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始见真—三位巴洛克音乐时代的同龄人

泰勒曼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享誉德国,席卷欧洲;亨德尔是客居英国的清唱剧大师,峨冠博带,富贾天下;而巴赫生前只是莱比锡一位藉藉无名的管风琴师,为了讨回自己被克扣的薪水而经常同教会争执。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历史的长河洗去了无尽的虚华,留下的只有那仰视才能见到的巴赫。

偶尔被邀请去参加一些热闹的音乐节或是商业论坛之类的活动,自然少不了会听到主持人挂在口头儿上的“著名大师”或者“商界精英“之类的溢美之词。听多了,不仅没什么特别的感觉,留下的反而只是盛名过后的失望。

赞扬应当算是人类社交领域中最方便和廉价的货币,说者轻松,听者窃喜。精于赞扬的人可以培养出自己极高的情商,更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被赞扬的大师也可以借声名鹊起之时愈加才华横溢。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级理论也把追求“自我成就”或“名誉需求”放在了需求金字塔的顶端。

声名和成功自然是来的越早越好,“活在当下”的哲理一下子让人茅塞顿开。生命价值最大化的精粹就是要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净现值”。可是每当闲暇之余,如果我们有机会抬头仰望星空,想想未来几百年之后的自己,看看过去几百年前的祖辈,让生命的价值在几千年的时间坐标上延展开,忙于当下的盛名在顷刻间似乎都成为了“浮云”。

几百年音乐史的发展留下了莫扎特、贝多芬这些众人皆知的不朽大师,而时间也让很多曾经声名显赫的音乐家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三位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家—— 泰勒曼、亨德尔和巴赫,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巴赫同亨德尔恰好是同年出生,而泰勒曼只长他们几岁。他们有着同样的德意志民族血统,他们都有着同样过人的音乐天赋,他们都把自己的毕生奉献给音乐。

如果我们有可能回到三百多年前的那个年代,如果我们可以回到当时的街头去探访,相信每个人都会告诉你他们熟知的那个掌管五座大教堂的汉堡乐长泰勒曼,更会告诉你那个享誉英伦的亨德尔老爷,而那时的巴赫只是音乐圈内人才知道的,一个莱比锡托马斯教堂的管风琴师。

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曾力邀德高望重的泰勒曼来做教堂的乐长,却无奈遭到拒绝,便只好把位置交给了乡下人巴赫。当巴赫因为自己的薪水被克扣而同教会争执的面红耳赤时,远在英国的亨德尔老爷已经在号令英国乐坛富贾天下了。直到1892年,在巴赫逝世80年之后,门德尔松在柏林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巴赫的作品才开始为世人所关注。

名利场上的音乐权贵 —— 亨德尔

在古典音乐的历史上,名利双收的亨德尔是少有的幸运者。亨德尔少年云游欧洲,27岁就移民定居英国,可以讲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虽然出生在德国,他却在英国度过了五十多年的余生。

亨德尔是个有远见,有抱负的年轻人,二十多岁亨德尔便来到了当时欧洲音乐最繁荣的意大利,“海外游学”让他眼界大开,拜名师,攀权贵。凭借自己的音乐才华,亨德尔很快就得到了红衣主教的青睐,也深谙意大利音乐及歌剧创作的特点。

踌躇满志的青年亨德尔回绝了德国汉诺威的邀请,乘船来到了英国。见多识广的青年才俊给当时英国的皇室带来了意大利的音乐时尚,也填补了自英国作曲家普赛尔去世后,整个英国音乐无人维系的尴尬。

亨德尔的音乐壮丽辉煌,他的庆典音乐大获英国皇室欢心。他曾为亨利二世游历泰晤士河而创作《水上音乐》,为皇家庆典仪式创作《皇家焰火》,这为亨德尔赢得了音乐名利场上的不二地位。他晚年创作的《弥撒亚》开创了清唱剧的高峰,至今无人企及。后来到英国游历的海顿听了亨德尔的《弥撒亚》深为震撼,也同样模仿创作了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

亨德尔去世后被葬在伦敦的西敏寺教堂,同他相伴的是狄更斯和莎士比亚等英国人为之骄傲的伟人。巴赫曾经说过:“亨德尔是唯一一个我死前想见到的人,如果我不是巴赫,他是我唯一想成为的人”。只可惜这两位共同撑起巴洛克音乐天空的巨匠却从未谋面。

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 —— 泰勒曼

泰勒曼长巴赫和亨德尔四岁。当巴赫和亨德尔先后作古的时候,泰勒曼还是健在的德国巴洛克音乐大师。他当时的声名不仅享誉德国,而且也广泛影响到法国和意大利等周边国家。泰勒曼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他一生大概创作了3000多部组曲、清唱剧和康塔塔,比巴赫和亨德尔两个人创作的作品总和还要多。

泰勒曼是个待人和气的人。他1681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马德堡,后来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之后开始专攻音乐。汉堡之于泰勒曼就像伦敦之于亨德尔,莱比锡之于巴赫一样,泰勒曼在汉堡度过了他人生的46个春秋,他的音乐影响着整个德国巴洛克时代。他也非常关注当时巴赫和亨德尔的音乐创作,巴赫很愿意同他结交请教,还请求他做了自己小儿子的教父,而亨德尔每次从英国远游回来,都会找机会同泰勒曼交流。

泰勒曼的作品繁多,大多为教堂或世俗的纪念活动而做。他有惊人的创作速度,就像街头的画家一样,只要有需要,他就会很快写出为大家喝彩的作品。尽管他身处巴洛克时代和古典音乐时代的交界,可他的作品对后续音乐发展的影响却微乎其微。进入19世纪,随着新音乐时代的到来,泰勒曼的音乐很快就被大家遗忘了。或许是他太注重迎合当时大众口味,太注重符合当时音乐的审美,而当人们的审美改变的时候,泰勒曼音乐的生命力也就枯竭了。

莱比锡的管风琴师 —— 巴赫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德国。他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默默无闻地度过了他生命里最后的27年。做一名教堂里的管风琴师真是个苦差事,每周巴赫都要为教堂写清唱曲,巴赫一生写了几百首康塔塔。管风琴师的职业在当时的德国再普通不过的了,教堂中为人们礼拜而作曲和伴奏的管风琴师就像街头的铁匠和路边的裁缝一样不为人关注。

巴赫是个执拗的人,他的作品同泰勒曼的音乐相比太不符合当时音乐欣赏的潮流口味。他也没有亨德尔的运气能去借助王室的地位让其作品广泛传播,亨德尔可以有专门的乐队,专门的剧院并雇佣专人来抄写乐谱,而巴赫的乐谱手稿都是他和他的妻子一起手抄完成的,巴赫生前的伟大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是他为了勃兰登堡公爵而作的,这一创作足足花去了他两年的时间,而当时的公爵对此却不屑一顾,据说从来没有演奏过,后来连同其他的乐谱一起被卖掉了!

巴赫的音乐是内省的,是专注的,巴赫的音乐充满了神性。巴赫是虔诚的路德教徒,他对音乐的渴望来自于为上帝而歌唱的荣耀。如果能找出他唯一的不同就是他的音乐不媚俗,不欺世。

巴赫来自于伟大的德国巴赫音乐家族,他对意大利和法国音乐的理解完全来自对曲谱的演奏和理解。他是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他的音乐语言严谨而且工整,他创造的音乐语言奠定了古典音乐的基石。巴赫就是物理学中的牛顿,文学中的莎士比亚。罗曼·罗兰曾说过,“自从巴赫成为伟人以来,与他同时代的人都不再伟大,而变得渺小甚至消失。”

“可怜千秋万岁名,寂寞生前身后事”。泰勒曼是音乐史上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享誉德国,席卷欧洲;亨德尔是客居英国的清唱剧大师,峨冠博带,富贾天下;而巴赫生前只是莱比锡一位藉藉无名的管风琴师,为了讨回自己被克扣的薪水而经常同教会争执。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历史的长河洗去了无尽的虚华,留下的只有那仰视才能见到的巴赫。

诺花

12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诺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还可以

    回复 2012.03.18 · via pc
  • 活在当下or注重价值体现的是两种不一样的人生观。私以为并无优劣之分,无愧于心就好

    回复 2012.03.19 · via pc
  • 所有的音乐最终都是走想商业

    回复 2014.03.22 · via pc
  • 更喜欢巴赫

    回复 2013.11.27 · via pc
  • 博拉登堡协奏曲,胎教音乐的首选。

    回复 2012.04.12 · via pc
  • 回复 2012.04.06 · via pc
231
6
14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