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跳动天价收购PICO背后,元宇宙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字节这一次高溢价收购,更像一场豪赌。

图片来自PICO官网

文|价值研究所

1992年,科幻小说家Neal Stephenson就在他的作品《雪崩》中描绘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平行宇宙——元宇宙(Metaverse)

30年后的今天,元宇宙一词正从科幻成为现实,并在资本市场掀起惊涛骇浪。

一方面,A股沪深两市多只元宇宙概念股9月8日直线涨停,包括汤姆猫、数码视讯、宝通科技、当虹科技;但除了汤姆猫外,大部分元宇宙概念股9月9日又大幅回落,上演过山车行情。
图片来自富途牛牛

图片来自富途牛牛

另一边,字节跳动以天价收购了国内VR行业头部厂商PICO,据悉价格夸张到让腾讯主动退出。

PICO上一轮融资过后,市场估值刚好超过10亿美元。字节此番从腾讯口中夺食,据传出价高达90亿人民币——远超PICO约70亿的估值。

字节持续扩大投资版图,加上相关概念股节节走高,元宇宙及其相关的VR、AR产业,会迎来下一个爆发期吗?

拆解VR/AR的千亿市场

要分析元宇宙概念股和VR/AR产业未来走势,首先要搞清楚这些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有点陌生的概念。

套用Neal小说里的说法:元宇宙一词原文是Metaverse,简单来讲就是一种超越宇宙的概念——meta表示超越,verse是宇宙。

换句话说,元宇宙就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数字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数字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分身,以数据的形成存在,超越物理空间的局限。

还是有点蒙?

想想《阿凡达》等科幻电影或者《和平精英》等游戏吧,这就是元宇宙概念指导下的产物,它们都致力于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给你寻找一个“分身”。

而元宇宙这个概念最大的卖点在于,它拥有着互联网发展历程中一直追求的沉浸式体验和超高人体交互水平,将有望引领下一场技术革命。

未来智库就曾经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这样描述元宇宙的地位:

沉浸感、参与度都达到顶峰的元宇宙,或许将会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

沉浸感、引领互联网发展趋势、技术革命……元宇宙的每一个卖点,都精准踩中资本大鳄和互联网巨头的痛点。

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耗殆尽,且各国监管不断加码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急需找到下一个炒作对象。而身处漩涡之中的互联网巨头们,更不可能放过这个可能爆发的风口和转型的机会。

元宇宙概念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起飞的。

2021年3月10日,被誉为元宇宙第一股的Roblox在纽交所敲钟,仿效Spotify、slack的方式直接上市,而非进行IPO。上市首日,Roblox股价盘中一度飙涨逾50%,估值从上市前的约300亿美元急速膨胀至超450亿美元

国内这边,资本同样狂热。给VR行业老大Oculus代工的歌尔股份、游戏板块的中青宝、以汽车零部件销售业务起家而后跨界搞游戏的世纪华通、早期主打社交和内容平台的昆仑万维甚至主动蹭上元宇宙的汤姆猫,都尝到了一波红利。

不过,元宇宙这个“互联网的终极形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这就决定了,元宇宙概念股所包含的板块,会无比复杂且良莠不齐

和硬件技术有关的设备供应商,和沉浸感、人体交互有关的游戏企业,甚至直播、社交等等领域的企业,通通都想来分一杯羹。

元宇宙概念股具体名单,图片来自东方财富网

早期的资本炒作可能会急功近利,也可能会出现对市场的误判。但随着元宇宙概念的逐渐普及,吸收了足够经验的资本市场迫切需要找到一个能充当支柱的细分领域。

毫无疑问,AR/VR最有可能担当这个角色。

VR和AR,都是构成元宇宙的重要元素,也是提升沉浸感的主要技术手段。

在经过初始阶段的大浪淘沙之后,拥有技术优势的VR/AR产业,在元宇宙这个庞大概念中的地位会愈发重要,也将成为资本越来越重视的头号炒作目标。

不过,VR/AR产业想拥有光明的未来,可不能仅依靠资本运作,关键还是要看技术和硬件能否撑起足够的产业规模。

未来智库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全球VR/AR市场规模已经接近千亿人民币,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高达54%

申橙咨询的详细研究报告则指出,全球VR/AR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超过3500亿人民币

具体来看,VR头戴式显示器、VR/AR应用市场、AR智能眼镜的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最值得期待。

申橙咨询预计,到2025年,全球VR头戴式显示器设备市场规模会超过700亿,AR智能眼镜市场规模将达到300亿,AR和VR应用市场规模更将高达1500亿770亿

国内的VR/AR市场虽然起步比较晚,但近5年来发展非常迅速。

根据亿欧智库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VR/AR终端硬件的出货量有望达到6000万台,整体市场产值预计可达1789亿元

换个角度想,AR和VR设备日渐风靡带来的最直接影响,还是触发资本对元宇宙概念股的持续追捧和整个产业的扩张,并为相关企业继续输血。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还像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只不过,随着字节等巨头高溢价收购PICO这样的VR独角兽,资本跑马圈地会不会打断市场的良性发展轨迹,还有待观察。

而PICO今后的发展,则将为同行们提供一个绝佳的参照。

引巨头哄抢,PICO凭什么?

回到字节收购PICO这一轰动性事件。

正如前文所说,在互联网行业内,VR和AR的产业价值越来越受肯定。

如果说元宇宙是互联网的终极形态和下一次技术革命的终极目标,那么作为虚拟现实的VR和增强现实的AR,就被视为是引领下一轮技术革命的刀尖技术,而且如今已经越来越被主流消费者认可。

被字节跳动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同时看上的PICO,无疑是这一行业的佼佼者。

PICO在2015年由周宏伟创立,一开始就希望在眼镜盒子占据主流的VR市场杀出一条血路,用VR一体机引领新的潮流。

经过近6年的发展,PICO早已确立了以VR一体机为主营业务的发展方向,并在国内7大区域、超过40座重点城市搭建了完善的线下销售体系。

图片来自PICO官方微博

然而,VR始终还是个小众市场,相信很多人对PICO并不熟悉。

甚至在资本市场,PICO此前的表现都不算特别活跃。

查阅天眼查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虽然PICO成立不久就遇上VR产业元年(2016年)这股东风,但直到2018年才获得揽月投资的天使轮融资。2021年3月获得招商资本领投的2.4亿B+轮融资,已经是PICO最大规模融资。

图片来自天眼查

并不火热的融资活动,既有从2019年开始大环境遇冷带来的影响,也揭示了PICO自身发展的困境。

研究机构IDC曾预测,对于PICO这类专注硬件开发的VR企业来说,设备年销量达到30万台左右,方可实现正向现金流。

PICO没有公布详细的销售报告,但从多方数据来看,PICO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VR陀螺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VR头戴式显示器出货量约670万台,AR眼镜出货量约40万台。其中,行业领头羊Oculus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调研机构Super Data的VR市场报告显示,仅仅在2020年第四季度,Oculus Quest 2的销量就超过了100万台。

留给其他厂商的份额还有多少,也就不难估测了。

那么PICO凭什么打动腾讯、字节两大巨头?

究其原因,主要离不开两点。

第一,PICO的主营业务,准确地踩到了VR市场的增长风口。

技术,一直是PICO身上最耀眼的标签,也是吸引巨头关注的最大亮点。

根据官网上的信息,PICO现在已经获得349项授权专利,范围覆盖图像、声学、光学、硬件结构设计、空间定位和动作追踪等等。

图片来自PICO官网

需要提醒的是,VR/AR有几个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如何最大限度实现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同步交互,即提升沉浸感;如何保证永续,即如同Neal小说里所说的永不下线。

而PICO的发力点,也集中在这些领域。

现在回过头来,PICO最正确的决定莫过于从创立之初就专注研发VR一体机。

2016年接受36氪采访时,周宏伟表示,PICO初代VR一体机PICO Neo DK过去1年的销量达到10万台,而且To B和To C市场都实现完美覆盖。

周宏伟一直强调,和高端PC VR、移动端VR相比,技术开发空间更大的VR一体机才是这个行业的未来。

而在PICO Neo DK之后,PICO又陆续推出PICO Goblin、PICO G2等迭代产品,通过PICO Neo和小怪兽G两条产品线覆盖高端技术市场和大众消费市场。

IDC预测,在2021年左右,中国VR一体机销量有望迎来阶段性增长,光是在C端销量就有望突破500万台,规模增速明显超过高端PC VR和手机移动端VR这另外两种主流产品。

图片来自PICO官网

周宏伟当初的豪言,颇有些一语成谶的意味。

第二个原因,更加现实——在PICO之外,想要染指VR市场的字节跳动其实没有更好的选择。

一个无可争议的现实:PICO在国内VR市场一众玩家中,一直处于头部位置。

同样来自IDC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第四季度,PICO在中国VR市场所占份额高达37.8%。而在主攻的一体机市场,其份额更是高达57.8%,占据半壁江山。

哪怕在小米、华为等巨头云集的一体机C端市场,PICO都虎口夺食抢下近20%的市场份额。

细看之下,字节跳动要加紧布局VR赛道,在国内的确很难找到比PICO更合适的收购对象。而对字节本身来说,也有不得不硬着头皮往前的压力。

但另一个问题来了:增长目标数以千亿算的字节跳动,有必要对VR市场这么眼馋吗?

字节跳动的高溢价收购,其实是一场无奈的赌博

在分析字节高溢价收购PICO背后的考量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字节的发展现状。

6月14日,新任CEO梁汝波公布了字节跳动首份官方统计的财务和业务报告。

有几个关键数据值得留意:

  • 截止2020年底,字节跳动旗下产品全球月活用户为19亿

  • 2020年,字节跳动实际收入2366亿,同比增长111%,经营亏损147亿

这一营收数据,约为腾讯同期的一半。“头腾大战”中字节虽然一直不处下风,但在实打实的营收数据上,拥有游戏、社交等护城河的腾讯,依然傲视群雄。

彭博社在今年早些时候曾经报道过字节的2021年度增长目标,主要集中在活跃用户数、广告收入和电商GMV这三个领域。

其中,抖音的目标是DAU从2020年的6.1亿增长到2021年的6.8亿;广告收入目标是从2020年的1830亿增长到2600亿,电商GMV从2020年的1700亿增长到6000亿

除了去年刚开始大力发展的电商业务之外,另外几个关键指标对比之前几年,增速已经明显放缓。

这预示着,字节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

那么还是那个问题:突破口为什么是VR?

或许,7年前就疯狂了一把的Facebook,能为我们提供答案。

2014年3月份,Facebook以4亿美元外加2310万股普通股的代价,将Oculus纳入麾下。整个收购计划共耗资约20亿美元,扎克伯格的疯狂举动引发市场震动。

收购Oculus之后,扎克伯格曾经放过很多狠话:

“5年内,Facebook将从一家社交媒体公司转型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当Oculus吸引了1000万活跃用户时,市场就足够大了,会回馈开发人员。”

……

然而,如今7年过去了,转型元宇宙公司成为一句空谈。

最新一季度财报显示,广告仍是Facebook最主要的收入来源,VR业务只占总营收的1.7%。

更何况,VR业务高昂的营运成本,对Facebook已经形成压力:一项数据显示,Facebook业务部门的员工数量超过1万人,占员工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近六分之一的员工,创造了1.7%的营收。扎克伯格当初的豪言壮语有多轰动,如今脸就被打得有多疼。

但,对于元宇宙这个概念,对于VR产业的未来,他依然充满信心。

在今年5月份接受CNET采访时,扎克伯格这样说道:

“Facebook目前要全力扩大用户基数,为了获客我们愿意不计成本。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媒体,我们相信可以为用户在虚拟世界创造更多社交机会。”

获客,社交,这是Facebook发展的关键词——对于字节跳动来说,也是一样。

所以答案似乎呼之欲出了:字节跳动收购PICO高调进入VR行业或许想赌一把,一是赌元宇宙这个概念的未来,二是赌和Facebook日后还有一战。

很多媒体把张一鸣和扎克伯格称为“一生之敌”,因为他们的发家轨迹,他们的行事风格,甚至他们打造的商业帝国,都有着太多的共同点。

字节花了比Facebook少一半的时间,获得了足以和对手抗衡的庞大用户资源。但盛极而衰是难以改变的规律,Facebook如此,腾讯的微信和QQ如此,字节旗下的抖音、今日头条也会如此。

当增长逐渐见顶之后,他们就必须从另一个领域不计成本地获客。

图片来自字节跳动官网

所以当Facebook看中元宇宙概念,看中VR这个市场,字节跳动就不能没有反应。所以当Facebook已经在VR领域领跑全球的时候,晚了7年入局的字节跳动如今再也不敢继续等下去。

更何况,当初Facebook明言:要是它不出手抢下Oculus,亚马逊、谷歌、微软就会出手。今天面临腾讯竞争的字节跳动,也有同样的考量。

试想一下:要是字节没有及早布局,万一元宇宙真的成了,岂不是要坐看Facebook独自乘上新的风口?

张一鸣岂能接受。

写在最后

今年5月20日,张一鸣向字节跳动全体员工发送内部邮件,宣布了自己“退休”的决定。

邮件中有这么一段话:

“卸任CEO的角色,放下日常的管理工作,作为公司的创始人我将聚焦到远景战略、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长期重要的事情上去。”

图片来自字节跳动官网

这和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宣布退休时说的话,如出一辙。

这些吃到行业高速发展红利,从刀刀见血的正面厮杀中存活下来的互联网大佬,敏锐地察觉到了行业转型的信号。选择急流勇退的另一层意义,是跳出流量厮杀的局面,放眼未来。

和以流量、市场规模争夺为核心的高速发展阶段不同,在互联网大战的下半场,在更强调线上线下融合的背景下,它们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字节跳动超高溢价收购PICO固然是一次赌博,但它不得不赌。对于向来强调“延迟满足”的张一鸣来说,代价他也完全可以接受。

从本质上讲,贝索斯、马斯克造火箭,扎克伯格押宝VR,也是一样的道理:国内国外的互联网巨头都在为下一个技术风口屯集重兵,它们都在等待下一场决战。

本文系作者 智能Pro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