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之上的柯文思 | 钛度专访

1981年,柯文思第一次来到中国,他去了中国很多地方,所到之处都很贫穷。四十年后的今天,这位奥斯卡导演拍摄了一部展现中国普通人奔小康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完全是另一番图景。

《柴米油盐之上》海报

《柴米油盐之上》海报

7月13日上午11点,在一个采访间里,精神矍铄的柯文思,正在电话的一头忙于工作。

看到我来了,他快速收尾了电话,和我郑重握了握手,开始了关于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的有关访谈。

那个时点,他马不停蹄地完成了另几拨媒体的采访,还没吃过早餐。直到我们的采访进行了一半,制片人送来了果汁和三明治,他才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还因觉得不礼貌而和我连说抱歉。

在这些吃的没送来之前,他只字未提自己的饥饿状态,只是饶有兴致地和我聊天。因为他享受这种忙碌——以纪录真实世界为职业生涯的忙碌。

1981年,柯文思还是二十多岁的英国小伙,因拍摄纪录片的工作之因,他第一次来到中国。

那时候,他被安排住在北京大饭店,人们都骑着单车步履匆匆地上下班,他清早听到的只是长安街上自行车清脆的铃声,而轿车几乎难觅踪影。那一年,他去了中国的很多地方,所到之处都很贫穷。

四十年后的今天,同是这位纪录导演,拍摄了一部展现中国普通人奔小康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片中城里的楼宇林立、车水马龙,完全是另一番图景。为此,他遭到了很多西方媒体的批评。

这位近半个世纪都在纪录人文历史的导演,曾4获奥斯卡提名,2次获得奥斯卡奖。

纪录片导演柯文思

奥斯卡纪录片导演柯文思

早在八九岁的时候,母亲送给柯文思一个笔记本。他至今记得那个空白的笔记本被逐渐填满自己看过的电影时,心中满溢的成就感。

那时候,柯文思对电影的着迷,就隐隐约约指明了他后来的职业归宿——电影拍摄。

只是和很多人一样,柯导也经历了自我认知的徘徊与迷茫期,直到最终才寻回了他最初的电影梦想。

大学的时候,作为一位广泛的艺术爱好者,柯文思选择了绘画与雕塑专业。临毕业时,柯文思在毕业展上展示了自己的动态雕塑——即通过雕塑旋转、平移等,来表现流动性的艺术。

对于动态的事物来说,视频是留下影像唯一的方式。也正因为此,柯文思用镜头纪录了自己设计的几组雕塑,把它们拍成了一个短短的纪录片。

“等拍完纪录片,我就惊奇地发现,我对拍片的兴趣,已经胜过了雕塑艺术!于是,在我毕业以后,我立马申请了BBC的工作,从底层做起开始拍片。”当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和我讲起初入电影行业的往事时,他脸上雀跃的神情,让人仿佛窥见了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在找到了自己人生轨迹后的激动。

在BBC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柯文思很快去了美国ABC电视台工作。

在浩如烟海的电影题材里,他犹爱纪录片。

在他的影像哲学里,真实表情的张力胜过一切来自优质演员的“人造表情”,并且是最能够揭示真相的电影语言。于是,他开启了自己的纪录片导演生涯。

“纪录真情实感,离不开普通人的信任”

在此后的四十多年职业生涯中,柯文思拍摄的足迹遍布全世界80多个国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除了奥斯卡小金人外,他还获得了16座艾美奖奖杯。

不过,在与钛媒体App的对话过程中,他完全没有提起那些昔日的荣耀。

在无数次拍摄中,最令他难忘的,总是那些真实而闪耀的素人角色本身。而力图纪录这种真情实感,就离不开普通人全权的信任。这一下子唤起了导演另一段听起来荒诞的记忆。

有一回,柯文思到黎巴嫩南部拍摄当地人的生活。出于一位纪录导演的敏锐,柯文思从他们的脸上捕捉到了强烈的戒备心。但他们假意和柯文思寒暄表示欢迎他的到来,并邀其一起吃饭。

“可让我震惊的是,他们绕到大楼后面,拉着一只山羊又回来找我。在我面前,他们割断了山羊的喉咙,并且把它的眼珠挖下来想要给我吃!”柯文思边说边比划割喉、挖眼珠的戏剧性动作,眼神里的恐惧仍旧一目了然。

但当时,他咽下了那颗眼珠。

他知道这是当地居民给他的一个信任测试,如果拒绝,便很可能意味着他们之间的缘分也就此戛然而止。但一旦扛过了戒备期,所有的问题可能也就迎刃而解。果然,在那一次不堪回首的‘招待’经历后,那些黎巴嫩的普通居民们,都全力配合了导演的各种要求。

对于这些见识并不多的普通人来说,除了得知拍摄目的,他们唯一希望的,也不过是获得足够的尊重——来自摄制组对他们文化与礼仪的尊重,还有对他们生存状态的平视。

由此,后边的纪实拍摄才会成为可能。

“如果你在拍故事片,在任何一个清早,你一出现,你的演员立马就会现身并听从你的安排演戏,因为你们签了合同;但在纪录片中,这些真人与你之间没有金钱上的合约,如果他们不配合你,便可以随时离开。”因此,柯文思觉得纪录片的拍摄,绝对意味着更艰巨的考验。

为了与被拍摄对象建立信任纽带,柯文思和他的团队无时不刻做好着接受各种挑战的准备。拍摄《柴米油盐之上》这部片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

前年,柯文思受中国外文局之邀,开拍了这部以纪录中国小康变革为主题的片子。不同于传统纪录片用宏大的叙事去平铺直叙国家层面的成就,柯文思讲述的是4位在山里长大的普通人——村支书、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和快递公司董事长,他们用自己的辛劳过上更好生活的故事。

无论是在拍摄前在100户人家、长达8个月的采风中,还是在最终选定的4户人家拍摄时,柯文思团队从接触到获得当地人的信赖感,都是来之不易的。

这个全然陌生的、里面甚至还有着外国人的团队,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对于鲜少走出大山的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辈,他们很有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

柯导很能与他们的这种感受共情,于是,他和团队就尽可能入乡随俗,用同吃同住来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从而体现自己的诚意。

到了几位主人公的乡村老家时,柯文思睡觉时就蜷缩在房间角落,方便时以树或者草地作为“茅房”,吃饭时,尽管心心念念着星巴克的三明治,他依然与村民们共同品尝粗茶淡饭……
第一集中,村支书开勇所在的村庄

第一集中,村支书开勇所在的村庄

柯文思谈起那段经历时,倒并没有怨言,他甚至幽默地开起了玩笑:“为了取得这些村民的信任,你必须有点儿冒险精神。”

尽管在采风、拍摄的过程中,柯文思因吃不惯辣椒而“抓狂”,还“惦记”着五星级的旅馆;不过,那些旅途中所有的风餐露宿和稍许不适,成为了村民与之建立信任纽带的不二法则,也成为他这位观察者真正走近普通人生活的唯一途径。因此,他觉得值得。

如何让拍摄对象表现自然,又不刻意地去演绎?

这是纪录片领域永恒的话题。

不同于和钛媒体App对话时,他只需面对的那一个小小的录音笔,在柯文思眼中,对于这些被拍摄对象来说,他的团队的到来,就像是村镇里突然来了马戏团:各种灯光、摄像机、音响设备和6至8个工作人员的浩荡声势,刺目而令人胆寒。

更何况,东方人一贯的内敛性格,使他们比起西方人,更难在陌生人面前敞开心扉。

“所以,在每一处跟拍的地方,我总是试图表现得不那么望而生畏。在拍摄间隙,我会尽可能鼓励这些普通人在镜头之下照常生活;但在拍摄的过程中,展现普通人生活全貌时,我也会与他们保持适当的物理距离,避免他们过于紧张。”

于是,我们便得以在每一集中看到很多生动的场景:

货车司机琳宝回到家乡,带着父母亲、孩子上街,她在路上的所到之处,不乏路人、售货员在街头沉醉地跳广场舞;快递老板邓德庚骑着创业初期的那辆自行车上街,过路的老太太用手指理头发、按摩头,都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老百姓生活。

当然,这部纪录片最突出的特点,还在于对几位主人公的细致刻画。

曾有国外纪录片导演认为,"中国纪录片镜头和人物之间,永远都是2米以外的距离"。尽管于如今而言,国内的纪录片,尤其是网生纪录片的视角已经有了很多改观,但缺乏细节,依旧是大多数纪录片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我定下他们做我的拍摄对象时,就是觉得他们符合能够在镜头面前自如工作、生活的能力,我就一定要去捕捉他们神态的些许变化,这就需要拍一些特写。”因此,少部分时候,柯文思和他的摄像团队,也会相对靠近这些被拍摄者,纪录下他们的情绪变化。

《怀甫》剧照

《怀甫》剧照

在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很多颇具感染力的细节:

第一集中,年轻的村支书常开勇带领村民离开了危房,住上了公寓,但他在已经早逝的父亲墓前驻足时,哽咽了良久的镜头;第二集中,深夜之下,琳宝前夫讲起自己困了,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吃辣椒不管用,她就用手掌正面打自己的脸的极富冲击力的画面;还有第四集中,当上海申通转运中心负责人陈德亮,忆起当初自己早期给别人送餐时,在别人家吃残羹冷炙的场景,忍不住泪流满面的场景……

村支书开勇

村支书开勇

义乌申通董事长禁不住掩面而泣

上海申通转运中心负责人陈德亮

也正是因为这些镜头,无论是全球的任何一名观众,才能在细节中见微知著,在宏大的小康历史变迁中,看到鲜活的、艰苦创业/个人奋斗/脱贫攻坚的人。不仅是政府的努力,只有这些个体同心汇聚的力量,才创造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生活。

“好的纪实要留白”

近十年来,当中国的GDP不断赶超欧美国家,东方的这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在很多不甚了解的西方人眼里,就是一头未知的巨兽。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惧怕中国,其实畏惧的是庞大而冰冷的统计数字。因此,柯文思觉得,纪录片中不必放上“成功”的故事,而是应该让外国人看到“人文”的故事。

“我会鼓励主人公在镜头前放下拘束感,但我不会配上他们‘功成名就’的旁白。我总是希望给人带来想象的空间。”

毕竟,在这种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人文性背后,成功的密码也自然而然会为海内外观众所破解。

从很久以前开始,留白,一直是柯文思奉行的纪录片拍摄哲学之一。

我认为最优秀的恐怖电影,从来不是你看到某人被斧头或剑砍伤,而是你从画面上看不到任何东西,却可以从另一个未知的房间听到传来的声音。”当这位导演描述起恐怖电影的这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经典设定时,西班牙悬疑、惊悚片《黑暗面》这样的惊悚片,立刻涌入了我的脑海。

观众的想象力,常常能够超越所有的文字和影像。

《柴米油盐之上》中,每一位主人公和他们的家人,都只是在镜头下照常生活——那些沉吟的、思索的、叹息的片刻,柯文思并没有去破坏。那些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导演也并没有刻意去描摹。

杂技演员怀甫和家人

杂技演员怀甫和家人在上海欣赏夜景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在城市中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年轻人,当他们返回山中故里时,他们相较于父辈明显改善了的生存条件,其实在故事中已经一目了然:一边是崎岖的山路,通往有着几十年历史的漏雨、易停电的老屋;一边是车水马龙的大道,通往可以看到外滩风景的公寓楼……

在这些个人的奋斗史面前,观众一定会用自己的诠释,把留白填满。

也因为纪实,柯文思的影片不刻意追求圆满。

国内拍摄的纪录片,常常会追求一种以主题为导向的圆满。然而事实上,光明的背面并不只是黑暗面。

柯文思很欣赏中国这四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剧变,但他在拍片时,不会刻意去追求这种圆满。

从小处来说,比如《柴米油盐之上》里的第二集,那位坚持靠自己的努力挣钱养家的女孩——卡车司机琳宝,与第二任丈夫在一起时,度过了幸福美满的一段时光,但在故事的最后,因为无法与他在第一任丈夫的孩子的养育问题上达成一致,琳宝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再次结束婚姻。

离婚两次,常常被大众,尤其是东方人认为是一种家庭生活上的失败。但事实上,对于片中的这位女孩来说,她第一次离婚是因为跳出了家暴的火海;第二次又是因为毅然决然要承担作为前夫孩子的母亲的责任。这种所谓的生活裂痕纪录,其实体现的正是她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勇敢而果决,自立自强。并且,这也正是她开启下一站幸福的唯一通道。

因没能照顾好儿子而歉疚的琳宝

因没能照顾好儿子而歉疚的琳宝

所以,在此前发布会上采访被拍摄对象琳宝时,她便告诉钛媒体App,虽然她与前夫的离婚是在导演拍完纪录片的三个月之后,但导演依旧把后续的这一段生活境遇,简单加进了纪录片之中。由此,她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形象,也变得更加真实而完整。

从全纪录片的风格来谈,柯文思不会用称颂的视角去拍摄中国的崛起。

“尽管是受机构之邀,但我只拍我想拍的内容,我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御用导演。”在我问起拍片的具体内容如何定夺时,柯文思很坦诚地表示,他与中国官方方面存在一定的歧义,这时候,他总是会与他们去协商,力图在尊重官方意见的同时,也不违背自己的心意。

在每集纪录片的最后,柯文思都有一段现身说法的导演手记。记得其中一集中,柯文思大意谈到:“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贫困到小康社会的转变,是让人叹服的。但中国在快速的发展中,也必然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希望中国也能意识到一些问题。”

柯文思的导演手记,给纪录片增加了厚度,给中国的发展留有了余地,也给国际传播增强了理性的思辨。(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陶淘)

注: 该片的前两集已在腾讯视频上线,此后每周四更新一集;同时,该纪录片还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英国天空电视台、美国Discovery探索频道等主流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播出。

本文系作者 陶淘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577
17682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