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蓝海电视的美国求生样本:国家给钱推不动中国走出去

脱离官方身份的民营模式,使得蓝海更容易转换思维方式。过去30多年间,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对外宣传,但没有商业模式、不可持续因而效果不佳。仅靠国家给钱不可能推动“走出去”,市场化才是王道。

蓝海电视创始人诸葛虹云在媒体沟通会现场

多年前,在创办蓝海电视之前,诸葛虹云曾在供职机构做过一次海外受众调查,有一个问题让她至今记忆犹新,“你知道中国著名的城市是哪一个?”美国人回答说:新加坡。几乎是在同时,她渴望向世界传播中国内容的梦想开始生根。

她的梦想在十几年后成为现实。她和联合创始人顾宜凡创办的蓝海电视,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然而,更多人关于“蓝海电视”的了解却还基本上停留在三点信息:

一是美国半岛电视频道停播了、被一家中国电视台蓝海接管;二是蓝海电视只能在海外收看;第三......应该只剩下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因为没有人在国内看见过蓝海的节目;也没有人听说有一个“官方”的身份说法,这让“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蓝海电视显得尤为神秘。既然在美国玩得转卫星频道,还取代了曾经的半岛频道(非半岛),那么蓝海电视(BON)究竟对谁传播、传播什么内容?

蓝海电视联合创始人诸葛虹云决定不再低调了,她和她的合伙人直接把媒体和朋友邀请到了蓝海的办公大楼。根据她的介绍,蓝海电视的两大特点一是“民间的”、二是“全英文的”,而内容制作的模式是“按照西方的表达方式来介绍中国内容的”,简言之,就是只针对海外观众报道中国。

蓝海电视台是目前除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以外,唯一能够向西方受众和机构提供中国内容的英文媒体。由于国内卫星电视落地政策的原因,国内观众自然无缘看到蓝海的节目,也因此在前一段时间的媒体关注中,蓝海遭到了不少国内观众的质疑声,甚至有受众直接在蓝海的官方微博中评论质疑,是不是“穿着马甲”的官方发声渠道?

诸葛虹云坦言,“电视台”的提法的确是打了擦边球。蓝海并不是一家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台,严格来讲是一家卫星落地海外的内容播控平台。

众所周知的,像CCTV-4、凤凰卫视、长城平台这一类国际中文媒体,主要面向海外华人播出;而蓝海电视主要是面的西方英语国家的本土受众。另外,站在海外受众的角度,蓝海也不同于CCTV-News,CNC等官方背景的英文媒体,因为蓝海采取的是市场化运作的民营模式。

正因为是民营,蓝海自2010年开播以来成长阶段的资金支持,都来自于创始人自掏腰包以及风投的支持。蓝海获得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来自鼎晖投资。在公司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的时候,出于对蓝海初期的创始团队的信任和对海外内容传播市场的看好,投资人王树做出了投资决定,他被蓝海联合创始人奉为“贵人”。今年,国电旗下的英大传媒集团对蓝海进行了B轮投资。

蓝海的创始人都曾经是传统广电媒体从业者,创始人诸葛虹云是八十年代出国潮中的一员。她很早就注意到由于沟通不透明,海外受众中国的了解少之甚少。尽管近几年来境况有很大的改善,但真正“接地气儿”的内容仍属于稀缺品。

蓝海电视的内容制作团队

 

混搭团队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蓝海团队在2012年刚刚搬进位于东四环传媒创意园区的办公大楼,“接地气”的内容就诞生在一栋三层的独栋小楼中。

在蓝海电视的节目监控中心,钛媒体编辑看到了通过亚洲3号卫星正在美国同步播出的电视画面:一档有关中国市场消费品价格的财经类节目刚刚结束,一则有关中国书法艺术的公益广告之后,电视画面很快切换到下一档名叫《中国热点》的节目,年轻的节目主持人正在用流利的英文报道国内新浪微博上热议的话题。

这位十分年轻的主持人中文名字叫徐凯,他是一位加拿大籍华人。他的节目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叫“接地气”,即筛选的内容都来自中国社交媒体——微博上最火热的话题,节目中会直接引用微博网友的发言、评论甚至配图,同国内网民在网络上接触到的新闻源完全同步。

类似这样的节目还很多。蓝海电视节目中心的美女编导刘冰介绍说,她主持的节目也集中报道中国网民对某一议题的看法。向记者介绍的时候,画面中正在播放她与嘉宾的对话,而新闻内容正是济南中院对薄熙来案审判的现场。刘冰说,

“我们的选题从国内到国际的热门话题都有,主要是一些比较热点的话题。我们不回避任何敏感的话题,包括之前的波士顿爆炸案和现在的薄熙来案我们都有报道。”

这与我们对以往固有印象中官方媒体对外宣传风格完全不一样。蓝海电视的内容全部在中国境内制作,但制作人员却是一支国际化的团队,各档节目都是母语为英语的主持人。在蓝海一百多人的节目制作团队中,有的曾经在海外投行工作、具有商业知识背景;有的曾在官方媒体工作过多年,因为认同蓝海关于对外新闻报道的理念而加入蓝海,连家都安在了北京。

来自爱尔兰的主持人Fergus就是一位从官方媒体出走的老媒体人。他面对发布会现场的记者做分享的时候,不由得情绪激动起来。他说,自己在蓝海已经整整工作了四年,他以亲身经历发现了一个中国和西方世界沟通的困局,即仅靠模式固定的外宣机构,西方的受众接触到的关于中国的报道非常有限,“我海外的家人和朋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了解远远少于中国人对于美国人的了解”。在他看来,脱离官方身份的民营模式,更容易转换思维方式,把“日常生活中中国到底在发生什么”传播向全世界。

如Fergus一样,越来越多有着西方思维方式的专业人士不断加入蓝海,扩充这支“混搭”的团队,这使得蓝海制作的内容更加接近“真实”二字。

 

民营运作给内容独立性背书

尽管有了内容,但一家民营中国媒体到海外谈判、落地,过程并不容易。顾宜凡先生告诉钛媒体,蓝海项目在2006年就有了雏形,2007年开始启动,而直到2010年内容才开播,团队的精力基本上花在了同海外运营商谈判上,当然还包括08年金融危机的考验。如此漫长的过程既考验创始团队的坚持,也考验投资人的耐心。由于海外广播电视模式已经是成熟的市场化运作,蓝海电视走出去的第一步,必须拿内容说话。

拿蓝海在美国的合作频道MHz为例,这是美国的一个公用的电视台。该电视台有12个频道,定位是文化频道、国际频道、公共频道,给美国的观众提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内容。到底能不能打动对方运营商,争取合作,最关键的就是考察蓝海的内容是否符合当地观众的需求、是否能为其带来收视效果。“除了研究对方的运作机制,还涉及一些商业项目的合作,这是一个谈判的过程,一个频道的落地需要1到2年的时间,” 顾宜凡并未透露更多的细节,但他用“艰辛”二字概括了蓝海“出海”的历程,他也透露,非官方背景、民营资本的背景,恰恰为蓝海在内容上的“独立性”做出了背书,更容易说服海外的电视运营商。

蓝海自创立以来至今,每年累计生产8万分钟的原创英文节目。这些内容通过三个卫星(亚洲3号卫星,北美银河23号卫星和欧鸟1号卫星)在全球传播,卫星信号覆盖了亚太50多个国家;在北美洲地区以及欧洲和北非地区覆盖的区域是120多个国家、50多亿人口。

 

不过离受众比较远是蓝海面临的一个问题。由于蓝海所制作的内容受众均在海外,这给受众调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钛媒体对蓝海提出的最大疑问。

蓝海几年的成长过程中,在核心国家设立驻外常设机构是了解海外市场的最直接渠道。Ashly是蓝海电视的一名外籍员工,他就在BON欧洲办事处负责BON的国际发展业务和海外落地。关于海外受众的反馈,他总是可以拿到第一手的信息。

Ashly告诉钛媒体编辑,“BON开播的这4年来,在北美和欧洲的电视运营商们对我们是非常非常看好的,因为BON为他们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资源”。

诸葛虹云还告诉钛媒体,除设立常驻机构之外,蓝海也经常请到专业的调查公司进行目标受众调查,“目前,在海外受众群中我们已经进行了三次类似的调研,掌握了一定的数据”。

 

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生存法则

民营资本支撑的蓝海,是一家典型的商业媒体——而这一概念和模式,在中国境内还没有被广泛接受。

蓝海初创之时,游走在民营资本支撑和官方认可之间。关于如何盈利,诸葛虹云告诉我们,“我们是个市场化运作的,必然要寻求好的商业模式,落实商业模式,并且尽快的产生商业效应,不仅仅是我们对投资人的承诺而且是一种探索众的模式”。蓝海的收入来自于海外的收视费和内容销售两大板块。针对国内相关的企业、传播机构、地方性招商引资项目的对外传播需求,蓝海的广告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在蓝海宣传册上的客户名单中,钛媒体看到陕西省旅游局、中石油等企业均在其中。

从某种意义上,蓝海在经营模式上带有了咨询和文化传播的性质。中国的文化想要通过内容真正走向世界,关键要依赖于传播渠道,所以走市场化道路是必然的,而在资本驱动下产生自有的商业模式才能够可持续。中国在过去的30多年间,国家确实花了大量的资金进行对外宣传,但其效果不佳,用蓝海创始人顾宜凡的说法,其原因就是没有好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仅靠国家给钱是不可能推动中国走出去的。而蓝海正在探索众的“蓝海战略”,成为市场化运作中国走出去的最有价值的样板。

本文系作者 慢养有益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国内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收看,我是看过了,不错。智能手机应用中也能找到能看蓝海卫视的软件

    作者赞过
    回复 2013.09.06 · via pc
  • 非官方背景和市场化都是价值观输出的更高境界,比官媒简单粗暴地宣传高明许多呀,最高境界就是好莱坞拍个变形金刚都要拿登月来开头(偷笑)

    回复 2013.09.05 · via pc
  • 知道这家公司,是去年在慈云寺的莱锦创意园区看到了该公司的logo,看来得找机会看看节目了。

    回复 2013.09.05 · via pc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