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冯骥才:守望民间文化

冯骥才从作家的身份走入田野,做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也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古村落的保护,非遗就像他身上的十字架。

“我这个岁数对奖已经没有兴趣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和花花草草见的太多,这个我没有兴趣”。

每年一度的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冯骥才成为今年的获奖者,他站在台上,年过七旬,鬓角泛白,但说到民间艺术,总会带着浓烈的情感,他只是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发出声音,当场把万宝龙赠予的1.5万欧元奖金转赠给摄影家郑云峰。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民间艺术在渐被漠视中不断消亡,他就像一个守护者,不断在呼告和抢救,他在过去的20年里走遍十几个省的村落,遍访民俗传人,调研族落文明。

在他行走的路上,他遇到了太多民间文化的默默守护者,就像他遇到的郑云峰,20多年前,郑云峰变卖家产,买了一条小船,赶在长江三峡截流蓄水前拍摄了数10万张照片,记录下三峡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形态,当然还有三峡移民的那一次大迁徙。

冯骥才而言,他有很多种身份,做过专业篮球运动员、工人、推销员、教师,也因为《神鞭》、《神灯前传》、《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些陆续完成的小说作品让大众知道他作家的身份。

冯骥才的作品总带着强烈的平民意识,他描述“下雨天矮丈夫拼命踮起脚跟为妻子撑伞”的图景,描绘出国民的众生相。但他又是画家,他的作品不拘泥单纯形似,特立独行又深远含蓄,但他前半生所得却都陆续投入到现在做的事情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他身上的十字架。

从文学到民间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冯骥才的写作高峰期,他写长篇小说、散文,也写电影剧本,但从写作到田野,“我的这种转换是非常自然的”。

对于天津老城,冯骥才一直有特别的感情。“我在天津生活50多年,“文革”时在社会底层滚过十几年,就是在老城区里滚,结识了社会上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这是冯骥才小说写作的根基,这也同样是天津的根。

进入1990年之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一条条老街和古村落被推倒成断壁残垣,之后从土地上彻底消失,天津老城也被列入其中。

1994年,冯骥才用一年多时间,召集规划师、建筑师、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考察天津城的每一寸土地,当然也请来更多的摄影家为天津老城拍摄,在1994年那个冬天,总有穿着粉色背心的摄影师在天津老城的胡同大院里穿梭,他们总共拍摄了3万多张照片和大量的影像资料,这个过程花费了冯骥才几十万元的稿费。

他挑选2000多张照片汇集为4本画册送给政府官员,每送一套,他都在扉页上写下一行字:“这是你亲爱的土地”。但这些个人化的努力终究无法对一辆快速启动的列车喊停。

天津总商会遗址被拆除的时候,刚从法国回来的冯骥才站在老街的废墟上落泪,为消失的五四运动遗址生憾,而当时暂时被保留的天津老街估衣街也没有走完它的1999年,600年的历史画上句号。

在那几年里,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冯骥才并没有太多经费。“实在没办法,就只能卖画”。2004年,他白天工作,晚上就开始作画,时常画到第二天凌晨,用七八个月的时间,完成30多幅画作。画展卖画所得约百万元,连同台湾著名演员赵文先生的100万元捐赠,最终才集得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的200万元注册资金。

2006年冯骥才又一次开画展,看着冯骥才在那里卖画,他的朋友王立平也在现场落泪。“画都让人家摘走了,有一种四壁皆空的感觉,我当时很悲凉,但也觉得有一种力量”,冯骥才当天就把卖画所得的358万元全部捐给了基金会。

从2005年开始冯骥才也开始走进田野,他走过山东、山西、河北等十几个民俗文化大省,不停的走进那些已濒风化的古老宅院。现在冯骥才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那些村落里,做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的普查和认定,也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古村落的调查与保护。

守望自己的文化

在中国,2010年之前的10年里,一天大约会消失90个村落,一年则消失9万个村落,但就像冯骥才总说,“古村落才是中华文化的箱底儿”。走过那么多村庄、古镇,沿途看到的景象总让冯骥才心痛。

他看到浙江杭州附近一些富裕的小县城和村落中,修建起一座座微型的埃菲尔铁塔,当地的孩子以埃菲尔铁塔为荣,在广州的一些小村落,农民们修建起了小型的卢浮宫,而中国的飞檐连栋,四壁雕梁,早已经没有多少人在意。

冯骥才对于文学和艺术的敏锐让他极易被民间的文化打动。他看到过一些农民丰收的时候跳的舞蹈,单纯又美好,拜灯山、仁慈堂、屋顶秘藏古画版,这些民间文化的美在他看来都会充满灵气,但现在剪纸变成机器剪制,皮影也被机器压成,原本民间手工性的艺术变成了工业时代机器时代的产品,它们已经不再带有遗产的特质。

湖南隆回,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的小县城,但却有汉族、回族、瑶族、苗族、蒙古族等24个民族居住在那儿。冯骥才去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姑娘们曾穿那里的衣服给他看,上面是历代绣花的绣片,它们平时都会被放在箱子里,叫做女儿箱,是只有过年、节日、吉庆抑或结婚的时候,她们才会拿出来穿的,繁复的绣样图案里面都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和寓意。但现在绣片已经完全改成了动画式,它们浅显、敷衍,符合旅游业的需求。

“这么多年的城镇化最终还是人的城镇化”,原有农民一点点远离他们熟悉的农耕文化,跟土地、生产方式,甚至于原来的邻里关系和记忆全部割裂,普通人的日子和在城镇里的安顿,像野草一样,但他们的文化却没有办法在城镇里扎根,“在心里,他们终归是无法适应的”。

70岁之后要做的事

冯骥才总说“民间文化要拨打120”,他像一个医生,一旦有个电话打过来,听到一个好的街区或村落要被拆掉的时候,他总会跑过去,但他却逃不开那种深重的无力感。

曾经有人对他说,“你说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就被破坏的最快”,当时他并不服气,但现在他却无话可说,他看着天津老城基本被拆光,看着估衣街上最后一栋房子被企业拿走,之后变得不伦不类。

“我是一个失败者,所有想做的事情最后都消亡了,我看了多少美好的东西最后都消失了”,每年冯骥才都要去几次欧洲,看欧洲的今朝,但每次看到欧洲对于文化的保存和珍爱,他又更会觉得悲哀,“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太过麻木了”。

这些年他总会被问道,“冯骥才你还写小说吗?”可在冯骥才开始非遗工作的时候就想过,小说必须放下。他走了这些年,心里有太多可写的素材和想法,甚至长篇小说的整个构想都写出来了,但这些都被他装了一盒子,放在书架上。

冯骥才正式开始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那一天是他60岁生日,这10多年让他觉得很快乐。“中华民族创造了太多灿烂的文化,我们知道的永远没有不知道的多”,在文化遗产考察过程中,对于他来说最大的快乐或许就是不断发现中国人的才华和智慧,可在他70岁的时候,冯骥才又开始做一件新的事情:古村落保护。

本文系作者 刘媚琪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中国的确太需要这样的人!单个人还不够,应该组成机构团体来完成这样艰巨的神圣的使命!数十百年来,中国文化遗产、建筑遗产被野蛮摧毁的何其之多!近代史上建筑专家梁思成夫妇也曾上书国家领导人疾呼过古建筑的保护。结果被批。。。结果我们民族自己造成的孽果自己尝。。。希望那些有名望的文化大师、专家们放弃过度追名逐利,拿出一点良心,就像这位冯先生。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中华传统的东西保存下来太难了,材料不行,文化不行,一个奉物质为上的社会!不行呀!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中国的情况和国外真的不一样啊。先拿农村来说,一直到90年代都很穷,随着农民外出打工,生活才有好转,房子才从草房很快变成瓦房再变成楼房,说实话,草房没什么值得农民留念的,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中间我们一下跨度太大,我们很快接受了新事物,对许多旧事物的消逝没感到一丝遗憾,或许还让人感到遗憾的是那些过去证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艰辛的东西不见了。我经常像个孩子样问我爷爷奶奶过去人们怎么生活,磨盘是什么样的,麻鞋什么样,这些对我来说很新奇,但对老一辈人来说只有过去的贫穷,对我爸妈来说,凡事不要向后看,过去真的没什么好,太穷了,就这样,我们舍弃了过去。农村衰败是一定的,人们必定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可惜的是我们这一步走的太快,还没有来得及感谢瓦房的温暖,我们就搬进了楼房。然而欧洲却和我们不同,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的巨变,他们是一步步慢慢走来的,他们的过去对他们来说不是那么不堪,而是值得感谢的,正是过去的积累带来了今日的美好,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民俗保护做得很好,一是过去确实值得保护感谢,二是他们有能力啊,不像中国人,自己的生活都过的紧巴,哪有闲情能力去保护过去啊。我一直是个热爱民俗之人,从民俗中我知道最多的是过去人们的苦难,那真是个悲伤的年代,这也让我更加珍惜今日的美好生活,民俗要和历史结合,这样才能让人明白更多,让人学会珍惜,可惜很多人连历史都不知,又怎么能让他们重视民俗呢,唉,但是中国历史呢,教育是有,但教了些什么怎么教的大家也知道,让人怎能有兴趣啊,再加上现在电视乱写历史,历史被人们遗忘了,被人们娱乐了。错在哪了…中国有几人能像冯老一样呢。

    回复 2013.12.01 · via pc
  • 喜欢他的作品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中国那么多民族,文化可谓相当繁荣而且多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提高,搬进了城市或者县城,很多文化随着搬迁而被遗忘,现在保护民间文化也是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守护历史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文化也是一种资产,而且是无价的,是全国人民的。文化也是一种民族凝聚力,等到文化消失的那一天,这个国家就离灭亡不远了。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用眼看世界,用心感受冷暖。存在是一种感受,感受的延续成就了生命。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为了改革,然后为了弘扬文化重建遗址!呵呵

    回复 2013.11.25 · via pc
  • 敬佩啊

    回复 2013.12.16 · via pc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13:08

首饰断裂、变形变色,多家知名黄金珠宝品牌被约谈

13:06

我国高校研制出新型聚酯海水淡化材料

12:57

马斯克确认推迟访问印度:特斯拉工作繁重,期待今年晚些时候出访

12:27

蓝佛安: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12:25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正式出坞

12:22

韩国央行称如果中东冲突得到遏制,韩元将企稳

12:09

“国家队”一季度增持ETF或超2000亿元

12:06

163家科创板公司发布利润分配方案,拟现金分红超200亿元

12:04

4月份沪牌拍卖结果公布,平均成交价为93022元

12:02

投资中国遭指责,美企回应:没有违反任何美国法律

11:56

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多家上市公司股东被责令购回违规减持股份

11:46

欧洲央行穆勒:不应过快放松货币政策,今年6月份后进一步降息可能是合理的

11:45

新能源车险投保难、投保贵有望缓解,新政策已在路上

11:42

近四年季度销售额首次下滑,博世称不再为市场份额牺牲利润

11:36

商务部:吸引外资数据波动是正常现象

11:34

回暖信号频现,港股IPO市场或迎拐点

11:29

量增更待质升,公募基金规模站稳29万亿元

11:26

马斯克据悉推迟访问印度,或因与特斯拉“重要电话会议”日程冲突

11:25

因出生率下降导致销量下降,亚瑟士退出体操服等学校用品生产

11:24

平均降价48%,年用量约3.5亿支,胰岛素集采将开展接续采购

5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