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ITValue-文章详情顶部

舆论反转现象的弱传播透视:哪些因素在增加反转风险?

弱者反而是舆论世界的强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弓杰,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其所著的《理解媒介》中提到“媒介即讯息”,[1]充分肯定了媒介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媒介技术的进步催生了微博、微信等平台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媒介的社会作用愈加明显。

但另一方面,在“人人皆媒”的众媒时代,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因而分析舆论反转现象形成的原因,有利于追根溯源,帮助降低反转的产生频率和给信息环境带来的消耗。本期全媒派发布一篇来自新闻学子的投稿文章,从弱传播理论的性别度、空间度、情感律、链接律、时间律等方面,分析舆论反转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用弱传播理论看舆论反转现象的形成

厦门大学邹振东教授在其《弱传播》一书中提到,舆论场表现为“舆竞天择,弱者生存”的生态,换言之,我们生活的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强者占据优势,而舆论世界弱者占据优势

舆论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逆世界,在强弱属性、主次关系、轻重判断与情理导向上,两个世界方向基本相反。即舆论世界的强弱与现实世界的强弱刚好倒置,现实中的强者恰恰是舆论中的弱者。

同时,舆论世界是在争夺关注、认同与争抢表层中建构的表面世界。在其竞争性传播过程中,舆论世界在争夺关注时强者占优势,在争取认同时弱者占优势,在争抢表层中“比表面积”大者占优势。舆论的能量朝着有利于现实中弱者的方向运动。[2]舆论反转现象的出现离不开人们的大量关注与聚焦。因此,从弱传播的角度探讨舆论反转现象的成因,不可或缺。

性别:女性在舆论场上有主场优势

舆论的弱定理认为:舆论世界是强弱倒置的世界,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就是舆论中的弱势群体。而女性作为现实中的弱势群体,在舆论上表现为二重性,她们不仅作为弱势群体本身存在,又有想保护比自身更弱势群体的意愿。比如女性是儿童最直接的天然保护者。

实际上,舆论是弱势群体的天然盟友,因此,女性在舆论场具有主场优势。[3]尤其当某些议题被打上女性化的标签,就可能赢得更多的同情,进而产生共鸣与关注。

加之后真相时代下,情绪主导真相认知,受众受刻板成见的影响,出现认知固化,从而增加舆论反转出现的概率。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女性主观提升了这种风险,而是对于女性等群体的认知偏见给反转的出现提供了更多可能。

空间:跨媒介叙事拓展传播渠道

舆论的空间度,指的是舆论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人们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愈发多元化,跨媒介叙事成为了一种主流,社会事件一旦得到舆论的关注,便会在网络空间的不同渠道传播开来,传播面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被放大。

加之全媒体信息传播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碎片化的信息相较于整体叙事更能博得受众关注。此外,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渠道的便利性也使得事件引发的舆论影响范围更广。在2016年“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中,舆论导向首先指向了男司机,称其毫无人性。但当女司机在路上随意换道的不良行为被曝光后,网友又对女司机进行了“人肉”和人身攻击。[4]

“成都女司机被暴打事件”中舆论迅速反转,网友认为女司机“该打”之声不绝于耳,而后女司机公开道歉。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再如2018年12月“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中,矛头一开始也指向女司机,其信息被曝光在网络平台,达到空前的影响范围。[5]所以,跨媒介叙事会使得信息传播范围愈来愈广,舆论波及面自然不小。这种情绪化的舆论既容易反转,也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情感:后真相时代下情大于理

弱传播理论认为:舆论世界是注重情感和情绪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情感相较于道理具有更强的传播力,因为舆论世界是争夺认同、关注的世界,而认同和关注就是情绪在主导。[6]尤其在后真相时代的背景之下,先有情绪,后有新闻;先有观点,后有事实,情绪大于事实的例子屡见不鲜,相较事实与真相,人们更加追求感情上的共鸣与认同。刘建明也曾指出“情绪是舆论的唯一外部形态。”[7]

在当前数字媒介环境下,由于匿名性的存在,受众意见表达会被法不责众的心理机制左右,表现出宣泄原始本能的冲动,情绪化的舆论会在互联网上极大程度散播开来。因此,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包含两种舆论形态,一是信息流,二是情绪流,这两种舆论形态是相互影响的。

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这件事情中,人们不再关注事发原因究竟是什么,而是一边倒地表达对于“女司机即是马路杀手”等话题的态度,表达对于女司机逆行不负责任的不满,然而在事实揭露的那一刻,舆论又倒向另一边。

链接:舆论的聚集关注

弱传播理论认为,舆论的关注聚集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依靠事物之间的链接联系,链接点数量越多,越容易传播,产生的舆论影响范围也就越大。譬如舆论场中的炒作就是典型的链接传播,不断制造链接点来持续吸引网民关注。[8]

舆论反转现象之所以会在互联网持续很长时间,最重要的就是因为其链接点数量众多,聚焦了大量关注和讨论,在2021年5月发生的“四川成都高中生坠楼案件”中,由于校方没有即时辟谣,加之受众对学校一方的刻板印象,网络谣言层出不穷。[9]此类事件一发生,责任首先会归咎于校方,上述等多个链接点,使得事件持续发酵,激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

而在后续“四川成都高中生坠楼案件”官方的情况通报中,明确说明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图片来源:微博@成都成华教育发布

另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引导失范也是使得链接点增多的原因。他们是最先接触到相关信息的人群之一,也是将接触到的信息、意见或观点经过加工之后再传播给其他的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的主要作用就是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让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影响更多的人。

一般来说,大V博主、互联网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和权威知识分子这三类人在互联网络中扮演着网络“意见领袖”的角色。他们有着巨大的粉丝群体和强大的号召力,在一个新闻事件被曝光的时候,粉丝群体往往会在“意见领袖”的推动和引导下做出态度的选择,由于大众具有从众心理,他们相信权威人士的言论,诸如有较大影响力的明星、大V博主和业内专家等。在这样的机制作用下,链接点不断被网络“意见领袖”创造出来,持续吸引受众关注,舆论热度只增不减。

时间:第一时间原则

舆论是有时间的,舆论的时间律告诉我们:舆论存在于时间,它始于关注,终于关注。因此,当舆论事件发生的时候,第一时间原则是解决矛盾最重要的尺度。

在成都49中高中生坠楼案件中,由于校方没有第一时间将事件情况公布,使得舆论持续发酵,校方备受指责,谣言层出不穷,真相被全盘托出后,事件又发生了反转,舆论又一边倒向学校一方。但如果校方在一开始就说明情况,或许事件的发展一开始就会步入正轨。[10]

舆论反转现象的影响分析

多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于舆论反转的影响也可以分为积极方面的影响和消极方面的影响。

积极影响:倒逼事实真相

舆论反转现象就像在剥洋葱一样,每剥一层,就越接近中心,每揭露一点真相,就越接近事实。所以,舆论反转现象的一个积极影响就是倒逼事实真相的出现,舆论的每一次反转,在多数时候意味着我们距离事实的真相又近了一步。

例如在18年的“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案”中,如果没有新闻事件的反转,“女司机”可能会永远背上“马路杀手”的骂名。

经查明,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原因是乘客与司机激烈争执互殴致车辆失控。图片来源:微博@人民日报

消极影响:对当事人造成心理“二次伤害” 

在谈及舆论反转的积极影响的时候并不是鼓励舆论反转现象的发生,让真相一次到位,是每个新闻人应尽的责任,因为每一次舆论反转,都会对社会产生某些不利影响。论及舆论反转的消极影响,首先便是对新闻当事人的影响,在“公交车坠江案中”,原本是受害者的“女司机”,因事发伊始舆论一边倒地谴责,对其造成了二次伤害。

因此,频繁的舆论反转现象在提示我们,在任何争议信息面前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不仅要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应当注重对他人隐私的保护,捍卫舆论场中每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损害媒体的公信力

舆论反转的另一个消极影响就是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因此作为媒体,要树立良好的媒介公信力,就需要严格把关,做到深入实际调查,正确引导舆论走向,不沦为假新闻的推手,而是用精良的新闻作品赢得用户的认可。

舆论反转现象的应对策略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 

面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威胁,有关方应当加快完善信息公开机制,迅速查清突发事件的来龙去脉,避免舆论出现过大偏差。最重要的一点是,当社会争议事件发生时,应该及时与人们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以消除外界的恐慌和猜疑,降低谣言的发生概率和有关信息的异化风险

新闻媒体需加快可靠信息传播

在面对争议事件时,新闻媒体应当以第一时间传递真实可靠的信息、消除舆论中的不确定性为重要目标。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交流渠道更加丰富,网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因此,媒体必须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及时核实信息是否准确,有效遏制舆论反转现象的发生。

自媒体应当完善管理机制 

自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在某种程度上,自媒体也会影响舆论走向。因此,面对舆论反转现象,自媒体的管理和运营也应有相应规范。首先是严格落实网络实名制,其次是制定网络自媒体的规范措施,最后是自媒体平台必须建立科学严谨的把关机制。

受众可逐步提升媒介素养

在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广大吃瓜群众作为舆论反转现象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同样需要逐步提升媒介素养。面对争议事件,应保持理性,不盲从、不跟风、不急于站队和宣泄情绪。

随着互联网的进步与发展,舆论反转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大众的态度不再是理性和事实,而是情绪和谎言。有鉴于此,本文从弱传播的视角,分析舆论反转发生的原因、影响和措施,希望能够有效降低舆论反转现象发生的概率,保证真实信息的高效传播,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本文系作者 全媒派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创新场景TOP50-文章右上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