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的自主终端,长远看弊大于利

中移动推出自主品牌终端,从短期来说好坏尚难定论,但从战略上来讲弊大于利。中移动未来的最大固定资产是网络与频率,最大的机会是大数据与商业模式创新,自主终端不能也不可能成为中移动的核心。

8月2日,中国移动发布M701、M601两款自主品牌智能手机及MIFI、移动电源等多款配件产品。发布的两款手机均主打中低端,都是采用中国移动3G制式TD-SCDMA的智能手机,一款为比亚迪代工的4寸屏,价位在399—499之间;一款为海信代工的5寸屏,价格在1399—1599之间。预计将在15天之内推向市场。

两款手机中内置了中国移动特有的语音服务,既能用语音打电话、发短信、又能帮助查话费、查流量、买彩票。对于这两款首批中国移动智能手机,中移动内部制定的销量目标为90万左右。

李跃说,中国有1400多万教师,其中农村教师接近60%;农村的医生也超过了120万;65岁以上的老人有1.2亿;14岁以下的儿童有2.2亿,中移动未来将利用定制手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朋务。他说,中国移动有7.4亿客户,大概每23个月左右换一次机器,每年要更换的机器的数量超过3亿,再加上专业细分客户市场,终端领域在中国有巨大的前景。

对中移动推出自主品牌终端一事,业界毁誉参半。我的看法是,从短期来说,中移动此举是好是坏尚难定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演化,但总体来说,付出大于收获,挑战大于机遇,从战略上来讲弊大于利。

两款终端虽称不上惊艳。但就其定位区间来讲,关键的还是在于质量、成本与规模的控制,而从我的接触了解来看,中移动的自主终端研发团队有自己较为清晰的思路想法,终端产品的设计思路、市场定位、质量控制与供应链管理都没有明显问题,加上有中移动其他业务的背书,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自主品牌终端的销售量将不会有问题,甚至可能表现惊艳。

中移动的优势在于,可以根据对客户的通信需求与业务习惯理解,对手机终端进行针对性研发与精准定制,提升网络、平台、业务、服务与终端的协同性,在技术上进一步满足客户使用需求,并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中移动进一步贴近终端用户,同时对终端产业链也形成鲶鱼效应,能促使终端厂商对中移动采取更积极的合作姿态,加强对中移动3G、4G产业链的支撑,缓解自身部分话语权向终端环节的转移。

中移动的劣势在于,短期是对终端的运营模式不熟悉,尤其是供应链管理等环节缺乏积累,长期是越来越复杂的内部决策与执行体制等内部问题,将对终端业务形成阻碍。在外部,其他终端厂商也可能如当初做OPhone时一样,表面支持,暗中抵制。

即使中移动在采购、渠道支持、市场推广等环节尽可能做到了与其他厂商一视同仁,但从长远来看,中移动定制品牌终端的市场份额增长,必然会以其他品牌终端的市场份额下降为代价,依靠定制机生存的终端厂家可能在压力之下萌生二心。

也许,中移动推出自有品牌终端,将为投诉专业户提供更方便的“抓手”,不了解增值业务的底层用户也可能将更多其他环节问题转嫁到中移动身上。在中移动本来就处于舆论弱势的大环境下,有可能更加被动。

就战略层面来看,中移动未来的最大固定资产是网络与频率,最大的机会是大数据与商业模式创新,自主终端不能(原因),也不可能(能力)成为中移动的核心。短期内,中移动也并不缺乏与之类似的中低端终端,真正缺乏的还是高端的战略明星机型,这是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终端难以做到的。

我个人觉得,中移动其实也没有真正想好,自己为什么做自主品牌终端,应该做什么样的自主品牌终端,它在中移动未来的转型战略中,究竟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担当什么角色,目前更像是跟着感觉边做边看。

尽管中移动做自主终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国际经验可以参考,尤其是欧、美、日运营商定制自有品牌终端的经验。但问题在于,全球通信市场的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革,过去的经验正在被颠覆,终端的价值自身也在被转移,按照过去的经验和数据比例来进行战略规划可能会成为深坑。

从整体来看,即使自主终端团队在这个局部战场连打胜仗,但在全局来看,至少在2、3年时间内,它对中移动缓解市场压力,加速转型增效所起的效用都将极为有限。至于未来是否会重新成为关键点,或许将看整个产业链的变化,中移动自身的战略转型,以及终端团队是否争气。所以就目前来说,姑且看作闲棋一着即可。

本文系作者 王云辉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人根本不懂行。

    回复 2013.08.04 · via pc
39
1
3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