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合成生物学“天工开物”,万亿市场资本争相涌入|探路2022

2021年是人造质量超过全球活生物量的转折点,也是合成生物学被市场、资本关注到的转折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3

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

钛媒体注:「探路2022」是钛媒体年终策划专题,邀请各行业 TOP 投资人、创业领袖一起回顾过去一年的行业变化和企业成长,同时共话新逻辑、展望2022。本文为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对话钛媒体App「探路2022」栏目,以下为刘天然对行业未来的展望。

所谓的合成生物学,通俗一点讲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和系统工程合成出一种新的材料,替代或优化原有材料,比如人造肉、生物燃料,这些从广义上讲都是属于合成生物学的范畴。所以合成生物学也具有高度的交叉学科的属性,是近些年发展最迅猛的前沿学科之一。

合成生物学并非新概念,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在近期它再次被“点燃”被市场关注到而已。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合成生物学一定是:天工开物

2021年12月9日《自然》期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如今全球超过60%的物理实体可以被合成生物学合成出来。而且,地球总生物量在 1.1 兆(万亿,下同)吨上下,而人造质量已经超过了全球总生物质量,按照目前的趋势,人造质量预计将在 2040 年超过 3 兆吨,几乎是地球总生物干重的 3 倍。

2021年是人造质量超过全球活生物量的转折点,也是合成生物学被市场、资本关注到的转折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为何这样断言?立足于全球视野,2021年国外有2家典型的合成生物企业上市,分别是合成生物平台型公司Ginkgo Bioworks, 和旨在解决传统化学法对高性能生物产品生产困难或无法生产难题的Zymergen,前者市值一度超过250亿美元,直接将合成生物学领域推上了顶峰。

回看中国,同样也有2家典型的企业上市,一家是采用生物发酵法和酶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的企业华恒生物,在国际上首次实现L-丙氨酸厌氧发酵法的产业化,目前丙氨酸产品规模全球领先;另外一家是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材料的企业凯赛生物,是全球唯一有能力量产戊二胺的企业。

为何合成生物赛道被国内外争相追逐?从市场空间来看,Markets and Markets 的一份报告显示,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预计将从 2021 年的 95 亿美元增长到 2026 年的 307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26.5%。从应用层面来看,合成生物学是一个综合的赛道,是行业的底层技术平台之一,可以应用于生物制药、食品消费、化工和现代农业等很多领域,拥有大量的潜在落地场景。

合成生物学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庞大的体系,并非攻克了某一个环节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举例而言,从一开始的基因编辑,到培育、发酵、分离、纯化等,再后面到开发应用,这是一条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完整的系统工程。所以一家优秀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不仅比拼前端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比拼后端的工艺流程,谁可以真正做到低污染、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才是“赢家”。

站在投资的角度,我们会重点投资三种类型的企业:

一是上游基础设施或者原料的提供方。随着合成生物学领域的掘金者涌现,行业势必迎来上游卖水人的春天。这些公司提供合成生物学中分析、设计和构建生物元件的设备和材料。比方说Twist Bioscience推出的构建DNA的Oligos;Thermo Fisher或者Danaher销售的用于生产生物材料的生物反应器和过滤系统。

二是合成生物学公司。我们主要聚焦研发生物基产品。这里包括以产品为导向的新材料、新产品的企业,比如生产维生素,它可以应用到日化、饲料、奶粉等;比如合成尼龙,应用到化工、材料产业内。还包括以服务为主的企业,例如医药企业里的药明康德、泰格这一类的产业基础设施企业,它们是以第三方视角帮企业完成想做的事,或者叫外包。当然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技术类公司也在这个项下。

三是跨学科技术先行者。这类公司主营业务不一定在生物技术方向,但尝试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去变革他们所在的行业。比如说lululemon用蘑菇菌丝制作瑜伽垫,人造肉巨头Impossible Foods开发了一系列肉类食品的植物类替代品。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跨学科的思维还是很重要的。之前很多合成生物学的的应用是在生物技术或者医疗大健康领域。之后,因为合成生物学的成本快速降低,这个技术慢慢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对掌握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公司来说,能大幅降低传统制造成本,并且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巨大的商业机会。

为了挖掘到潜在的独角兽项目,我们在不断的往前走、往深走。往前走即是走进科研院,密切关注科研成果,与科研工作者、教授建立紧密联系,探讨研发进展以及发现投资机会;往深走即是走近产业人才,现在各大化工企业、传统农业企业已经开始用合成生物学的方式去制造生物材料、生产替代传统的化工材料,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创造创新的人才,他们也是机构密切关注的对象。

随着一级市场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团队投入到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创业,我们也在警惕一种现象,即为了“合成”而“合成”。在项目评估方面,我们认为一个好的团队,除了学术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应该聚焦在解决实际痛点,而不是空有技术、闭门造车;除了团队和技术壁垒,我们祥峰投资也会更多的考虑商业逻辑本身,即公司想做的产品多久能面世,之后的市场定位,能代替传统产品的市场规模,如果获取市场份额,对已有设施能有多大程度的改造和利用等。

展望2022年,国内合成生物领域正处于科研层拥抱产业层的起步阶段,短时间内很难产生质的飞跃和变化。

我国在科研方面的积累是足够的,需要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这并非朝夕的事情,可能需要一年、两年或许更久。所以,在此期间创业者需要有马拉松长跑耐心,机构资金需要支持行业发展,投资人也需要守得住寂寞、耐心陪伴企业成长。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内容为受访者第一人称表述,作者 | 郭虹妘)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科股 · 一级市场更多投融资数据

日投融资总额(亿元)

IPO
  • 沪市主板
  • 深市主板
  • 科创板
  • 创业板
  • 北交所
更多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