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微生物获高瓴创投近2亿元B轮融资,创合成生物行业单笔融资纪录 | 钛快讯

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自主研发管线——生物材料PHA年产万吨级工厂的建设、数字原生(digital born)研发平台的搭建和后续产品管线的研发推进。

图|蓝晶微生物数字化生物反应器平台

图|蓝晶微生物数字化生物反应器平台

钛媒体快讯 | 2月26日消息:北京蓝晶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晶微生物(Bluepha)完成近 2 亿元人民币的 B 轮融资,创下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初创企业单笔融资金额的新纪录。本轮融资由高瓴创投和光速中国领投,七匹狼创投和三一创新投资跟投,原有股东峰瑞资本、前海母基金、中关村发展启航基金和中关村发展前沿基金继续追加投资。­

蓝晶微生物联合创始人兼 CEO 张浩千博士表示:“本轮融资将用于公司自主研发管线——生物材料PHA年产万吨级工厂的建设、数字原生(digital born)研发平台的搭建和后续产品管线的研发推进。

据公开信息,蓝晶微生物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基于合成生物技术从事分子和材料创新的初创公司,致力于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新型生物基分子和材料,其中包括在所有自然环境中均可自发完全降解的生物材料PHA、可有效缓解焦虑的功能饮料成分和补偿人体常见代谢缺陷的新型功能益生菌等,从而帮助消费品、医疗保健、农业环保和电子电气等众多行业的B端头部客户在行业内开展差异化竞争。同时,蓝晶微生物是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协会成员,也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第一批入驻企业。

截止目前,蓝晶微生物已获得过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峰瑞资本、启迪创投、松禾资本、中关村发展前沿基金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2021年2月,获得光速中国、七匹狼创投、三一创新的股权投资;

2020年5月,获得松禾资本、中关村发展前沿基金的数千万人民币A+轮投资;

2019年11月,获得前海母基金、峰瑞资本、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发展启航产业投资基金的4000万人民币A轮投资;

2018年12月,获得泰有基金、启迪之星的股权投资;

2018年5月,获得力合创投、峰瑞资本的1000万人民币Pre-A轮投资;

2017年2月,获得峰瑞资本、荷塘创投的5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

2016年12月,获得清华x-lab的数百万人民币种子轮投资;

蓝晶微生物的研发平台覆盖了分子结构设计、微生物菌株开发、小试与中试生产、材料改性加工等实现产品定制化开发所必需的全部环节。例如,为了最大程度降低PHA的生产成本,蓝晶微生物的研发团队首先在PHA行业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筛选获得了新的材料分子结构,在保持材料性能不变的同时避免了高成本辅料的使用;然后,对微生物细胞内的生化反应网络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了超越简单直觉和既往经验限制的生化合成路径,所获菌株在原料转化率和生产效率远超既往;此外,设计建造了由不同规格平行生物反应器和多种下游提取单元组成的小试和中试生产平台,借助自动化的生产模块和先进传感器网络遍历可能的工艺进而确立成本最优的生产工艺。

随着上游基因测序与DNA合成成本以快于摩尔定律的速度下降,合成生物学产业化也进入了加速阶段,在医药、化工、农业和消费品等诸多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场景。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认为:“合成生物旨在用工程化的思路来调控、调用和改变生物体。基因数据,生物计算,超高通量筛选和新生物工具的使用,使得该领域发展如火如荼。在美国合成生物领域产生了十几家上市公司,2020年行业更是逆势融资达80亿美元。”

据麦肯锡国际研究院(MGI)2020年5月发表的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经济中60%的物质产品可以通过生物技术制造,报告预测合成生物学技术革命将在未来10-20年里,每年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对于公司的未来目标,张浩千博士表示:“当下,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物质材料,都在至少30年前发明了。过去的30年中,不论在技术潜力还是生产方式上,以石化原料为基础的化学工业都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需求,而生物技术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蓝晶微生物现有研发平台和后续生产设施的70%-80%可在不同产品管线中复用,后续产品管线的研发成本和产业化落地周期都将因此成数量级被压缩。以PHA的规模化生产为起点,公司将会在生物基分子和材料上持续发力,不断加注研发创新能力,以确保未来每年能向市场投放一个新产品。”(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郭虹妘,编辑 | 葱葱)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64
448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