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音综之烦恼

钛度号
没有音乐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音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刺猬公社,作者 | 欧阳、世昕 ,编辑 | 园长

音综的热度,似乎随着气温爬升也有所提高。

回顾过去的三月、四月,湖南卫视推出了民歌竞唱节目《春天花会开》;浙江卫视继续推出老牌IP、音乐励志节目《天赐的声音》第三季;东方卫视带来的则是全产业链音乐剧竞演真人秀《爱乐之都》;还有四月底到来的《声生不息》,这档由芒果TV和TVB联合推出的港乐竞唱节目也在近期掀起了香港音乐的复古热潮。

这些节目中,《春天花会开》和《爱乐之都》关注的民歌和音乐剧垂类对于观众来说仍然是较为小众,《天赐的声音》与《声生不息》虽然吸引了较多关注,但也还有些许争议围绕。

垂类音综更多是为了拓宽大众对音乐的审美,大多数时候,以流行音乐为基础的音乐综艺在大众视野中更能吸引到注意力,其所面对的问题也更具有代表性。

自2004年《超级女声》播出以来,音综这一品类已经走过近二十年,似乎开始陷入了“中年危机”:在品类探索中触及天花板,节目形式又重新落入“依赖翻唱”“过分放大综艺效果”的窠臼。

今天刺猬公社想讨论的便是,音乐综艺的发展到如今是何阶段,又面临着哪些困局?这些问题又从何而来?从这些问题出发,当下的音综们体现着行业的什么探索思路?

01 国音综编年史

尽管早在近四十年前,国内就已出现了以青歌赛为代表的歌唱比赛性质的节目,但真正将音乐与综艺有机结合的,应该是21世纪初兴起的素人选秀。

2022年初,一帮被戏称为“过气糊咖”的明星终于迎来翻红,他们就是“0713男团”。

在综艺《欢迎来到蘑菇屋》里,节目邀请到了苏醒、陈楚生、王铮亮等几位出身于《2007快乐男声》的“初代选秀明星”,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十五年前的顶流,现如今的“腰部艺人”迅速凭借搞笑日常再度出圈,加上多年前的情怀加持,“0713男团”成为热议话题。

事实上,以“超女”“快男”为代表的初代选秀综艺,正是国内音综的滥觞。

2004年,一档定位为大众歌手选秀赛的综艺《超级女声》在湖南卫视播出,迅速在全国掀起一波选秀热潮,超级女声系列节目发掘了众多歌手,包括李宇春、周笔畅、尚雯婕、张靓颖等实力唱将。

《超女》首播三年后,湖南卫视又推出了男生版《快乐男声》,再度打造了综艺爆款,除了歌手的发掘外,还打造了众多经典翻唱与原创曲目。

“超女”“快男”的火熊熊燃烧了近十年,21世纪10年代的开端,这种平民选秀模式的动力逐渐消散,各种新内容冲击着音综这一品类,变化也随即发生。

首先是更加聚焦。

2012年,浙江卫视的音乐综艺《中国好声音》首播,这是一部复刻了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模式的音综,盲选、转身、抢人等概念第一次出现在音乐选秀节目里,drama感十足,加上实力惊人的素人选手,金句频出的明星导师,《中国好声音》迅速在全国走红,并掀起“好声音”的热潮。

不同于“超女快男”的选秀逻辑,《中国好声音》更多将内容的注意力放在了音乐本身,强调选手的绝对实力与单一翻唱作品的高质量,在“作品导向”之下,光是第一季就诞生了《三天三夜》《high歌》《我爱你中国》等经典翻唱作品,也第一次出现了“歌比人红”的现象。

曾经执导过《声入人心》《时光音乐会》等综艺的导演任洋向刺猬公社强调了这种逻辑上的转变:“以前我们做超女快男的时候,音乐总体是为节目服务的,大家并不会过多的去关注歌曲本身的质量。而从《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出现后,大家才开始发觉音乐本身的能量竟然这么大。”

以作品为导向的《中国好声音》并不孤单,2013年,在总导演洪涛的努力下,湖南卫视从韩国MBC引进的音乐竞技类节目《我是歌手》播出,开启了属于实力唱将们的争霸时代。

节目几乎将以往音综的“选秀”模式抛弃,选手全部是专业歌手,其中不乏“歌坛大佬”,节目模式也全盘服务于“竞技”,强调通过竞赛的形式寻求真正的“歌王”,除了每期节目的投票排名,还有残酷的淘汰与突围,节目可看性更上一层台阶。

《我是歌手》的能量并不亚于《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羽泉、沙宝亮、尚雯婕,第二季的韩磊、张宇、邓紫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音乐被玩出了花,在节目里你能看到当时还是“小透明”的邓紫棋开口惊艳全场,还能看到羽泉与邓超同台演唱,“国家队”韩磊还唱起了摇滚,诸多名场面加持下,《我是歌手》迅速突围,在关注度上与前辈《好声音》分庭抗礼。

这两档节目的出现不仅显示了国内音综的重点由综艺效果、选手魅力到音乐质量的转变,更是掀起了“翻唱”这一形式的黄金时代,在那段时间里,不仅各种老歌被演绎出了新可能,还帮助观众挖掘了许多冷门歌曲及宝藏歌手,《歌手》和《好声音》一起组成了国内音综史上的里程碑。

但音综的路仍在向前,“翻唱”纵然吸引人,但新音乐、新生代创作者仍然需要“出口”。

2014年,伴随《中国好歌曲》的播出,国内原创音乐迎来了一波小高潮,民谣、摇滚等垂类音乐开始被人们看见,不少新生代歌手也逐渐崭露头角。

节点或许在2017年。此时的《中国好声音》已经播放了四季,中间历经更名风波,在审美疲劳之下难出爆款,《我是歌手》也播放了五季节目,尽管热度仍在但关注度逐渐下降,市场需要新的“血液”。国内的综艺导演们将目光放在了选秀和垂类音乐两个方向上。

2017年的夏天,有两档音综异常火爆,一是捧红了毛不易的《明日之子》,二是捧红了整个说唱品类的《中国有嘻哈》,他们正是两个方向实践者的成功案例。

《明日之子》再度沿袭“快男”式的素人选秀,主推音乐偶像养成,并引入厂牌概念,展开更多元的竞技,节目重点在此回到“选手”本身,强调打造“明星”。

而《中国有嘻哈》则是完全聚焦于一个大众完全不熟悉的单一品类里,在总导演车澈的策划与运营下,一个属于嘻哈文化的“地下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新鲜感带来的冲击尤甚。这也是国内对于垂类音综的初步尝试,也让更多业内人士、节目制作人看到了垂类音综的潜力。

2018年,由任洋总导演的《声入人心》在湖南卫视播出,这是一档聚焦于声乐形式的音乐综艺,高雅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歌者与流行音乐展开碰撞,随即掀起垂类音综的新热潮。

任洋回忆起当初做这档综艺时的想法:“过去那么多年我们一说到“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在大众眼里,音乐被习惯性地定义为流行音乐。所以我们想通过《声入人心》这个节目让大家认识到音乐的多样表达,它既可以有流行乐,也可以有美声、音乐剧。”

在《中国有嘻哈》《声入人心》的引领下,垂类音综迎来新的可能,接下来的几年里,《乐队的夏天》《说唱新世代》等节目在网络上爆火,进一步带动了单一品类的火热。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顺利,从另一面来看,更多的垂类音综更多面临的是失败,在任洋看来,垂类音乐的受众仍然相当有限,节目很容易碰触到“天花板”,过了新鲜劲,关注度会大幅下降。

原创音乐综艺面临的问题同样严峻,在《明日之子》后,伴随更专业的选秀节目的冲击,以及华语乐坛的总体低迷,原创音乐综艺发展的并不算顺利,除了2019年由车澈总导演的《我是唱作人》还稍有热度外,大多数节目不温不火,草草收场。

疫情来临之后,这种颓势更加凸显,市场再度将目光转向了“翻唱”这条路上,《天赐的声音》《时光音乐会》等综艺登上舞台。

从选秀到竞技,再从垂类、原创回到翻唱,质疑声也随即增多,音综只剩下翻唱了吗?音综怎么总是“吃老本”?二十年过去,“中年”的音综似乎问题重重。

02 翻唱与原创

 在现在诸多关于“音综”的讨论中,“翻唱”是一个出现频次极高的主题。

三月中旬播出的《天赐的声音》第三季第二期里,苏见信关于“翻唱改编”的提问让很多人记忆犹新。

“所有电视台都在做翻唱的歌,你要叫我们怎么进步?只有编曲在进步,只有唱功在进步,那我们的原创在哪里?”从reaction镜头上来看,在场所有歌手、乐评人脸上的表情都颇为复杂,看得出十分震惊。

这样的一番发言,引起了节目内外关于“音综太难了”的大范围讨论。

周深在节目中回应,现在做音综太难了,每一个舞台都来之不易,一个精彩的翻唱能拉动更多人来听音乐;节目外的各个平台上,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各不相同,有的站在综艺的立场就事论事地认为这档节目并不适合讨论这一现状,有的则认为这确实是反映了华语乐坛原创力不足的重要问题。

同样关于“翻唱”的争议也出现在《声生不息》上。

芒果TV出色的制作能力确实给观众们带来了一档有质感、有情怀的复古港乐综艺,经典歌曲与老牌歌手的搭配也让不少人仿佛回到了那个香港文化的黄金时代,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港风文化的热潮,热度、口碑皆是今年以来综艺作品中的前列。

虽然鼓掌的占多数,但舆论场上也不乏关于节目选曲陈旧、邀请嘉宾不够有代表性的评价,《声生不息》似乎也没能避免“情怀导向型”综艺的常见问题:怀念过去比较多,对现状与未来的讨论有点少。

大家是真的喜欢翻唱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涉及了太多层面的分析,从音乐本身到综艺节目,又或者是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这些角度都有不同的结论。

从节目愿景来看,此前举例的两档节目确实需要通过翻唱来实现,这是现实需要,但不能否认的是,观众们似乎在呼唤更多“原创性”的音乐内容。

回顾过去一年播出的音乐综艺,“原创”这一标签似乎比过去出现得更频繁。

腾讯视频的《明日创作计划》作为《明日之子》系列的第五季节目,将“原生”和“地域”的标签放大,带来了许多颇具创作者个人特色的原创作品;哔哩哔哩的《我的音乐你听吗》同样专注于新时代的原创音乐,关注年轻的唱作人们;湖南卫视推出的《谁是宝藏歌手》,即便没有将“原创”作为宣传重点,节目的“无名歌手”们中确实也有不少极具个人特色的唱作人。

但是,去年集中出现的“原创”音综在观众层面却并没有获得太高的关注,偶有优秀作品被人们传播,也只能说水花不大。

这不禁让人觉得奇怪:这样的情况似乎与舆论中普遍对“华语乐坛”未来的关切有些出入。当最能体现乐坛未来可能性的“新生代唱作人”综艺集中出现时,人们却也不会对其投以太多关注。

2021年口碑与热度双丰收的音综,还是年底才开始引起人们讨论的《时光音乐会》,这也是一档不主打原创的音乐综艺。

但“翻唱”与“原创”之间的所谓冲突却不会在这档节目中出现。一定程度上,“翻唱”的形式与其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在很大范围里达成了较为高度的统一,节目给到的情感体验是很一致且十分平和的。这与《声生不息》在大众视野中的成功其实是一个道理,这些综艺成功塑造的是一种氛围,歌曲承载的情感价值让人们共鸣。

而这也说明了,“翻唱”与“原创”并不存在非黑即白式的矛盾。

03 时代的音综

没有音乐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音乐。

任洋认为,要说引领时代音乐审美之类的层面,一个综艺导演或者一个节目组还没有那么强的能量,更多时候他们还是发现问题或需求之后来提供内容。

就像《声入人心》等垂类音综的出现,其背景就是流行音乐作品在反复被返场,对新音乐的需求不断涌现;而到2021年,他们做《谁是宝藏歌手》时则是觉得,垂类音乐领域已经被市场消耗殆尽,观众对音乐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所以他们将目光转向了原创音乐和新音乐;《时光音乐会》则是又一次转向,不是单纯的“翻唱”,而是有了许多革新,例如用做唱片专辑的工业流程为艺人提供改编方向。

这是又一个“循环”,或许也可以说是综艺内容生产的固有规律。可以将其想象为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状态,从内容的底层逻辑来看,好像又回到了一个原点,但其实通过附加的新意设计,即便形式没变,但感受确实截然不同。

并且,这还是一个在商业逻辑影响之下的循环。例如,去年原创音综进入了井喷期,便是在业界感受到观众们对“原创”音乐的呼唤而诞生的,然而在原创音综还没有达到预期热度的时候,今年的音综却又打起了更安全的“流行”“翻唱”牌,这也是市场的规律所在。

“原创”遇冷,究其根本还是音乐产业自身的问题。华语乐坛近年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流行音乐难出佳作,同时说唱、乐队、摇滚等垂类音乐迎来了较快的发展,受众进一步被分化,音综也难以再像从前一样缔造符合大众审美的佳作。

音乐“工业化”要求,什么人干什么事要被更加细分,提高效率成为工业社会的需求。但注意力经济时代,“前台”被投以更多关注,杠杆失衡,工业流程变得愈加畸形,在效率与收益的双重挤压之下,音乐本身也就成为无灵魂的商品。

反映在音乐综艺这一品类上,则是音乐与综艺的“比例”问题。

在此前音综发展过程中,综艺感往往由新奇的节目形式承载,早期《好声音》的转身抢人,后来的《蒙面唱将》《跨界歌王》都是以新奇的节目形式带来话题度,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灵感也在消耗殆尽,“综艺”的部分就更加依赖“剧情”。

这种做法在目前的音综中非常常见,以《时光音乐会》为例,歌唱的契机不仅是单纯的“想唱就唱”或是比赛竞技,而是将目光放到了歌手个人的回忆与体验中,并辅以信件等带有“时光感”的线索将一个又一个的翻唱串联起来。

但更多的音综仍旧把综艺感承接在了“对抗”上,以2020年播出的《天赐的声音》为例,尽管这一节目进一步加深了“跨界合作+对抗”的节目形式,但其本身的“综艺故事”很难保证节目的“出圈”,于是在歌手之间对抗的基础上,《天赐的声音》还将乐评人与歌手之间的矛盾清晰的展现出来,第一季里的乐评人丁太升就担任了一个“导火索”的角色。

“辣评萨顶顶”“与rapper互怼”,在一次次的毒舌与唇枪舌剑中,《天赐的声音》确实赢得了一部分关注度,但“太重炒作却忽视音乐”的争议一直存在。

同样选取了类似路径营造综艺感的还有2021年抖音音综《为歌而赞》。节目邀请到了各领域的知名歌手参与比赛,同时以原创音乐和翻唱改编两个赛道展开角逐,而节目对于音乐的评判标准则变成了能否在抖音里“火”,打分观众也变成了抖音上的大小网红。

节目里,网红锐评歌手的名场面也再度引发热议,甚至催生了不少“名场面”。同时,节目还将不少大众认知里的“抖音神曲”进行了翻唱改编,翻唱者则往往是知名唱将。

这两档节目的续作也对这样的策略进行了调整,就2022年的节目内容来看,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在“综艺感”方面它们已经不再沿袭“对抗”策略,转而更加关注歌曲本身的热度与翻唱的质量。

那么在此,我们也想针对本文主要讨论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总结。

关于翻唱与原创,其实都服务于综艺的整体表达,当下火爆的《声生不息》与此前口碑颇高的《时光音乐会》都证明了“翻唱”在链接时代与回忆上的重要作用。这是对时代思潮的敏锐把握,也是对翻唱这一基础形式的“元素叠加”。

音综作为一定程度上音乐市场的映照,也承担着让人们感受到时代音乐脉搏的责任。仍有不少针对新音乐,垂直品类的原创音乐节目,只是关注度之低让他们不得不淹没在了海量的综艺里。在思考“华语乐坛完没完”的同时,观众们不妨对原创多些关注和耐心。当然,这也与爆款歌曲的产出及音乐习惯的培养息息相关,对于原创音综来说,仍需时间的积淀。

最后是“音乐”与“综艺”的结合问题。2020年B站推出的《说唱新世代》在市场均认为说唱品类即将枯竭的情况下,打出了“万物皆可说唱”的新tag,进一步拓宽说唱这一音乐的可能性,这也为综艺感的融入提供了机会。社会问题、深层思考的加入让歌曲展现出更多魅力,实现了音综“音乐的出圈”。

同时《说唱新世代》进一步加深了对于音乐人故事及个人特点的挖掘,实现了音乐与综艺的平衡。“音乐”与“综艺”是互相推动的关系,健康的音综通过综艺娱乐人,通过作品感染人。

不能否认的是,从业者必然面临着更多现实上的考虑。联系到此前所说的“螺旋式上升”的音综发展路径,对于内容形式的探索焦虑,也如兜圈子一般在音综人的身上周期性出现。

近期经典歌曲翻唱这条路上涌现了太多节目,这个周期又出现了,任洋说:“其实不是说是困境,而是我们每做一个题材和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每隔两年左右就会经历一次类似这样的周期性痛苦。”

但至少目前,新的周期开始了,还有许多空间供人们探索。

本文系作者 刺猬公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31
1716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