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不自在,毋宁死!

自媒体的诞生于博客时期,兴起于微博时期,“盈利”于微信时期。自媒体如果指个人的话,可持续性是存疑的;但拥有众多自媒体的平台我还是看好的,一个人力有不逮,但架不住众人拾柴,后浪推前浪。

作为一个社会学专业的半调子,很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切入到现在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自媒体的兴起。自媒体的诞生于博客时期,兴起于微博时期,“盈利”于微信时期(这个现在还不好确定)。自媒体是个死局,任何一个从业多年的记者都会知道,自媒体的未来是那个自媒体人写到精尽人亡。自媒体如果指个人的话,可持续性是存疑的。但拥有众多自媒体的平台我还是看好的。一个人力有不逮,但架不住众人拾柴,后浪推前浪。

著名自媒体人程苓峰曾经这样说道:

“在不断订阅和取消订阅一些微信公众号。开始精彩,逐渐就乏味。这是个人媒体相对媒体组织的弱势:个人的思想和资源总有限,没多久就见底,而一个组织的脉络深广,成员会相互启发。个人媒体需要回答:你的营养源泉在哪里?是否有一个鲜活的群体、一个深度的视野与你链接?正如好的传统媒体所经历过的一样。

在笔者看来自媒体人要保持生命力很难,也许最佳结果就是打造了一个挂着个人名义的自有品牌,终究还是要依靠团队来维持生存并进一步发展,但,那还叫自媒体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腾飞,人们进入了消费社会,大量的物质被生产出来以供群众消费,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消费不再是精英阶层特有的权力,就算是穷人也有能力消费。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拥有了社交媒体,大量的独立的观点可以被生产出来,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不缺少信息的时代,而话语权也不是精英阶层特有的权力,就算是草根也同样可以在微博中爆出一个惊天大料,从而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人类为了获得生存与快乐所必需的事物,必须去做那些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并值得为此支付报酬的事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都是要交换的,“以牙还牙”;为了获取,你必须先给予。工作伦理是一种工具,使用这种工具的目标,就是对体制的顺从,以及导致独立的丧失,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顺从体制的压迫。

在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一书中,他提出了工作伦理对工人择业时的约束作用,工作是神圣的,辛苦劳动被称赞为令人向上的一种精神品质,工作不需要被热爱或是被信仰以成为美德的标志,它至是人们乃以生存的工具,工人选择工作受到工作伦理的影响。

这其实就是媒体人的困惑,为了挣取生活费,他们必须要依从于体制,有时为了上级领导的一个安排必须要写出一些违心的文章,各种软文,各种黑文,但他们本意并非如此,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需要生活。在外人看来传统自媒体人拥有一份极其体面的工作,一旦脱离体制,可能会受到家人、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为什么要放弃这样好的一份工作?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就是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叫《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狄德罗效应”,或者叫做“配套效应”,专指人们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平衡的现象。狄德罗效应无疑形成了一种连带性的消费扩张。人们一旦购买一种新的物品,就会要去源源不断更新与其相关的配套产品。消费社会中的消费者不再是单纯地只是寻求自我形象,而是去寻求不同情境下的多种形象,他们被迫去形成各种各样的匹配。

其实对于自媒体人来说他们也会遇到“狄德罗效应”的困惑,首先就是内容的真实性,很多没有经过事实验证的胡乱猜测充斥于网络之中。消费社会中消费的个体喜欢追求个性化的消费,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物品,这种物品一般具有极其强烈的个人特色,人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最好是唯一的物品来彰显自己的个性。人们通过这种商品来表达自己的特殊情感,来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追逐。

自媒体人喜欢追求新奇个性鲜明的观点,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对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变动,一款产品未来的展望,一个行业变动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自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畅所欲言,完全不用去管传统媒体中可能遭受到的惩罚与约束,但是我们往往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这些都是没有基于事实的胡乱猜测。

与传统媒体一样,单纯的分享和介绍不是媒体。作为一个自媒体必须要有锐度、有态度、有深度。自媒体人需要传输的是思想和观点,而不是对一些信息的分享、介绍更甚至猜测,这些对于自媒体人只会带来负面的影响。试问一个自媒体人不断提出各种不可理喻的猜测,后来都被证实是错误的,他还能形成行业影响力吗?

所谓的干货远比信息传递更受大家的欢迎。有的时候自媒体人为了吸引眼球,出于某种目的的提出一个极其夸张的观点,为了证明这些观点更是找来一大批所谓的证据在做伪证。其实这无疑形成了一种循环性的自我证伪。一旦说了一次谎,就需要不断去寻找所谓的证据去圆这个谎。

自媒体人必须要有平台,一个很好的贩卖内容的平台,可以满足大部分人阅读需求的平台。“好”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噪音少,精品高。这个精品和传统媒体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并不需要有牛逼的写手和最独家的新闻,而是要在于让合适的内容传达到最“匹配”的用户手中。

媒体是对内容的传播,或者说媒体是静态内容的动态表现,其关键在于"传播"二字。" 兴趣 " 决定了内容在到达节点是是否能真正 delivered, 而“社交”充当了传播过程中的导航和加速器。这也是为何自媒体先起微博,而兴于微信。

没有社交网络是绝对不会有自媒体的兴起,更为重要的是自媒体人可以把传统媒体中自己所拥有的各类企业资源,全部通过社交媒体转变为个人资源。用户粉丝关注的不是传统媒体某个影响力大的栏目,而是会转而去关注写这个栏目的专栏作家。当个人拥有更多的选择自由,重要是拥有更多可以自由使用的选择,那在社会阶层里的位置就更高,可以期许的公众顺应与自尊就更多,也因此更接近“美好生活”的理想。

对于自媒体人来说,工作必须是“有趣的”——多种多样、让人兴奋、容许冒险、包含一定程度(但不会过度)的风险,且总是有机会获得新的感受,可以使工作上升到引人入胜的层级,成为精制的美学对象,事实上成为一种艺术、经验。自媒体人可以通过平台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那份赖以生存的工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还是一个传统媒体人,但是当成为自媒体人时,他们就摆脱了传统媒体的体制的束缚,自媒体人无疑是龙游大海。

由此自媒体人也完成了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的蜕变。

本文系作者 太保财评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所谓的自媒体,只不过是一个简化版本的传统媒体,可以更多的理解为一份传统报纸的一个版,一个栏目,一个专栏,并且没有传统采编审核体系的束缚的传播过程,正如繁荣时期的传统媒体采编队伍一样,他们有组织供养,一群所谓的经营人供养,他们发着算钱的文字,说着自主的言语,可以骂娘可以缠绵,但是不需要担心未来生存的问题,可以是一群神仙……<br/>如今兴起的自媒体人,继续这种所谓的自由的表达或有观点,有态度的表达,自然有其表达穷尽的一刻,正如一切科技的进步或者发明都是人身体的器官的延伸,当科技的进步可以让人体的所有器官都得到了延伸,功能得到了增强,接下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又在何处,因为人体的器官毕竟有限,一个自媒体人可以对着表达态度和观点的领域和时间毕竟有限……

    回复 2013.09.03 · via pc
  • 原来叫自由撰稿人,现在换了个时髦马甲叫自媒体人,其实都一样。谁年轻的时候没想过做一个我笔写我心的自由撰稿人?真正做成的,就那么不几个。<br/>不自在毋宁死?龙游大海?猪肉都20一斤了,先养活得了自己再说吧。

    回复 2013.09.03 · via pc
  • 如今的自媒体人正如处在恋爱时期的情侣,可以为所谓的爱情不惜一切的投入,可以出风头,可以博出彩,可以不负责,但是最终面临婚姻或者是生活的现实,有多少情侣还能继续曾经的激情。要知道这个社会中,这个时空里,婚姻生活的时长要远远长过恋爱的时长,无须辩解的。<br/>自媒体组织的兴起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又和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组织有何不同?无非就是抛弃了所谓过多的成本,在核算上更具成本优势,诸如抛弃了传统报纸的印刷和发行成本,但是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无非是摊子小了一些而已,本质上,离不开传统媒体的广告商业模式的自媒体都是一种伪创新,一种无源之水的所谓新意玩意,潮水退去之后,一切自然见分晓。

    回复 2013.09.03 · via pc
66
3
6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