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森罗克:挤兑风波

英国第4大抵押借贷银行诺森罗克,它的极度扩张策略以及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而遭遇挤兑风波。如何救市,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摆在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面前的难题。

关键时刻:英国金融市场遇到二战以来最严重的挑战:英国的第4大按揭银行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本想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发一笔财,结果却因为放贷过多,把自己也赔了进去,一时间遭遇客户挤兑,股价下跌,市场波动。

关键抉择:英国对于金融界的三方管理(英格兰银行、财政部和金融服务署),在这种时候却领导无力,出尔反尔。先是宣布金融动荡不是危机,不必大惊小怪;后迫于无奈,又出面借贷,帮助那些因轻易借贷陷于困境的银行纾困,使得金融界一片混乱。

关键策略:媒体在这个时候对于金融界的危机推波助澜,金融系统威信扫地。对于陷入困境中的大银行伸出援手是央行的准则,但是,怯于央行直接注资可能导致通胀,英格兰银行迟迟不动作。直到最后,挤兑成风、情况严峻,才宣布将注资100亿英镑到货币市场,并买下报纸版面来说服客户。同时财政大臣也表态,政府为储户担保诺森罗克银行的本金,并向其他银行遇到同样问题的客户承诺提供担保。

策略结果:虽然暂时结束了金融混乱,但是英国金融界的威信大降,成为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

案例点评:这一失败的案例告诉我们,一是在危机中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本案例中三方管理,结果造成领导不力,决策迟缓;第二是危机处理要早,不要等到媒体曝光才采取行动。

2007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向外扩散,同年八九月份,英国也出现了银行挤兑风潮。始作俑者为英国第4大抵押借贷银行诺森罗克,它的极度扩张策略引起了储户的恐慌。几天之内,储户兑换现金20亿英镑。诺森罗克股价从半年前的最高点一落千丈。伦敦股市其他股票也应声下跌,欧洲股市亦发生类似波动。如何救市,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成为摆在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面前的难题。

2007年夏天,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住房按揭贷款因为利率极低,让许多低信誉度的客户成了受益者。但是此后,按揭利率不断提升,让这些客户不堪重负,他们当中有3成频频爽约。

华尔街的这场金融动荡波及全球。一些银行开始以更高的利率贷给因缺钱而偿还无力的人,而贷出来的钱原本就是银行许诺给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例如从事套头交易的基金会和投资银行。此时,投资银行的做法是将债务重新包装,然后卖给新的投资者。

成立于1965年的诺森罗克银行位于英国北部,于1997年在伦敦交易所上市,向储户与借款人发行股票。它在2006《福布斯》全球2000领先企业榜中排名第480位;2007《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第438位。诺森罗克是英国5大抵押借贷机构之一,以放款大胆闻名,这年在次贷危机中,它更想捞上一把,于是开始大幅提高投资数额,将其正常投资增加至75%,它给购房者的贷款多达房价的100%,超出购房者收入的5~6倍,有的甚至给到房价的125%;它还给那些购房出租的投资者大量贷款。此举使之位居全英新增抵押贷款额排首。相形之下,它的竞争对手布拉德福德和宾利仅增加投资数额50%。正当此时,面对美国的次贷危机,银行界刮起了谨慎风,很多银行没底,到底有多少钱投到了这个摇摇欲坠的系统中。所有的银行都开始捂紧钱袋,放缓或者停止相互拆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诺森罗克当仁不让地碰到了融资难的问题。

于是诺森罗克求救于英国央行即英格兰银行。形势所迫,它已经不能通过向其他银行拆借来缓解自己的流动性资金短缺问题,因为其他银行担心诺森罗克会破产,也就不愿提供资金支持,使得诺森罗克在伦敦市场的拆借能力大打折扣,而事实上,平日诺森罗克有70%的资金来自伦敦金融市场。此时,价值2000亿美元的美国次级按揭债务重新打包进入世界市场后现在变得一文不值,这对西方银行界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加剧了银行间拆借的难度。

挤兑成灾

2007年9月13日,诺森罗克的储户开始在该行各地营业所门口聚集,竞相挤兑现金。对于他们来说,诺森罗克的扩张之举风险太大,储户希望能够让自己放在银行的银子保值增值,而不是白白流掉。仅几天工夫,储户就提走了20亿英镑的储蓄。诺森罗克的股价半年前还处于历史最高点,诺森罗克的老大阿达姆·爱泼加尔斯也在当时被分析家们奉为“银行宠儿”。 而此次排队挤兑使得诺森罗克和阿达姆的声誉落得个七零八碎,被媒体形容为“像一块土司面包”,两边烘烤,一面是储户、一面是股东。英国报纸《独立报》撰文形容说,“很难想象,还会有什么神灵能够来拯救它?”

按照英国2001年制定的《存款补偿计划》规定,存款2000英镑以下的储户在银行破产时能够收回全部存款,超出2000英镑直到31000英镑的储户,可收回90%。而高过此数目的储户则无法获得保证,这是储户们紧张的根本原因。

此时英国的媒体也出来推波助澜,他们的报道使局势进一步恶化。英国《金融时报》说,“英格兰银行一向坚决反对救助那些轻易做出贷款决定的银行,指望它挂帅来施救诺森罗克是不可能的。银行界老大、英格兰银行的老总迈尔文·金的声誉和信誉岌岌可危,他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自信了,的确,他的信誉正暴露在聚光灯下……”英国《独立报》则撰文说,“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诺森罗克必须为挽救自己的声誉损失而斗争。一方面,作为一个品牌,它不再能够从寻求贷款和按揭的客户那里赢得信任了;另一方面,如果它获得央行救助,那么它就将永远打上‘被央行救助’的名声”。英国《时报》也说,“虽然危机源自美国,但拯救诺森罗克动摇了人们对于管理英国经济的信心。这将检验金融服务和监管体制的可信度,这将动摇公众对于企业治理和管理企业过度行为的信心,这将威胁到一向被认为是稳定和谨慎的首相戈登·布朗的威信”。

三方系统

对于英格兰银行来说,援助陷入困境的大银行一直是央行的准则。但是如果央行直接注资,则可能导致通胀,也许诺森罗克银行可以以支付惩罚性的利率从央行借款渡过难关。公众普遍认为,这次诺森罗克的借贷危机,是自二战以来英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

的确,对于诺森罗克来说,金融动荡是致命性的。几天之内,它的股票价格狂跌、现金流失。一些国际性的大银行,包括苏格兰银行、汇丰银行和花旗银行表示意欲介入。然而,出于对市场缺乏信息的缘由,他们只说不做,以后几天,更没有哪家银行去着手落实。信心的丢失意味着银行都不知道处于危机中的竞争对手到底情况有多么糟糕,他们所欠的债务到底有多少。劳埃德TSB集团是最接近要接手的银行,但是,它的拒绝,是因为英格兰银行不能对支持诺森罗克的钱款提供保证金,最终的结果是不欢而散。那些天,人们在全英的诺森罗克机构门外排队的情形,通过图像传遍全球,使得诺森罗克声誉扫地。

英国一直以来奉行的是英国央行、国家金融服务署和国家财政部定期召开三方会议来对银行系统进行监管,但是显而易见,在这个危机时分,三方缺乏一个共同的决策人。而在危机初期,当媒体挖掘主谋人的时候,三方似乎都在推卸责任。英格兰银行说,应当由金融服务署来提醒诺森罗克,他们的扩张太快风险过大。而金融服务署则说,英格兰银行应当像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那样尽早进行结算。而财政部则被指责说,当银行的管理出现问题时,它只说了保证客户储存账户的利益。这三方组织,要么自说自话,要么推诿求全,没有一个站出来挑头处理危机。

因此,英格兰银行,特别是英格兰银行行长迈克文·金以及副行长约翰·杰耶夫为此受到多种诟病,银行的领导力受到批评和质疑,一些分析家认为如果不是“该决策不决策”,至少他们是“不称职的”。

美联署和欧洲银行已经开始施救了,2007年8月9日,欧洲央行和美国联邦储备局分别投向货币市场948亿欧元和240亿美元,但英国这边还是按兵不动。9月13日,诺森罗克银行门前开始排起长队挤兑现金,这是英国银行150年以来从未出现的情况。直到9月19日,英格兰银行才宣布,将注资100亿英镑到货币市场,并买下报纸版面说服客户,宣告英格兰银行将向诺森罗克银行提供紧急救助贷款。在整个这个过程当中,迈克文·金成了头面人物,他的一言一行连续多日成为各家报纸的头版。他决定向市场抛出现金的决定,被广泛接受和理解,受到大多数评论家的欢迎。

作为三方监管单位之一的金融服务署被批评说是在诺森罗克问题上迟迟不作为。金融服务署作为监管者,如果在诺森罗克这样明显的过度扩张面前早一点进行干预的话,危机完全可以避免。另外,金融服务署也没有尽到义务,没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央行。当然,监管者如金融服务署,其角色的扮演一直很困难,它能够施用的市场干预行为不是那么“轻易和随便的”,它很难在“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诺森罗克的激进扩张曾经是英国银行业的成功案例,它的这种业务策略获得了业绩的显著增长。事后诸葛,谁都会做,恶果没有出现时,能说它的扩张就一定是做过了头吗?于是,金融服务署和英格兰银行被国会财政委员会召去听证,他们不得不为自己迟缓的危机处理方式辩解。

大英财政部更是动作迟缓。它所做的事情,就是向客户呼吁不要恐慌,担保客户的金钱安全,以便让客户不要再来银行排队挤兑,但是这样的动作等到危机爆发几天以后才做,实在为时过晚。如果它早就准备采取行动,那为什么不早动作呢,这样可以制止恐慌。它是在负面形象已经形成,媒体报道铺天盖地的时候才采取行动,况且,财政大臣也是处境微妙,有他自己的难处:如果他对储户大包大揽地承诺,那么,一旦银行破产,此官员个人也会因为误导公众而承担法律责任。

首相戈登·布朗受到的批评最多,这个三方系统,就是在他做财长时引进的,而在实际操作中,被证明不那么有效,处处显示了系统的动作迟缓、犹豫不决。

关键教训

从诺森罗克案例中的各个要素来看,监管机构动作迟缓、暴露了领导力太弱这个根本问题。客户需要有人出来掌舵,让船重新驶上正常轨道,重新建立信心,而三方系统却迟迟不出手,原因是金融监管的三方系统决策不果断,各个组织不协调。

在英格兰开会讨论怎样向财政委员会报告时,国会议员问央行行长迈克文·金,“在这里是谁负责?”金反问,“你指的是负责什么?”诺森罗克金融危机中,没有一个组织或者个人承担领导责任,没有一个组织或者个人以权威的方式,及时行动制止客户的恐慌。而当媒体深入挖掘,到底该由谁来负责的时候,三方中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够讲得清楚,他们当时做的事情仅是相互推诿。危机中可能会等不到三方完全一致才做决定。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声音发声,需要有一个领导基于事实,基于倾听和分析做出判断和决策。

诺森罗克的案例很复杂。也说明,在今天很少有什么危机只牵涉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而且同时会有很多的利益相关者,所以当许多单位或部门一起来执行一个危机计划时,就要有危机预案,即事先准备好的危机处理方案,应当从各种可能性中思考、尝试并做好最坏的准备。要传递你知道的信息,要准备好,而且将来这个过程要经得起重新审查。

本文系作者 武杰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低迷,无人能够预测银行业还有几天好日子过。中国的银行虽有政府做后盾,但全球经济一体化,一处不稳,就有可能造成蝴蝶效应,全球金融界受到波及再所难免,还是要预防为主,使银行系统更加完善,加强银行抗应变能力~

    回复 2013.03.10 · via pc
  • 银行的问题,主要还是资金问题,不管是放贷还是投资,每笔资金是否是良性支出才是关键所在。太过快速的并购最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你接收的还有其债务,同时还要面对并购银行的客户对其早已不信任而在并购后兑现资金对你现金流的影响。实际上大多数被并购的银行,其存款人都在等新东家接手后取走自己的资金,这是庞大的现金流。诺森罗克明显低估了其并购银行客户对其不信任的程度,也对自身影响力的预估过高!

    回复 2013.03.10 · via pc
  • 原理是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政府应该不管市场,让无形的手去运行。但是要做到这个均衡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这其中会导致许多人失业或者利益受损。这时候影响会很庞大。所以政府会如凯恩斯所说必须干扰经济,所以就会注资去救银行了。

    回复 2013.03.11 · via pc
  • 出来混,总有风险。

    回复 2014.02.01 · via pc
  • 余额宝会有挤兑的可能么?

    回复 2013.12.21 · via pc
  • 赔了夫人又折兵

    回复 2013.10.07 · via pc
  • 诺森罗克捅出这么一个娄子,三方谁也不想做大头,承担起这个责任。在这样的情形下,若你有所行动,总会被大众认为你就是那个主责任承担方,成为公众的发泄点,于是无所为,互相推逶。。。如果三方事前能够协调好,或拥有第四协调方,使之共同担起责任,及时寻找解决之道,也不至于落得现在这副模样。

    回复 2013.05.15 · via pc
  • 以史为鉴

    回复 2013.04.03 · via pc
  • 不得了~

    回复 2013.03.21 · via pc
  • 不得了啊

    回复 2013.03.17 · via pc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179
25
12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