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粮荒与中国乡村振兴

钛度号
现在一号文件已成为国家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明晰野望

2月22日,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4次、21世纪以来连续第19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议题。

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粮荒蔓延及地缘冲突升温的当下,这第“24次”更为珍贵。文件中反复重申“打赢种业翻身仗”、“采取长牙齿的措施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凸显决心。

文件提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这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两条主线。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

而伴随着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农业数字化转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正当时。

此前发布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也强调: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推动数字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按下“快进键”,数字经济将重构中国乡土。

那么,“大国小农”能否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服务4.98亿人口的农村数字经济,究竟是什么样?

也许,你家乡的田间垄头,正在被AI“占领”。

01 “大国小农”逐步数字化

中国进入农耕时代,至少有8千年的历史,但始终没有走出靠天吃饭,弱质低效的传统农业。传统农业长期以来,存在着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等痛点。

故此,1982年至1986年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2003年至2022年又连续十九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现在一号文件已成为国家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凭借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在全球耕地面积排名中,美国的耕地面积遥遥领先,印度第二,中国第三。

美国耕地基本是广阔的大平原,印度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大部分也是平原。而中国的耕地有相当一部分是丘陵地带的梯田。

除了耕地面积这个指标,农业生产水平还与耕地质量有关。

中国水资源占世界的6.4%,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10%。人均耕地面积约 0.10 公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13年12月,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发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耕地面积为13538.5万公顷,折203077万亩。但有个后缀:“我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也就是18亿多亩”。

现在经常提及的要“死守18亿多亩耕地红线”,说的就是这个数据。

2017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3亿户农户,其中2.1亿农业经营户。户均不到10亩耕地,且耕地分散、块状明显,细碎化严重。

基于这样的资源环境及人口现状,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小农村社会经济。近现代也没有形成西方那种大规模农场化农业,导致农业机械化、规模化进程受阻。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小农经济形态,始终占据中国农业主导地位。而小规模土地经营者所占比重高达9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但这背后面临的是中国粮食需求迅速增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量提升空间日益收窄、耕地利用粗放、三大主粮净进口等多重困难与挑战。

所以,2020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提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而去年8月的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79亿亩。

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17.64亿亩,比上年增加1295万亩,增长0.7%,连续两年增加。

正因不与粮争地,使202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同比增长2.0%。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这也是“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

同时实现“18年连增”,使中国储备了强大的粮食库存。

2008年,世界四大粮商ABCD与中国进行粮食博弈,中国完胜;2020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超发货币引发全球通胀,中国却能最大程度地免于受损。这些都是得益于强大的粮食储备。

目前,中国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库存同比增长50%,占总库存比例超70%,远高于粮农组织界定的安全储备率18%的水平。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经济已经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农业数字化正逐步渗透“大国小农”经济形态。

广袤原野,田间垄头,平田整地用上北斗导航,打药施肥用上无人机,大棚由AI管理,还有在线技术课堂、大数据管农田。

新品种、新农艺不断落地。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农村居民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

以往乡村治理工作量大、任务繁杂、数据不清晰等问题,也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等信息平台优化解决。

2021年2月,中国宣布如期“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绝对贫困”,就包含了12.8万个贫困村,832个贫困县,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单按人口算,在全球能位列第14。

国务院扶贫办从此升级为“国家乡村振兴局”。

而据NGO组织去年10月份发布的“2021年全球饥饿指数排名”:印度处在101位,为“重度饥饿”国家,约2亿人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

此次排名前位的中国、巴西和科威特在内的18个国家,其GHI指数均低于5分,属于“安全”国家。

“大国小农”一样能走好农业现代化之路。

但是,在耕地面积保持稳定、但人口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未来中国的粮食供求矛盾仍可能进一步激化。

因此,虽然中国的粮食总年产量常年位居全球第一,但在粮食进口方面,依然排在世界第一。

1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2021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6453.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18%,创历史新高。

而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去年9月份发布的数据:全球粮价在过去15个月中上涨了40%,升至十年来最高水平。

事实上,全球粮荒早已到来。

02 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

据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显示,2022年1月全球粮食价格回升,较2021年12月上升1.1%。而去年11月同比上涨27.3%,为十年最高纪录。

自疫情以来,全球“抢粮”如火如荼。

库存低迷、运费飙升、农资上涨等因素,使全球正处于近50年以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之中。

粮农组织发布的《2021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近10%的世界人口陷入饥饿,超过8.1亿人。到2030年,预计超过8.4亿。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如越南、哈萨克斯坦、埃及、塞尔维亚、俄罗斯等出于自身粮食安全考虑,都或多或少的对粮食出口进行了限制,甚至禁止出口。

当下俄乌危机走向战争,也是农产品价格飙升的主因。

受此影响,2月23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小麦和大豆期价全线上涨。其中小麦期货突破三个月以来的最高价格,玉米、大豆期货则突破7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乌克兰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号称欧洲粮仓,也是中国的玉米主要供应国。

据美国农业部2019/2020年度数据,在谷物出口排名中,乌克兰大麦出口排第二位,玉米排第四位,小麦排第五位。

如果俄乌关系无法好转,势必影响到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全球粮食供应紧缺的局面无疑会进一步加剧。

值得一提的是,乌克兰是欧洲第二大国家,三分之二耕地是黑土地。全世界只有三个地方有大面积的黑土地:乌克兰、中国东北、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

所以,粮食产业是乌克兰的支柱产业,却被四大粮商垄断,其中三家是美国公司。

这导致乌克兰的种子、农药全部依赖进口,农业工具大部分依靠进口。还有75%以上的农业能源和半数的化肥依靠进口。

主要进口国是美国。

同时四大粮商利用垄断地位,对乌克兰农业产业链进行打压,导致该国根本没有完整的农业加工产业。

乌克兰之所以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其深层次原因是国家安全的根本—粮食产业被别人掌控。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并非空泛口号,乌克兰就是警示。

所以,粮食安全不仅是“吃饱肚子”的问题,更事关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和战略回旋空间。

而“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种子是粮食安全的根。

不过,中国种子现状是“保生存”没问题,“高质量”有差距。

截至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95%以上,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自给率达100%,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超过45%。

但玉米、大豆单产水平还比较低,不到世界先进水平的60%。事实上,我国大豆自给率只有15%,去年进口大豆接近1亿吨。

蔬菜里的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也基本依靠进口。

另外生猪的饲料转化率、奶牛产奶量,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还有白羽肉鸡祖代种鸡,主要也是靠进口。

因此,中国种业大而不强,是种子净进口国,2019年贸易逆差达2.24亿美元。我国主要的进口种子类别为草种和蔬菜种子,但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

全球商品种子市场规模约600亿美元,中国大概占到三分之一。

但庞大的需求并不和话语权画等号,这个领域向来被孟山都、拜耳、杜邦先锋、巴斯夫等跨国巨头所垄断,并且几大巨头通过相互收购加强垄断地位。

而中国种业虽有50余家上市公司,但行业前10名的市场份额仅占7%。前50强的种子公司研发经费加起来,还不到孟山都的七分之一。

种子研发周期至少十年,如果没有长期资金支持,面对国际巨头的价格冲击,无法打破“造不如买”的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下如果外资突然切断种子的供应,或大肆提高价格,结果会如何?

这正是种源“卡脖子”的厉害之处,也是此次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开展种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原因所在。

不过,近年来,中国种业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19年,全国国审和省审品种审定数量4219个,同比增加26.5%。此外,玉米和水稻转基因种子的审定数量上升幅度较大,截至2020年,玉米审定数量达到2827个,水稻审定数量为1913个。

农业农村部数据也显示,近十年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年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201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68%、58.3%。

但中国亟需科技改造的地方,仍然在广袤的乡间。

0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当时

今年一号文件强调,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中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没有转换驱动农业生产力提升,是中国农业无法突破瓶颈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虽然农业科技投入持续增长,但在科技总投入中占比仍然偏低,2019年仅为2.1%。低于全行业2.23%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第一梯如日本和美国等大于2.5%的国家。

因此,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这也说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

如今,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60%,城乡融合、县域经济则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

一号文件多次提到县域问题:要从政策上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集聚,向县域产业园区集聚。

其中重点指出:鼓励各地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产业,这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农村电商能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全国共建成45.4万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点,并依托站点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超过1亿人次,把手机变成了“新农具”、数据变成了“新农资”、直播变成了“新农活”。

据商务部数据,2021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不过,当下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是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是68%,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因此,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第一产业为大农业,即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和林业;农村第二产为农村经济主体兴办的加工业、采矿业、商业服务业、运输业;农村第三产业则包括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科技文化等非农产业。

实际上,农业产业链总的价值增值,要远超地头种植环节。

据国家统计局1月12日消息,2020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66900亿元,占GDP比重为16.47%。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05倍。

另据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农村常驻人口4.98亿。也就是说,这4.98亿人口,在94%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16.47%的GDP。

这全面反映了农业全产业链价值。

当然也得益于基建工程和数字经济的共同发力,筑牢了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截至2021年11月,中国现有行政村已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大基建开山修路、遇水搭桥,高铁网络不断完善,全国实现公路村村通;再到5G基站、移动支付、数据中心、云计算等全面铺开,物联网、北斗导航、卫星遥感也纷纷落地应用。

这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催化了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了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了一个以农业为载体、以数字新技术为依托的全新产业生态体系。

北大荒集团就率先引进搭载北斗自动驾驶系统的无人插秧机,可按照设定轨迹自主行驶、自动插秧,精度达到 2.5 厘米以内。一天可以作业50-60 亩,而人工一天只能完成 1 亩。

还有大疆农业,聚焦农业“全程全面机械化”。截至2021年9月29日,大疆农业无人机作业面积就已突破10亿亩次,覆盖全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100多种作物。

互联网公司阿里、腾讯等也依托各自的公有云平台,与当地政府积极合作,在农业农村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应用场景创新。

如甘肃省定西成为“中国薯都”,山东莘县成为“蔬菜之乡”,腾讯搭建的“安心平台”就功不可没。平台可为每一件商品定制专属“身份证”,让商品全流程“来源可追、去向可查”。

阿里云ET农业大脑,则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通过在智能农事分析、可视化农场、智能生产管理、产量和质量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告数据,到2025年农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1.26万亿,占农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15%。

在中国数字经济大潮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正当时。

从媒体对农业农村的报道中,也充满了这样的细节:西红柿一棵就能结150多斤果,机器人还可以根据色彩感知,穿行其间自动摘果。

辣椒外表五颜六色,仅品种就有100多个。

西瓜不再匍匐满地,而是一个个被吊了起来。藤蔓犹如电线,西瓜好似灯笼,一个西瓜能卖到100元,每亩收入从3.4万元增加到8.9万元。

‍‍而农田上,无人机进行大规模的巡田、播种、撒药,机器人在地里收割采获。

靠着数字化的高效助农,种地,在一些地方已经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

数字经济正在重构中国乡土,农业全产业链正在被全面重塑。

这是18亿亩农田的精细化管理需求,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础。

而数字农业如何适配中国农业特性,不盲目追随日本、欧美模式,也将是巨大的挑战。

本文系作者 明晰野望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96
51475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