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志的生死轮回

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方式彻底洗牌。《生活》这样能有三个回合的生死轮回的故事,在传媒界已经不可能重演。

每期1300万份——这曾经是美国一份杂志的发行量。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家杂志一直以每周这样的发行量影响着美国和世界。当然,这是过去。早在几年前,2007年3月,这家杂志已经彻底停刊。在此之前,它曾经停刊过两次。

1972年12月是它的第一次停刊。“36年前诞生的《生活》杂志使图片新闻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新闻工具。时代公司昨日宣布《生活》在12月29日将出版最后一期。时代股份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安德鲁·赫斯凯尔两眼含泪说,做出停刊的决定让他在情感上备受煎熬。在过去的四年中,《生活》已经亏损300万美元”。1972年12月9日的《纽约时报》提前预告了《生活》——这家著名杂志的死期。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这是一次诈死。直到2007年,印刷版的《生活》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从第一次支撑不下去,到最终死亡,《生活》坚持了35年。但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我们看到的也许是纸媒终将消失的宿命提前预演罢了。

《生活》的第一次停刊,被普遍总结为电视对纸媒冲击的结果。“在过去的15年里,《观察》、《周六晚报》和《柯丽尔》相继停刊,而是《生活》的失败使美国二战之后第一次没有一本符合大众口味的、主流的、图文并茂的杂志。时代公司的总编辑海德里·多诺文说,电视的竞争、邮资持续上涨以及预测更大的亏损是决定停刊的因素。但问到已故的创始人亨利·卢斯如果活着,此时会作何感想时,赫斯凯尔说:在这个场合他肯定会淌下两行热泪。”《纽约时报》的这篇报道提到的卢斯,是美国大名鼎鼎的大亨。

1936年,亨利·卢斯正式创立《生活》杂志,他把这本杂志定位为新闻摄影纪实杂志,杂志的口号是“看见生活、看见世界”。在此之前,卢斯分别在1923年创刊了《时代》周刊和1930年创刊了《财富》周刊。至今,这两份杂志依然在影响世界,但发行量和影响力和几十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到了20世纪50年代,亨利·卢斯的影响力如日中天。卢斯第一个提出了“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说法。作为一个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坚定维护者,卢斯毫不含糊地提出媒体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而不是追求所谓的客观公正。大部分的期刊中,全世界从《生活》杂志中看到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图解,这本杂志一直用大量精美的图片证明,美国的生活方式是唯一正确的生活方式。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世界各国都出现了这种反应现实生产生活的图片类杂志。在中国,《人民画报》和《解放军画报》是永远是所有图书馆中最抢手的期刊。

《生活》第一次为美国带来了图片报道的概念,杂志一炮走红,发行量迅速飙升,仅仅4个月后单周印刷就达100万册,大大超出了公司的预期。

这本以图片为主的大众流行杂志,培育了一大批著名的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著名的战地摄影师当时都效力于《生活》。1944年6月6日,卡帕孤身参与了诺曼底的第一波抢滩登陆,发回了大量来自最前线的图片。1945年8月27日,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上的一幅水兵和护士拥抱相吻欢庆二战胜利的新闻照片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二战结束的经典画面。照片的拍摄者艾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常年效力与《生活》杂志。

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生活》杂志以及跟随其发展起来的各种山寨级别的大众图片杂志走向了下坡路。电视的普及和电视节目制作水平的提高是最主要的原因。电视的直观和快捷,和以大量图片为核心竞争力的《生活》周刊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在这一轮电视和纸媒的竞争中,严肃或者相对专业的报纸和杂志受到的冲击要小的多。电视的大众传播、大众娱乐特质把他的直接竞争者逼近了死胡同。

在《纽约时报》看来,除了电视的竞争,《生活》杂志过时的出版理念也是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它同时还是过时出版理念的牺牲品,尽管在走向衰落时曾经加以改变。”《纽约时报》当天配发的评论这样说到。文中提到的“过时出版理念”,也就是传统杂志单纯依靠订阅费获得收入的方式。在20世纪70年代,纸媒的经营模式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杂志和报纸以尽量低的价格出售,收入来源逐渐地从依靠零售转为主要依靠广告收入,这一点尤其是在妇女类杂志和体育类杂志中更为明显。

但在占据主流位置的大报、大刊来说,这种盈利模式实在是一种上不了台面的办法,有损读书人的面子。商业模式没有在环境变化时及时的调整,《生活》终于在走上了闭门歇业的道路。

6年之后,念念不忘昔日辉煌与油墨芳香的老媒体人们似乎又找回了纸媒的自信。《时代》、《财富》不是活的很好吗?偌大美国,支持不了一本图片周刊,难道连月刊也不成?

1978年,《生活》起死回生,以月刊出版。《生活》活的不宽裕但生存了下来。一直到2000年,《生活》再次停刊。2004年10月,对《生活》的最后一次解救行动开始。《生活》成为了《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迈阿密先驱报》等美国各地103份日报在周末时附送读者的一本又小又薄的增刊。70年的时间,《生活》杂志从一本影响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主流杂志沦落为刊登名人八卦与家居小窍门的随报附送的小册子,令人感慨万千。

终于,在2007年4月20日《生活》惨淡收场,这一次没有人相信它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威胁纸媒生存的不再是电视,甚至连电视也成为日薄西山的传统行业。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的方式彻底洗牌。人们讨论的不再是某一本杂志或者某一张报纸的未来,而是整个传媒业的发展方向和商业模式。

媒体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生意,其实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尽管每一个传统媒体的从业者都愿意相信,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和图片天然的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事实告诉我们,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正在毫不留情的侵蚀和摧毁人们在自己成长岁月中养成的习惯。

如今,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和微博,每一个人在自己的手机上定制属于自己的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纸媒作为一种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必然被取代,对于未来,虽然人们还难以说清楚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来生产和传播信息,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肯定不再是质量更高内容更丰富的印刷品。通过屏幕的阅读和观看收听,必然像键盘取代毛笔和钢笔一样取代印刷品甚至收音机和电视机。

在往后思考一步,在工业化时代形成的依靠高度组织化的方式生产和传播内容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也未必是可以一直存在下去的机构。谁不及早地认识到这一点,谁就没有未来。如《生活》这样能有三个回合的生死轮回的故事,在传媒界已经不可能重演。

本文系作者 刘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发展路线就和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一样,以前没什么玩具,弄个弹弓,玩个弹珠,爬个树下个河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了,后来游戏机,文曲星等让大家惊呼好玩,再看看现在,都是平板或iPad,也许还会玩弹弓,但大多属于追忆,也许还会看<生活>,同样也是追忆。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不仅仅对于纸媒的产生冲击,像电视、银行等也一样。互联网时代是电视之后第二个对纸媒产生冲击的,每次冲击都是优胜劣汰,敢于去探索模式,整合互联网的纸媒才能生存;像商业周刊被彭博社收购后起死回生,可能比之前还要好,都为纸媒指引了个方向。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想起柯达的菲林时代,也成了回忆。革新、与时俱进才是硬道理!就像支付宝对银行业务的冲击!银行不改变,马云就改变银行。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是现代满溢的消费品和渠道的提供给了消费者,导致可以消费的对象太多了,而网络又给了一个免费提供信息的假像,面对这样快节奏的时代,人们作出了最"轻便"的选择。如在天朝,房地产的高消和刚性的需求,更是分薄消费者的其它面的消费支出,不过天朝也没有持续半世纪的杂志吧,当然天朝机关产物除外。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互联网改变了一切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历经三次生气轮回而不死 仅此一家

    回复 2013.09.16 · via pc
  • 喜欢看ZAKER类的综合新闻

    回复 2013.09.16 · via pc
  • 很喜欢看这本杂志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纸媒需要整合互联网,跟上时代。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 优胜劣汰,自然的丛林法则。王朝的复辟必将迎来更猛烈的冲击。于环保,纸质用品应该大量减少,于功利,纸质成本较高,于时代,新事物新视野开阔大众眼界。 所以人们啊,不要为必定会腐朽的东西伤悲,他们腐朽只是要为新生的幼苗提供养料,释放更广阔的空间去接收阳光。 人,应当向前走,心中抱着希望,脑中存着念想。

    回复 2013.09.15 · via pc
更多评论
4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