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标杆生”不好做

钛度号
如何提振资本市场信心是待解的困境。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数科社,作者丨柠溪​

在全球疫情持续影响、国内外资本政策巨变叠加效应下,市值已蒸发近600亿美金的陆金所还有哪些想象力?

近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再将11家中概股列入“预摘牌名单”。根据相关规定,上述公司需要于5月31日前向SEC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不具备被摘牌的条件,否则将会被列至“确定摘牌名单”。 

这是自3月初以来SEC公布的第7批中概股“预摘牌名单”。截至目前,SEC已将139只中概股列入该名单之中。此前四批共23家已经过了申辩期限,被列入“确定摘牌名单”。分析人士预计,按照这一趋势,目前在美上市的323家中国企业恐都将陆续登上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公布的名单中,除了新氧、叮咚买菜、金山云、趣头条、51Talk等各赛道中的中头部企业之外,金融科技领域中“标杆式”机构陆金所(NYSE:LU)更是赫然在列。 

在全球疫情持续影响、国内外资本政策巨变叠加效应下,市值已蒸发近600亿美金的陆金所还有哪些想象力,一切皆为未知。

01 万全之策或做“两手准备”

尽管此次陆金所被列入SEC的第7批“预摘牌名单”,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此后会直接进入“确认摘牌”名单当中。 

按照SEC相关规定,被列入“预摘牌名单”的企业,需要在15个工作日之内准备、提交证据,以及进行申辩。只不过就客观角度上讲,15个工作日的时间设定确实比较苛刻,此前曾有不少上市公司无法达成这项规定。 

假如上市公司不幸进入“确定摘牌名单”,按照SEC现行《外国公司问责法》,可以在三年内(自披露第一份年报开始计算、且2021年当做第一年)提交所需文件,如仍未达到要求,理论上会在2023年年报披露后(2024年初)面临退市。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次陆金所被列入“预摘牌名单”并非源自于公司业务、财务数据等方面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对相关企业审计底稿的诉求不同。未来,中概股是否真的会面临大批退市,关键要看两国审计监管合作的进展与结果如何。 

站在远期角度,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概股或可做“两手准备”,一是在两国审计监管允许范畴内,将敏感业务板块从上市公司主体中剥离出来,避免直接披露审查;二是可以退市,寻求在A股或港股二次上市。 

特别是对于以陆金所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业来说,一个稳定、可靠的融资环境必不可少。过去几年来,陆金所、依图科技(AI四小龙之一)等不少科技企业都曾期盼能在科创板上市,但最终未能得到监管机构的审批通过。 

相较于国内上市的高门槛,美股市场的上市门槛相对较低、估值认知也更成熟,因此无论是出于主动、亦或是被动,此前国内一众金融科技企业便将此视为当时理想的上市之地。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少中概股在创业初期接受的是美元资本的投资。这意味着,如果这类企业后期在国内直接上市,那么创业初期所投入进来的美元资本在国内外汇强监管环境下,很难在IPO之后顺利退出并回归海外母公司。 

与此同时,在历经了多年成长与规范之后,金融科技降本增效的价值是已颇为显现,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与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重点扶植的产业相比,金融科技行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的急迫性和必要性就被比下来了。 

综上所述,对于陆金所这样的金融科技企业来说,港股或是能满足各方期待的一个上市地“优选”。虽然港股本身也会因资金体量有限而存在市盈率较低、流动性较差等种种不足,但整体上还算可被妥协接受。

02 数次回购依然难挽颓势

在过去十九个月内,陆金所的股价已从历史高位的20.17美元跌至眼下5.71美元,跌幅已超过七成,市值蒸发近600亿美元。即便是从经营业绩方面来看,陆金所表现尚属可圈可点,但似乎仍无力改变这种局面。 

财报显示,陆金所2021年全年实现总收入618.35亿元,同比增长18.8%;实现净利润167.09亿元,同比增长36.1%,超过此前预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调整后净利润为175.61亿元,同比增长29.1%。 

但拆分至单季表现来看,截至2021年一季末、二季末、三季末和四季末,陆金所净利润分别录得49.69亿元、47.29亿元、41.15亿元和28.96亿元;2021年二季度到四季度净利润环比下滑4.83%、12.98%和29.96%,盈利能力逐季严重下滑。 

具体到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主要业务板块来看:零售信贷业务,2021年四季度零售信贷业务新增贷款同比增长14.3%至1516亿元,八成流向小微企业,较2020年同期提升5个pct;财富管理业务,截至2021年末,客户资产规模达到4327亿元,注册用户数同比增长11.7%至5160万人,其中,活跃投资者数由去年末的1490万人增长至1550万人。 

囿于市场不确定因素激增,陆金所各单位逾期风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提供的总贷款的逾期天数(DPD)超过30天的拖欠率为2.2%,一般无担保贷款的DPD 30+拖欠率为2.6%,抵押贷款的DPD 30+拖欠率为0.8%,而这几项指标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数据分别为1.9%、2.2%和0.5%。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提供的总贷款的DPD 90+拖欠率为1.2%,一般无担保贷款的DPD 90+拖欠率为1.5%,担保贷款的DPD 90以上拖欠率为0.4%,而这几项指标在截至2021年9月30日的数据分别为1.1%、1.3%和0.3%。 

对于2022年全年的业绩展望,陆金所在财报中给出如下预测—— 

总收入将增长10%-12%,至680亿元至693亿元;净利润将同比增长11%—13%,至186亿元至189亿元。促成的新贷款将增长9%-12%,至7068亿元至7262亿元的范围;财富管理客户资产将增长2%-3%,至4413亿元至4457亿元的范围。 

陆金所董事长冀光恒更表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利用我们独特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有条不紊地执行我们的战略调整,通过股票回购和股息支付来回报我们的股东,为小企业主赋能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尽管这份财报对当日股价有所提振,但从陆金所上市后股价整体走势来看,想维持增长企稳仍存在不小的困难。 

诚然,一家上市公司股价持续低迷,势必会导致人们对其投资信心的下降。为了唤醒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通常情况下,上市公司会选择回购自家股票以支撑和刺激股价走势,一方面增强融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改善品牌形象。基于此,陆金所也在积极推动股票回购计划。 

在2021年期间,陆金所董事会批准了一项股份回购计划: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在特定期间回购总计10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截至2021年末,公司通过这些股票回购计划回购了约1.07亿美国存托凭证,价值约8.635亿美元。 

2022年3月7日,公司董事会又额外批准了一项“5亿美元股份回购计划”。根据该计划,公司可在未来12个月内回购价值不超过5亿美元的美国存托凭证。该股份回购计划下的拟议回购,可根据市场情况和适用的规则和法规,不时在公开市场以现行市价、私下协商交易、大宗交易和/或通过其他法律允许的方式进行。

03 写在最后

出生便自带“光环”的陆金所,自诞生至今的这十余年里,一直是各方市场眼中不折不扣的“主角”。从与母体平安集团的资源协同,到在监管紧缩环境下适时调整业务创新“姿势”,再到于竞争中寻求自身的差异优势,陆金所的努力也在不断被看到和被验证。 

尽管目前国内外多家行研究机构及分析师都曾表示过,陆金所有着比同赛道其他上市公司更加坚实的根基和稳健的前景,然而如何在业绩和看多引导下实打实提振资本市场的表现,或将成为陆金所待解的一道难题。

本文系作者 数科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08:57

币安据悉准备支付约200万美元罚款,计划重返印度

08:56

4月18日A股盘前要闻

08:53

两市融资余额增加47.44亿元

08:52

央行:坚决对顺周期行为进行纠偏,防范汇率超调风险

08:49

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负责人会见欧盟及欧洲4国气候特使

08:48

乐刻进驻城市数量已达28座,今年总体门店预计增加400-500家|钛媒体独家

08:44

央行:将注重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密切关注企业贷款转存和转借等情况

08:44

重要股东年内减持金额262亿元,创近11年来同期新低

08:43

央行:将继续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均衡投放

08:36

中信证券:银行一季度业绩为全年中的相对低点,关注市场对红利品种的配置需求

08:25

花旗:美联储没有看起来那么“鹰”,今年仍然有可能降息五次

08:20

国泰君安:军工板块重建预期需要时间,关注先进主战装备和龙头白马个股

08:19

中信证券:AI时代的存力腾飞,HBM与传统存储共振

08:19

鸿海刘扬伟:与英伟达在AI工厂、电动车的合作进展上半年就能看到

08:13

日本对华食品出口额下降33.6%,日媒:受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影响

08:12

中信建投:煤炭产能储备制度发布,保障煤电发挥支撑调节作用

08:10

甲骨文据悉将在10年内向日本投资超80亿美元,以扩建其在日本的数据中心

08:02

日韩股市开盘涨跌不一

07:56

买债已成银行新的收入增长点,业内人士:应避免过度依赖债券业务

07:51

苹果拟投资超2.5亿美元扩建新加坡宏茂桥园区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