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刷屏的“高中回忆录”文档,为何会让当代大学生破防?

通过在公共事件中展现的作用,共享文档被更多人认识和应用。2021下半年,这类应用也延伸出更丰富的功能,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 yuri,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2021年末尾,许多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里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高中回忆录”共享文档。

点进带有“x中”“xx路xx号”等标题的文档,里面是关于高中时光的回忆,内容从食堂、考试到老师和同学,不停更新补充,年轻人们在线聚拢,共同打造着属于他们的“赛博回忆录”。

图片来源:微博@1818黄金眼

有共同经历的人聚在一起追溯往昔,获得个人身份认同和群体归属的社会需要,得到特别的心绪体验,这对于很多人而言都不陌生;但在文档里干这件事,又是很不一样的行为,开放协同、持续时间短、用户创造、个体展演等互联网时代集体活动的典型特征在此彰显,提供了记忆书写与存储的新范式。

简单的高中回忆录共享文档,为什么突然间流行了起来?它承载了怎样的传播意义?互联网时代,书写回忆的方式又在如何变化?本期全媒派将从近来让不少人“破防”的高中回忆录传播现象入手,讨论共享文档的应用变化,以及对于书写与存储记忆方式的影响。

共享文档的应用场景持续扩张

对于在线协作文档这一产品,大多网络“打工人”都不陌生。这类应用的诞生和日常使用多在工作场景,用于协作办公——若干人围绕同一个项目,在同一文档中实时编辑对接、各司其职,有助于提高传播效率。

新冠疫情的暴发,使得居家/远程办公在长时间内成为常态,这助推了在线协作文档需求的猛增,也间接助力了文档功能的升级更新。

与此同时,在疫情严峻期间,共享文档也开始被不同组织运用到资源对接、实况更新等功能中。这也代表着,共享文档在公共事件中更大作用的发挥,开始冒出火花。

而协同文档“破圈”,在公共事件中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则是2021年7月河南水灾中诞生的《待救援人员信息》。

这份文档由网友@manto创建,在24小时内,通过密集的社交平台传播,“自发”更新至270多版,共有250多万次访问量,实现了救援和供给的精准匹配定位。在不断的更新中,文档见证了许多亟待救命的个体,从发出求救到得到救援的全过程。[1]

从一个简单的需求表格升级为多用途的资源对接平台,“共享文档”走出特定的职业场景,进入更丰富的公共空间叙事中,成为“急救箱”,传播意义也真正被打开。这个功能也被沿用至今,成为重大公共事件中重要的沟通渠道。

在这里,提供协同创作、实时更新功能的共享文档,展示出了百科式去中心化实践的强大力量。通过在公共事件中展现的作用,共享文档被更多人认识和应用。2021下半年,这类应用也延伸出更丰富的功能,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贴近。

从高校学生中出现的“大众点评”式外卖避雷,到几十万人浏览的“互联网人相亲文档”,再到现在的高中回忆录,共享文档逐渐与人的社会生活建立更稳定的联系。

在这些情境中,文档更像是升级版的古早聊天论坛,围绕特定的话题将人“互联”,背后是个体生活需求、情感需要、社交出口的放置。

这种情境下,共享文档提供的作用和形成的讨论氛围,很容易让人想起从前的论坛、贴吧,或是现在社交媒体的话题讨论/评论区、垂直的内容社区(虎扑、豆瓣等)。它们有类似之处,内容由用户发起、生成和更新,是web2.0环境下“人人能说话”的具体表现。相较之下,共享文档的独特作用,则与其实时共享、易于传播、信息密度大、高效精确等特征密切相关。

从职场到公共事件、日常生活,共享文档从垂直的领域走出,以用户作为中心,链接不同场景,整合碎片内容,打开了“共享”的属性,延展出更多面向的意义与可能。

从手写到电子,从私密到共享

通常来说,不论是提供救助,还是开放表达渠道,一个特定的共享文档都有其特定作用期,很少能被长期使用更新。

不过,这不意味着文档即刻失去了传播意义,换个角度看,这些文件(尤其是公共事件中产生巨大作用的文档)也留存下来,成为公共叙事中重要的记忆资源,也是数字化记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层面上,流行一时的高中回忆录文档,也承载了双重的回忆功能:它的书写基础是特定人群的个人/集体记忆,而文档本身也成为了记忆存储器。

这也提示着我们,在走过即留下痕迹的互联网时代,记忆的书写与存储变得不一样了。

从“手写的从前”到“电子的现在”

最显性的变化,就是伴随媒介技术的变迁,书写和存储回忆的方式变得更加丰富。

人的本能记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总是尝试借助各种媒介来建构回忆。

口语时代,人们不必亲身经历便可通过交流获得信息,再把信息存储到个人记忆中;文字的诞生让书写成为外部记忆存储的重要方式;伴随印刷技术的出现,纸张记录成为了个人、集体与社会记忆建构的重要方式。

而互联网时代,记忆又一次被彻底改变:每个人都是记忆的书写者,且个体书写可能经由大规模传播触发形成具有公共影响力的记忆;内容无需费力便可自动留存,于是,记忆更多由不同碎片拼凑而成,且被我们外置于赛博空间;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而言,记忆的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正如舍恩伯格在《删除: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中提到,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成为常态。

现在,承载学生时代记忆的,不一定是已经积灰、甚至丢失的环扣活页本,也可以是在实时共享中不断更新的线上文档。

另外,“旧”媒介也以新的方式存在和发挥作用。例如,当下在年轻人群体中颇受欢迎的纸质手账(常作为个体记录日常的载体),其实已经发展为一种新旧交织的媒介组合,看似纸质和手工的技术,实则在设计和实操理念中渗透着数字化编码和模块化管理等新媒体语言。[2]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这也是说,在技术更迭的过程中,回忆突破本能桎梏,又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与时俱进中变得更加丰富。

从“私人回忆录”到“共享记忆本”

在新的媒介影响下,记忆的存储和书写也展现出了全新的面向,“共享”成为新的关键词。

不少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互联网尚未深度嵌入日常生活的时候,记忆留存大多还在纸上,学生时代的日记本、同学录,或许在毕业后便长久的被放在卧室的角落,很少有机会能想起。而当时的记录与此后的翻看,也多是私人化的体验。

而数字时代的个体记忆,则改变了过去的私人性,呈现外向展演的特征。[3]

当一篇篇文档经由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空间传播到你眼前,记忆触发,想起的依旧是学生时代最典型的符号——老师、同学、考试、食堂、操场、初恋,加上特殊的趣闻轶事,但它们不再以私人的形式浮现,而变成个人公开化、参与式、展演性的建造。

类似的分享式回忆并不罕见,而是渐渐成为个人社交媒体内容的日常组成。

不论是经由特定的时间节点、内容策划活动激发,还是自己突然想起,如今,记忆的展示很多时候不再是私人的记录,而是分享到个人社交媒体中的内容,而“分享”之后,他人的回应互动,也为记忆注入了新的书写。

此外,我们在不同的软件中的使用记录,也会成为新的记忆(甚至可能占个人生活很大比重),这些往往少不了“分享”。例如,想想这段时间,你收到的各类APP“年度报告”,在查看的过程中不断截图保存,然后同朋友讨论、晒到社交媒体,后者成为了记忆确认的重要方式。

在分享变得更容易、更被需要的年代,分享本身也成为了记忆发挥作用、生成意义的重要一环。

刷屏的回忆录承载了怎样的传播意义?

从手写时代到电子记录,我们的记忆不断向外打开,与他人共享和同构。这种变化承载的,是数字化生存空间中特殊的传播景观与心理征候。这些风靡一时的高中回忆录文档,是一次在线集体回忆的协同书写。

首先,对于个人来说,它在双重意义上满足了我们身份确认和集体归属的需要。

一方面,“朋友圈”都在玩,通过加入这个文档,可以获得简单的社交货币,建立同周围社交圈的联系;另一方面,这份回忆录指向个人曾经属于的集体(就读的高中),通过加入共享文档,可以连接到当下生活圈之外的人,起到聚合的作用,“想象的共同体”在此生成。

图片来源:腾讯文档“侨声回忆录”

这个聚合的群体有属于自己的圈层暗语——有特殊外号的老师、某个难吃的食堂、某场毕业晚会,这些符号帮助人们识别彼此,在短时间内就建立起连接。

也正是以熟人圈子为基础,这类共享文档才得以大规模传播和发散,其流转的范围更偏向于私域性质的群体传播,不是互联网上的陌生人,也很大可能不是当下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这样一群人聚起来怀念校园生活,分享高中或大学时代的感受,还能知道学校和久未联系同学的动态,比起互联网中的陌生社交要多了几分亲近感。

有时候,大家在文档中分享群聊二维码、交换联系方式,还能把连接延续到线下。

其次,从内容来看,高中回忆又有很强的的情感导向,怀旧、青春的情绪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吸引其参与其中。在更泛的意义上,这也是数字时代情感传播的典型。

这种情感类的共享文档,给人们的线上生活提供了一处难得的“情绪树洞”。类似的,还有同样在2021年底出现的名为“临时哭泣点”的文档。它由公众号“杂乱无章”和腾讯公益合作创建,人们可以在此匿名倾诉烦恼,也彼此安慰。[4]

图片来源:腾讯文档“2021临时哭泣点”

此外,这类高中回忆录文档也有自己的“章法”,带有了特定的网络社群属性。

一般来说,文档开头会有一份包括目的主题、回复格式、注意事项等在内的“使用指南”,也有相应的管理员进行全程协调,可设置进入、编辑与分享权限。这让围绕共享文档搭建的社群,具有较强的匿名性、隐私性,也同时带有开放性、协作性,加上易分享传播、即时反馈、弱连接的机制,都在不同侧面助力了这场由大学生为主要群体的活动。

可随时进入和退出的方式降低了准入门槛和参与的心理负担。图片来源:腾讯文档“2021临时哭泣点”

弱连接的关系可以作为线上社交网的补充,能缓解社交倦怠,是让人“透口气”的存在,把主动权交到每个参与者手中;同时,个人以趣缘、特定需求为导向汇集成群,又在文档特质的加持下,形成了较为和谐、活跃的社群氛围。

由此来看,回忆录文档在新一代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流行,为我们认识青年社交和网络社群建构的方向提供了一个样本,亦是新的视角。

继续从协同文档的角度出发,还可以说,这类文档也给数字化时代的记忆书写提供了新鲜的视角。

不同高中的文档,虽然文本不一,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有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数字时代碎片化叙事(不同主题下,大多个人书写都是一两句话/表情符号构成的简单文本)、瞬时传播(在几天内流行,很少持续大规模更新讨论)等特点。

但也有共享文档赋予的别样特征——文档始终在不断更新、回忆在多主角的同构中被不断完善与重塑、不同碎片在同一界面构成了相对完整的记忆拼图。

文档里,学生时代记忆又生发出新鲜的回忆叙事。图片来源:腾讯文档“树德里4号回忆录”

当然,这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重构过程中对记忆的歪曲/美化等书写,这亦是一种“再现真实”的影响;作为中介的协同文档本身特性(如有限的渠道容量)对记忆存储的影响;以及把记忆外置于网络空间这一趋势的影响等。

而回到这份特殊的高中回忆录,现在,它的更新已经渐渐减少,书写青春回忆的文档本身,或许也迟早变成一份电子回忆。但不论怎样,在点击那个一眼就引出回忆的标题,进入文档,输入回忆,或看别人输入回忆,我们依旧能够获得难得的正向情感体验。

在开放共享中探索内容的边界,连接个体,延展生命体验,这本身就是“交流”和“传播”的部分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 [1]一个救命文档的24小时 https://mp.weixin.qq.com/s/nxHrvg_mg7e7VRmolW0_Tg
  • [2]袁艳.“慢”从何来?——数字时代的手帐及其再中介化[J].国际新闻界,2021,43(03):19-39.
  • [3]吴世文,杜莉华,罗一凡. 数字时代的媒介记忆:转向与挑战[J]. 青年记者,2021,(10):9-11.
  • [4]https://docs.qq.com/sheet/DQlV5UFdmRWpneFNR?tab=j0ozka
本文系作者 全媒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1:26

新疆新能源装机突破7000万千瓦

21:25

中国金融四十人:总体而言,我国仍有发债的空间

21:24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与泰国国际合作署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21:23

柒和伊控股:目标到2030年将全球7-Eleven门店数量增加18%至近10万家

21:22

捷蓝航空前CEO罗宾·海斯将出任空客美洲公司董事长兼CEO

21:20

谷歌将投资6亿欧元在荷兰格罗宁根新建数据中心

21:19

大型科技股美股盘前多数上涨,ARM涨超2%

21:16

北京发布今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严禁以各类竞赛证书、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21:15

四川黄金:雷石天富等拟合计减持不超3%股份

21:11

上交所向中衡设计下发监管工作函

21:10

国内期货夜盘开盘多数下跌,沪锡跌近6%

21:04

4月23日美股盘前要闻

20:58

4月23日新闻联播速览20条

20:55

习近平: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做大做强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20:54

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20:47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20:43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长期国债收益率将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20:31

用工和招聘领域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近期将启动

20:30

韩国全国医科大学教授4月25日起将按计划辞职

20:28

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调派专家和巡堤查险装备继续支援北江大堤巡查防守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