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长津湖》2亿美金制作成本,该怎么看?

制作成本提升是产业长期趋势,但“高成本”目前带来的更多是压力。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跃幕,作者丨七月

“中国影史最贵电影”?

近期,根据媒体报道称,《长津湖》成了中国影史迄今以来最贵的电影,制作成本达到了2亿美元,约13亿人民币。对此,市场和大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怎么这么贵?”、“需要这么高的成本吗?”等疑问较为常见。

当然,在《长津湖》之前,也有一些国产影片因为较高的制作成本受到不少关注。问题在于,这些“高成本”更多的是指出了影片制作成本的大致范围,不能完全被看作是实实在在的数据显示。以《长津湖》为例,至少目前的信息无法判断在这2亿美金的制作成本里,是否包含因疫情停拍损失的1.5亿。

而在国产影片不断出现“高成本”的背后,其实是制作成本提升已经成了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的一大长期趋势。对于追求工业化发展的整个产业来说,这种对标好莱坞的模式显然是有必要的。毕竟,制作成本的披露,是有着数据透明、规范行业的初衷的。

只不过,从《长津湖》的2亿美金制作成本收到的关注来看,在如今的社会氛围下,市场和大众对于国产影片的这种“高成本”还是有所误解和质疑的。这也会传递到影片本身上,带给影片的便不再是正向刺激,反倒成了束缚手脚的压力。

1、“2亿美金”更多的是一个概念

制作成本不够“准确”。

针对《长津湖》的制作成本达到了2亿美元的信息,其实市场和大众更应该关注的第一点在于,这一数据是否是出品公司经由财务报告等进行正式披露的。毕竟,这一点决定了相关数据是不是影片实际花费的制作成本。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比如,张艺谋执导的好莱坞大片《长城》,最开始关于制作成本的信息基本都是“超过10亿”、“十几亿高额”;但最终根据IMDB的数据,《长城》的制作成本为1.35亿美金,约8.5亿人民币,中间有着2亿左右的不小差距。加上,《长城》还曾获得过超过1600万的青岛优秀影视作品制作成本补贴等,这些尚不可知是否算在其中。

当然,包括总投资30亿的《封神三部曲》,总投资7.5亿的《阿修罗》等在内的国产影片,这些较高的制作成本基本都有着“号称”一词作为前缀。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这些“高成本”往往不是一个足够准确的数据,更多的是一个标志范围的概念。

对于《长津湖》来说,也是如此。至少从目前已有的公开信息来看,无法判断出影片这2亿美金的制作成本中,是否包含着去年因疫情停拍而损失的1.5亿。

不仅如此,根据THR的报道显示,与《长津湖》的2亿美元制作成本同时出现的信息背景是,《长津湖》即将亮相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线上电影市场,并由Workshop负责全球卖片。这一点并不应该被忽略。

由此可见,对于尝试“出海”的《长津湖》而言,“2亿美元制作成本”的披露对标的是发展较为成熟的好莱坞模式,这似乎更应该看作是一种进行海外发行的销售策略,而不是完全准确的数据公开。

尤其是,从如今的整个电影行业来看,国产片的制作方披露制作成本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影片本身给予行业更多的信心,从而尽可能地进行内部码盘,提前收回成本,投入到接下来的项目运转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一过程极大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溢价行为,这些“高成本”也就获得了一定的“上升空间”。

2、制作成本提升是必然趋势

“以小博大”只是少数派。

实际上,从现有的国内市场来看,针对头部国产影片的定义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单纯地依靠制作班底、IP体量等判断标准,已经无法直接定义一部国产片的体量,投入成本开始成为了第一判断依据。

这自然参照的是更为成熟的好莱坞制片体系,即几亿或几千万美金的制作成本分别对应的是S级、A级等的影片体量。只不过,随着国产电影工业体系的不断发展,更能体现工业化制作能力的头部影片不仅仅有着这一处变化。

回看近几年的国内市场,从总投资达到了5000万美金的《流浪地球》,到《封神三部曲》平均每部有10亿投资,再到《长津湖》的2亿美金投资成本,越来越多的头部国产影片在制作层面上进行了更多的投入,头部影片的制作成本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了整个产业未来发展的一大长期趋势。

对于国内电影市场而言,头部影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疫情之前,市场已经出现了微增状态,影片量的饱和没有带来更多“增量”,反而原有“存量”有所流失;疫情之后,在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还加上了影片供不应求、观影信心不足等长期“障碍”问题,这都需要头部大片来带动市场恢复、激活大盘热度。而对于头部影片来说,要做的就是在成本投入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内容制作。

更何况,在目前票房成绩TOP20的国产片中,九成影片能够归类到头部影片的行列,头部影片显然成为了整个市场的绝对主力。至于中小成本体量的腰部影片,最终能够像《你好,李焕英》《我不是药神》这样“以小博大”、在市场上实现突围的,还是属于少数案例。

但问题在于,越来越高的制作成本不仅仅成了头部影片追求内容质量的最大依赖,同时也给《长津湖》这样的影片本身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一方面,国内电影行业之前存在的现金流不足问题,在疫情之后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需要承载更重的资金压力。在这样的市场大环境下,头部影片的大投入成本将会面临更高可能性的亏损风险。

另一方面,国产头部影片基本上90%依赖于国内市场的票房产出,但单片票房天花板并没有实现更多的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单片制作成本越高带来的投资回报就越不确定。毕竟,基于较为成熟的全球发行网络,好莱坞大片可以通过全球票房的回报,实现对其大投入体量的支撑,这是国产大片并不具备的底气。

3、“高成本”起了负面作用?

规范行业的本质所在。

能够看到的是,市场和大众对待《长津湖》高达2亿美金的制作成本,虽然仍是十分关注,但更多的还是质疑,像是“为什么会这么贵?”、“需要这么高的成本吗?”等讨论话题比较常见。尤其是,《长津湖》是一部抗美援朝主题的主旋律影片,不是十分纯粹的商业大片。

当然,《长津湖》并不是第一部被市场和大众有所“戒备”高成本的头部影片。略早的《美人鱼》、稍后的《捉妖记2》等都曾遇到过同样的情况,对“高成本”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质疑”,并延续了下来。

究其根本来看,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和大众的不够成熟。一直以来,市场和大众都没能对影视行业的投资制度和过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只是片面地看到了数字的大小。到了三年前,逃税漏税、阴阳合同等问题爆发,市场和大众开始对影视行业产生更多的“曲解”和“不信任”,“赚快钱”的不良印象进一步加深。

再加上,当时的影视行业雪上加霜,税务风波之后又集体遭遇“资本寒冬”,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大幅下跌。这种现金流短缺的状况一直延续至当下,疫情的出现更是有所加强。因此,市场和大众坚信如今的影视行业“缺钱”,而当头部影片动辄出现几亿,甚至十几亿的高成本投入时,就会出现“为何还能进行如此大投资”的戒备心理。

不仅如此,由于事先对影片的投资体量有所认知,市场和大众在看待这部头部影片时,评价标准会更加严格,甚至苛刻,会不自觉地套上“影片值不值这几亿制作成本”的对标思维,这带给影片本身的压力会更大。以《阿修罗》为例,最终影片的票房成绩不足5000万,很难说其中不存在更多观众对7.5亿大投入的影片有所“挑剔”。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围绕着《长津湖》2亿美元制作成本的大众热烈讨论,对于影片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毕竟,这种关注带给《长津湖》的不再是促进影片市场表现的积极刺激,而是有所质疑和偏见,可能会影响到市场和大众的评价,从而损失一定的增长空间。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国内电影产业来说,披露影片制作成本的初衷原本在于,通过尽可能的数据透明推动整个产业更加规范化的发展。对比好莱坞来看,由于具备资质的第三方公司介入以及相对成熟的制片发行制度、法律规范,极大程度上实现了整个体系的规范运作。显然,国内电影产业也需要依赖于一些必要的整顿手段,包括披露制作成本在内。

然而,经历了一系列风暴的国内影视行业仍处于舆论漩涡之中,面对的是大众的“零容忍”和“不信任”,原本披露制作成本能够把天价片酬等行业问题公开,并通过大众监管来实现整治,目前却因为相关数据不够明确,反而开始承受新的“杀伤力”。这并不利于整个产业接下来的规范化发展。​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1:56

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东被责令购回违规减持股份

11:46

欧洲央行穆勒:不应过快放松货币政策,今年6月份后进一步降息可能是合理的

11:45

新能源车险投保难、投保贵有望缓解,新政策已在路上

11:42

近四年季度销售额首次下滑,博世称不再为市场份额牺牲利润

11:36

商务部:吸引外资数据波动是正常现象

11:34

回暖信号频现,港股IPO市场或迎拐点

11:29

量增更待质升,公募基金规模站稳29万亿元

11:26

马斯克据悉推迟访问印度,或因与特斯拉“重要电话会议”日程冲突

11:25

因出生率下降导致销量下降,亚瑟士退出体操服等学校用品生产

11:24

平均降价48%,年用量约3.5亿支,胰岛素集采将开展接续采购

11:17

新款口服霍乱疫苗进入世卫组织资格预审清单

11:14

马斯克发文反对美国禁止TikTok:将违背言论和表达自由

11:11

新加坡候任总理黄循财会见库克:期待与苹果公司加强协作

11:09

韩国农户数量首次跌破100万户

11:06

到2030年本田汽车将在巴西新投资8亿美元,聚焦新技术和开发混动车型

11:04

北京一季度入境游客46.9万人次,同比增长3.1倍

10:58

大众汽车查塔努加工厂投票决定加入工会,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取得“里程碑胜利”

10:54

中信证券:需求呈现超预期韧性,铝价有望高位运行

10:53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首破50%,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

10:50

浪潮信息: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14.54%,拟10派1.3元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