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好声音”还在做导师,是时候用脚投票了

面对越来越多年轻化的音乐节目,“好声音”的种种改变都只能算不痛不痒,这种不痛不痒可能也会给“好声音”的未来埋下失去市场的伏笔。

文丨读娱,作者丨青汀

“中国好声音”综艺品牌走到了第十年,但十周年似乎并没有为节目带来“转机”。

《中国好声音2021》自今年7月底开播后,始终没有在市场上收获足够的声量,少数几次通过微博热搜引发关注的话题也是老套路的来自于导师,要不是那英因时间限制退出节目录制的话题冲上热搜,可能也不会有很多年轻人知道这档老节目已经开播了。

从某种层面来说,“好声音”是挺重视十周年的,《好声音2021》首期用9分钟的开篇进行十年来的回顾,又用了15分钟把每季导师、多季冠军时空穿梭式的聚集到同一个舞台表演亮相。情怀这张牌节目打到了极致,只不过对于年轻观众来说效果可能一般,目前《好声音2021》豆瓣评分仅有4.8,评分人数也仅有3434,尤其是衡量观众关注热情的评分人数数据每一季都在下滑,更是显示出了一定的问题。

当然,“好声音”系列的收视率一向表现优异,《好声音2021》首期CSM63晚间节目收视率达2.292%,之后每一期的收视率也都稳定超过2%,这或许正是“好声音”系列还在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

卫视收视率的良好与网络热度的无声,这种情况在“好声音”上已经延续了几年,这不禁让人好奇“好声音”到底需不需要年轻人。去年《好声音2020》选择与西瓜视频合作借助新的视频渠道传播,或许是想要靠近年轻人的一次尝试,今年《好声音2021》也在模式上再次进行调整增加了4+4导师模式,只不过面对越来越多年轻化的音乐节目,“好声音”的种种改变都只能算不痛不痒,这种不痛不痒可能也会给“好声音”的未来埋下失去市场的伏笔。

老酒找不到新瓶子

“本来四个导师就够唠叨了,这一季八个人,话密得让普通化不利索的李克勤都插不进嘴”。这是《好声音2021》豆瓣下的最高热评。

为了让老节目总能有点新看点,近几年的“好声音”一直都有在节目设置上有所调整,去年《好声音2020》增加了原创赛道,也在学员侧引入乐队形式,今年《好声音2021》则在邀请新导师的基础上设置了4+4的导师模式,4位导师+4位导师助教从而让转身这个核心模式有更多看点。

4人变8人,人数上的增加带来的是节目中讨论量的增多,助教说服导师转身、助教帮助导师“抢人”,更多的人意味着更多的观点,既便于埋下更多宣传热点,也能减轻老导师们找新说辞的负担。

只不过从目前来看,4+4模式并没有带来多少亮点,助教多是考虑导师的想法行事,意见不同也不会有更深层次的讨论,顶多就是在抢人环节,那英的带冠军能力有了身侧张碧晨进行直接展示,吴莫愁用自己的装修经验与爱画画搞设计的学员套近乎。三期节目看下来,导师助教的增加没有给节目带来更具冲击力的看点,反倒是声音的多与杂成为了观众的槽点。

而除了对4+4导师模式吐槽外,越来越多的声音开始讨论《好声音2021》的好听性。

自去年节目中增加原创赛道后,今年节目里有很大一部分学员表演都是原创作品,这种改变本身与音乐市场的大趋势符合,然而在这档老节目中,却引来了一些观众的不满,认为原创歌曲并不好听,只是对短视频热歌的再传播,还不如经典华语音乐能带来共情。

这种市场的声音也带出了“好声音”定位不清的尴尬,如果是做给大众市场看的,那么更新鲜的、个性化表达的原创歌曲、网络热歌就很难获得观众的共鸣,但如果都是经典歌曲又很难在年轻市场中形成讨论与关注热度。《好声音2021》在音乐内容上选择靠近新的声音,却没能有好的市场反馈,这可能也是让节目组意外的结果。

整体而言,现在的“好声音”如果只被放置到年轻人更活跃的网络市场上,种种不痛不痒的模式调整使其成了可看可不看的内容,看了不会有太多新的收获,不看也不会错过什么,而在年轻市场的心智中缺少了看的必要性,正是“好声音”很难走好走远的根本。

在歧路越走越远

尽管目前“好声音”品牌还没到生死存亡的关头,但随着年轻观众群体的逐渐流失,节目的品牌效应也会随之衰退,市场为什么需要“好声音”这个问题迟早还会浮出来。

我们为什么会看“好声音”?因为彼时《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还有这么多能唱的普通人,这是节目的核心魅力,即素人选秀,与之配合着做出的导师盲选转身、导师抢人组建战队、战队间PK选拔冠军等模式,只是为了让节目更好看。

现在的“好声音”,无论模式上怎么调整都没有放下素人选秀,这本身是好事,但守着核心的同时还坚持着十年前的节目模式,才是让节目丢掉了年轻人的关键。

回想一下,近些年“好声音”在市场中的声音几乎都围绕导师,要不然是新一季的导师阵容如何,要不然就是导师怎么抢人了,包括《好声音2021》的模式调整还是从导师侧下手,关于音乐的、素人的讨论寥寥无几,这本身就与当下年轻人对个体价值的追求相悖,这样的节目如何赢得新世代的欢迎?

并且,作为一档音乐节目,音乐是根本,就算是近两年的“好声音”中增加了原创音乐这个维度,但从舞台呈现到对音乐的关注,“好声音”都做的远远不够。

在节目前期,导师抢人的时长与素人表演时长相近,大部分的看点都被放置在导师说了什么,挤压了音乐的表现空间,这是其一;其二,从节目里的表达来看,导师与学员都产生了很深的羁绊,然而镜头中没有给出足够的呈现,观众不知道学员和导师到底是如何相处的,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对待音乐作品的,只留出来了PK的舞台与过程,这不仅无法满足当下更关注幕后的观众,也又一次忽视了音乐在节目中的作用;其三,在音乐内容本身侧,“好声音”也谈不上足够的尊重,去年的《好声音2020》还仍有音乐侵权的事件,并且在音乐人发文后也不直面回应,从这也可见“好声音”对于音乐的不重视。

而对于音乐的不重视,也让“好声音”的路更加难走,比如丢失了那些实力音乐人的信任。一个简单问题,对音乐抱有热情的人会参加一个围绕导师展开的节目吗?答案显而易见,所以参加节目的人要么是为了在电视上露个脸,体验一下不平凡的生活,要么就是公司化的运营,通过上一档有名气的节目简单刷一刷市场认知,在这个逻辑下,参与“好声音”的选手品质可想而知。

其次,对音乐没有足够重视,不在节目中放大音乐的魅力,也很难让节目成为热歌制造机,《好声音2021》播出一个月,都鲜有音乐作品冲上各大数字音乐平台的榜单,可见其推歌能力的消退,而没有了推歌能力,推人也停留在与导师绑定,就是出于想火一把心思的人,大概率也不会选择“好声音”了,那么到底谁还会需要“好声音”呢?

写在最后

如果继续按照现在的制作思路走下去,“好声音”早晚会走到把品牌消耗干净的末路,不过有意思的是,可能这件事只有观众关心,毕竟从灿星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做出真正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来,“好声音”是烂到根里了。

并且这个烂,还在制作方灿星内部继续延续。2019年灿星制作的《一起乐队吧》,本来是踩着乐队综艺的风口而出,结果又是连水花都没溅出来,原因不能说与节目模式中融合了“好声音”式的导师抢人无关。在全新的综艺中融入近十年前的模式,这份创新也只有灿星说得出口。

简单来说,近些年来,灿星几乎没有展示过他们的创新能力。曾经,《中国好声音》让灿星一战成名,之后《蒙面歌王》《中国之星》《中国好歌曲》等节目,都让灿星的行业名气走向巅峰,然而这些节目的火爆,几乎都是吃了时代红利的结果。从国外引进节目模式,拿到本土稍微调整甚至不做调整就俘获了市场,让灿星没有多少锻炼自身本事的机会。

“拿来主义”在后来的时间里也被发挥到极致,《蒙面唱将猜猜猜》《新舞林大会》《一起乐队吧》都是在这种逻辑下产出的节目,这么看来,如果说音乐综艺曾经是灿星的招牌,那么现在音乐综艺就是灿星的毒药。

而跳出灿星说回到“好声音”,强创新应该只是“好声音”走回原路的其中一步,明确节目传播核心,明确节目主要受众,找到节目与新时代的关联,与市场、与音乐的关联,每一步都缺一不可,这也是“好声音”重新焕发光彩的唯一方式。

作为音乐综艺的老品牌,我们自然不希望“好声音”真的成为“历史”,但能救它的只有它自己了。

读娱

409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读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62
42868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