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财经新知Pro,作者丨白芨,编辑丨月见
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交易后,大洋两岸的资本市场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方面,北交所受到投资者的普遍追捧,10家新股以及71家精选层平移公司的首日总成交额达到95.7亿元,平均成交额4.1亿元。其中,新三板精选层公司在转移至北交所后,普遍创出近日来成交额的新高;10家新股的首个交易日平均换手率达到60.2%,总交易额达到41.1亿元人民币。
在北交所开市的前一个交易日,首批8只北交所基金正式获批。这意味着,投资者参与北交所交易的最低资金门槛降至1元。
另一方面,在滴滴、满帮集团、BOSS直聘等中概股遭遇信息安全调查后,中概股的赴美上市节奏明显踩下刹车。7月28日,哈啰出行向美国证券交易所委员会递交了IPO撤回申请。同月,小红书传出暂缓美股IPO,货拉拉传出IPO地点或从美股转向港股的消息。已上岸的中概股同样面临冲击,今年以来的反垄断浪潮下,热门中概股普遍面临腰斩级的市值下挫。
表面上看,北交所与中概股的关联性并不大,前者聚焦国内中小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后者以国内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产业化的头部企业为主。但在去年7月,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曾放出“支持赴美中概股回归 A 股或回归港股发展。”的信号,对于符合条件的中概股,新三板或其他板块未来将推出试点政策,引导其回国发展。
这意味着,北交所的冉冉升起,不仅是重振新三板,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背后还隐含着召唤中概股“回家”的意味。
01、新三板重生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国有银行的资产不良率普遍超过三分之一,无法满足1988年巴塞尔协议对银行8%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有银行难以对抗国际银行竞争。
而中国的解决方案是“剥离不良资产”,即1999年4月以来接连成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对应接收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政策性不良贷款。这为四大行后续的轻装上阵,市值快速攀升埋下伏笔。
而此次北交所的成立,则是对新三板优质资产的一次剥离。
新三板成立于2012年,定位为国内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介于创业板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中间。其设立初衷,是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的多层级体系。而现实是,新三板的整体体量迅速扩张,但流动性迅速恶化,部分上市公司沦落到日成交额不足千元的程度。
从原因看,新三板面临如下问题:
1、IPO门槛过低,优质企业的梳理成本高。
新三板的上市要求是企业存续两年以上,有一定盈利能力,且为经认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至2016年底时,新三板企业总数已经达到10163家,较上年度增长近一倍,总市值从2.45万亿元增长至4.05万亿元,但交易额增长仅为2亿元,其中,九成公司的股东户数少于50户。
此外,在低上市门槛下,大量公司将新三板IPO作为营销宣传筹码。投资者辨别优质公司的门槛极高,在此背景下,新三板一度被市场冠以“垃圾场”的称号。
2、投资者门槛较高。
对投资者来说,开通新三板投资权限需要10个交易日内100万元以上的账户资产。相较创业板10万资产2年投资经验的门槛。一方面,高门槛限制了散户盲目投资新三板蒙受损失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高门槛也使新三板的流动性远不及主板、创业板。
3、转板门槛高。
此前,企业从新三板转入主板上市,需要先从新三板退市,再投入到主板IPO堰塞湖的高门槛中等待排队。广证恒生研报数据显示,2016年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的企业平均过会时间长达1.86年。而这显然影响了企业的融资节奏。
总体来看,交易所与饭店有相似之处,新三板的困境,在于低质菜品塞满菜单,招牌菜太少,食客体量本来就少,吃到糟心菜的顾虑又难以消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新三板的流动性困局。
而此次北交所开市首日,71家新三板精选层企业在北交所完成了“无缝转板”,意味着其流动性和市场关注度都有较大提升。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仅唤醒了市场对中小企业投资机会的关注,同时也为躺平的新三板带去了上升渠道。
02、夺回中概股
饭店竞争的核心是菜品质量,对于北交所来说,释放支持中概股回A信号,意味着挑战纳斯达克市场对全球数字经济时代优质上市公司的垄断权。
纳斯达克100指数,可以视为纳斯达克市场垄断优势的成绩单。从权重股列表看,该指数包含了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特斯拉、脸书、英伟达、阿斯麦尔(荷兰半导体巨头)、Adobe、奈飞等一批全球前列的科技公司,国内京东、拼多多、网易、百度也在成分股名单行列。
反观国内,截至11月16日,沪深京三大市场的高市值企业排名分别是贵州茅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宁德时代、招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平安、中国银行和比亚迪。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在A股市场中集体缺位。
这一现象的背景是,自中国进入互联网经济时代以来,互联网行业的优质资产几乎集体向海外流失。而互联网企业赴美上市,主要原因来自以下几点:
1、IPO门槛较A股主板更低,没有漫长的排队进程,以及同股同权、盈利能力要求等限制。相较之下,美股上市接受服务的意味更浓厚,而A股上市是企业的一次大型考试。
2、在美股市场,互联网企业有成熟的对标上市公司,其市值能获得市场的快速认证,如爱奇艺打出的中国奈飞概念。
3、互联网企业接受了大量了美元风投,对于相关资本来说,在美股市场完成套现退出可以不受外汇监管及汇率波动影响,实现利益最大化。
4、互联网企业的国际化业务可能获得更高估值,如字节跳动的TikTok业务。
而优质资产流失同样具有危害,包含以下几点:
1、中概股流失,使国内的资本市场失去了大量优质上市公司。而这些巨头在国内赚取利润,在海外市场完成分红,其过程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并未惠及本国人民。
2、中概股事实上支撑了美元的强势地位。香港沃德国际资产管理顾问公司董事局主席卢麒元认为,赴美上市的中概股通过提供被低估的高息资产,为美元提供了强有力的信用背书。
而赴港上市的腾讯、小米、美团等企业同样发挥了这一作用。原因是,港币作为可自由兑换的固定汇率货币,坚持以1:7.75-7.85的水平锚定美元。这意味着,港币事实上是美元在亚洲地区的延伸,港币资产同样支撑了美元货币价值的确认。
3、随着今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最终修订案,赴美中概股面临核心数据泄露风险。
在2018年,中概股流向海外的趋势达到了一个阶段性高峰,包括哔哩哔哩、拼多多、腾讯音乐、爱奇艺、虎牙等一批企业完成赴美上市。同时,小米、美团完成赴港上市。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兴巨头的流失趋势没有改变。
转机出现在去年11月2日,马云等蚂蚁金服管理层遭四部门约谈事件。事后,蚂蚁金服两地上市进程中止,这场“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游戏现出拐点。在未来,承接中概股回归的重任,或将落在创业板与科创板肩上。
03、中概股会思乡吗?
显然,此次北交所对新三板的分层改革,对标的是纳斯达克市场历史上的分层改革。然而纳斯达克市场能够成为全球资本热土,改革只是原因之一。
历史上,纳斯达克最重要的两次分层改革,分别是1982年的“全国市场+常规市场”分层,以及2006年的“小额资本市场+全球市场+全球精选市场”分层。
而两次改革均是时代需求下的产物。1982年改革对应的,是苹果、AMD、英特尔等一批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代表企业兴起。纳斯达克将首批40只个股纳入全国市场范畴,作为市场的“招牌菜单”,从而为纳斯达克市场初步聚拢了投资者关注。
而2006年全球精选市场的分层,对应的则是打赢冷战后的单极霸权优势下,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全球资本流入美国的态势。在此背景下,经济与技术的双繁荣带动纳斯达克指数快速攀升,同时也推动越来越多的新经济企业赴美,以求追随这股高速增长浪潮。
此外,纳斯达克市场的成熟环境,为吸引海外优质资产起到了辅助作用,例如交易费用低廉、做市商制度、退出机制完善等等。
然而,这并非上市公司决定去向的核心所在。对于企业背后的风险投资资本以及经营者本身来说,寻找一个估值更高的市场IPO显然更重要,这意味着更多套现获利以及融资额度。
而在这方面,A股已不落后于港股和美股。
从2015年的中概股回归浪潮看,创业板牛市吸引了三六零、暴风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从美股退市回A,并迅速获得市值疯涨。以三六零为例,其退市市值为500亿人民币左右,而回归创业板后迅速拉出21个涨停,市值飙升至3500亿人民币。
背后原因是,A股投资者常年陷于互联网行业的饥渴情结中,乐视一度以超过1700亿人民币的市值成为创业板一哥,则表明了在数字经济时代,A股互联网优质标的匮乏的问题之严重。尽管从360、暴风集团的后续表现看,回归中概股泡沫的消退不可避免,但背后更多是企业真实业绩的影响。
从当前时间点看,以互联网企业为主的中概股有一定回流A股的压力。
自反垄断浪潮开启以来,外资持续抛弃中概股。截至11月16日,阿里巴巴遭遇了近50%的市值腰斩,而拼多多、京东等电商中概股的境遇也大同小异。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回归A股市场大概率有估值差异可赚。
而此次北交所开市的市场影响力表明,A股市场的分层制改革正在初步取得效果,其核心公司估值水平、流动性表现均较好。随着中国在科技领域快速追赶,越来越多优质上市公司将支撑起北交所的“招牌菜单”,其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对于北交所来说,对标分层制只是追赶纳斯达克的第一步。未来,北交所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服务能力,并在下一场新经济浪潮中,寻找中国版的FAMGA。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