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史上最严“教材令”出台,涉及非学科和非义务教育阶段

《管理办法》将“双减”政策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因为其对“双减”政策中未覆盖的领域,比如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以及非学科类培训材料,都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图片来源:unsplash.com

又一项关于“双减”政策落实的重磅消息落地,这次直接指向了教培公司的核心——教材。

9月6日,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校外培训监管,强化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培训机构自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

之所以该《管理办法》对教培行业影响重大,是因为教材一家教培公司的核心,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也认为,培训教材属于“育人载体的关口”,不能留有空白地带,灰色地带。

与此同时,《管理办法》也将“双减”政策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因为此前“双减”政策针对的核心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而此次《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管理范围是“中小学生校外培训”,也就意味着涉及到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比如说,全日制高中阶段,以及,非学科类培训的领域,比如说素质教育等。

不得超标超前教学,守牢政治底线

《管理办法》所指的培训材料,是指经审批登记的校外培训机构自主编写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学习材料,包括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也就是说,只要是培训机构编写的用于面向中小学生培训时使用的所有材料,都在《管理办法》覆盖范围之内,没有死角,没有遗漏。

具体来看,《管理办法》主要针对培训材料编写审核、选用备案、检查监督等各个环节,明确管理职责,健全管理机制,围绕明确材料内容编审标准,完善相关人员资质标准,健全审核把关制度三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具体而言,在材料内容审核标准上,对培训材料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不得出现超标超前问题;列出了十二条负面清单,强调要守牢政治底线,不得出现意识形态问题,确保正确育人方向。

对于相关人员资质标准,培训材料编写研发人员必须政治立场坚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事教育教学相关工作3年及以上,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形象等;学科类人员应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书,非学科类人员应具备相关行业资质证书或专业能力证明。审核人员还应具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相关教育或培训经验。

在审核把关制度上,由审批培训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具体的监管工作,实行线上和线下、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材料分类管理。学科类培训材料采取校外培训机构内部审核和教育行政部门外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审核。

明确了十二项负面清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对教材内容提出了十二条负面清单。清单上的内容,也可以理解教培公司对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方向上,绝对不可以触碰的红线,也是其必须牢守的底线。换言之,这也是将来最大的监管风险可能出现的方向。

在《管理办法》中,第八条中明确规定,培训材料不得存在下列情形:

(一)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污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

(二)污蔑攻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损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

(四)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有反华、辱华、丑华等内容;

(五)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侵犯民族风俗习惯;

(六)宣扬宗教教理、教义、教规以及邪教、封建迷信思想等;

(七)含有暴力、恐怖、赌博、毒品、性侵害、淫秽、教唆犯罪等内容;

(八)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

(九)植入商业广告或者变相的商业广告;

(十)超出相应的国家课程标准;

(十一)含有误导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容;

(十二)存在其他违法违规情形。

学科和非学科分类管理

综合考虑各地实际情况,此次管理办法对线上和线下、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材料实行分类管理。

学科类培训是“双减”规范的重点和焦点,对其监管更严、要求更高。《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学科类培训材料采取校外培训机构内部审核和教育行政部门外部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审核。

非学科类培训材料在校外培训机构内部审核基础上,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协助相应主管部门开展抽查、巡查。

考虑到线上、线下学科类培训材料形式不一,尤其是一些资料库、视频等,信息量很大且更新变动频繁。

对此,《管理办法》也细化了相应管理要求,即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线上及线下培训相对固定形式的基础性材料进行全面审核,对以资料库、视频等形式存在的培训材料开展抽查性审核,并鼓励各地探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审核把关。

学科“培优”即将成为历史?

除了政治意识等相关红线,《管理办法》之于产业最大的影响在教材的“超标”和“超前”问题。

在教育培训产业中,教材是一家教培公司教研水平最直观的体现,而教研水平则是教培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

在中国教育培训产业发展史上,好未来能够迅速崛起,将品牌和内容输出到全国各地,打破了教育培训产业各地龙头公司“诸侯割据”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其总部强大的教研团队。

作为好未来的拳头产品,立足于线下学科培训的“学而思培优”,建立了一套“中央厨房”模式的教学教研体系。简单说来,就是公司总部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研发团队,一线教师遵循总部教研团队打磨的固定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授课,这套体系很少鼓励教师个人随意发挥。

这样做,一方面,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教师的教学水准,做到标准化交付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则避免了带有个人风格“名师”队伍的形成,降低了“名师出走”的之于集团在商业上的风险。

这样的模式,也让好未来在此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旧收获了市场稳定的口碑,也让其线上产品“学而思网校”业务受到市场认可。

“培优”类课程的发展,也带动了教育培训产业更进一步。在以往大众的认知中,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多数是在学习上尚有欠缺的群体。

而随着家庭之间教育培训“军备竞赛”之风愈演愈烈,培优也成为了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核心诉求之一,而培优班一座难求的现象,也并不少见。但也必须承认,这样为了应试而“内卷”,某种程度上,也加重了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如今,《管理办法》在源头上规定了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在教学内容不得超标和超纲,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教培公司的“培优”类业务即将受挫。因为相对于“补差”来说,“培优”业务主要定位是尖子生,学习内容大体上也会高于校内同阶段水准。

或许当《管理办法》正式落地和严格执行之际,则是“培优”类业务淡出校外培训舞台中央的一天。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李程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教育本该如此,树德优先,然后教授知识

    回复 2021.09.07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