩哔哩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企业;另一路是企业CVC,分别是以联想集团、碧桂园、海尔集团、保利地产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和小米、蔚来汽车、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制造企业的后浪们。

订单、资金几乎可以全给。一位业内从业者表示:“现在都是科学家创业时代,有背景、有技术壁垒,根本不缺人投钱,项目现在想的是拿谁的更合适、更有利于业务的发展,我们财务VC现在属于投资圈的‘弱势群体’。”

一家机器人公司的融资负责人也表示: “如果同样是给钱,我们更倾向拿CVC的,说不定还有企业订单 。”

第四个信号:关注自身,开“卷”投后

谈项目的筹码已经从“我们有钱”新增了“我们有投后服务”。

红杉、高瓴等头部机构已组建了上百人的庞大投后赋能团队,经纬创投近期也提出 “投资生态化、投后场景化、品牌战略化”的三化策略,全方位、多场景地与创业者构建底层信任感。

也有些投资机构在向着“咨询机构”方向延伸。一家名为智齿科技的人工智能客服公司中,云启资本就为这家企业量身定做了一套人力资源改革方案。通过引入年轻优质团队,替代了难以跟上时代的传统员工,其人效比获得提升。一年后,这家人工智能客服公司进一步提升了估值和营收,也进一步印证了云启资本在专业咨询方面的服务能力。

另外,对于专注于某一赛道的基金来说,一些基金形成了对新兴产业的赋能闭环能力。比如,中科创星有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硬科技投后管理能力,可为硬科技赛道中的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和产学研转化服务。在行业上下游方面,也可以为被投企业助力。

二八效应在VC圈同样适用,20%的投资机构笼络了80%的项目。“抢项目,我们抢不过头部机构,所以,目前我们现在把节奏慢下来,向内看,做内部的创始人社群、服务企业的需求。”一位业内的PR告诉「钛媒体创投家」

“我们组大概3个人,品牌+投后支持,每天忙的不可开交。品牌方面我感觉我们就像一家媒体,忙着采访被投项目、组织投资人与创业者的线上对谈沙龙、自己内部投资人的观点输出、做视频;投后上面就是打杂的,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干什么,每天真的有太多事情要做了。”某机构PR负责人表示。

投后能对争夺优质项目加分多少?是扩大了投资机构的影响力,还增加了人员的消耗力?是被投企业的真需求,还是做给LP看的“伪需求”?或将成为投资机构的新命题。(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郭虹妘)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回复 2022.05.23 · via android
  • 投后这种事,不做吧,就任其自然生长,也不合适。要是做点什么,实际上也没啥可做的。所以呢,把握一个度吧,除非投资机构在某个领域特别有能力,例如云启资本,能够在人力资源领域有体系化服务,否则很难强有力支持

    回复 2022.05.20 · via android
  • 骗子,忽悠,从这而开始。

    回复 2022.05.20 · via android
  • 作为投资人还有彻底躺平的?

    回复 2022.05.20 · via android
  • 单一项目基金是啥意思,占比达到六成

    回复 2022.05.20 · via android
  • 假象繁荣?指的是国内经济吗?

    回复 2022.05.20 · via pc
  •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

    回复 2022.05.20 · via pc
  • 现在既要给钱,又要提供服务了,卷起来了

    回复 2022.05.20 · via pc
  • 现在疫情影响,市场波动变化,投资机构也求稳了

    回复 2022.05.20 · via h5
  • 现在成长基金募资还是挺多的,占比一半以上

    回复 2022.05.20 · via android
更多评论

文章详情页右侧banner

1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