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振来:华硕向设计思维并线

由一款产品的爆红,导致创新乏力。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华硕的易PC就曾是这样一款产品,不过它却没有成为华硕创新的天花板,反而成为华硕向设计思维转型的基石,在产业寒冬里华硕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华硕全球CEO沈振来原本是一位低调的工程师,曾经他自己就是华硕工程师文化的代表:内敛低调、专注执著。不过,记者眼前的他却正在兴致盎然地介绍几款华硕的新品:实现两秒开机的超轻薄超极本Zenbook、比iPad还要轻薄的平板电脑EeePadTransformer Prime,可以扩展为平板电脑的智能手机Padfone,沈振来坚信这些是可以让消费者兴奋的产品。

这一刻的他一点儿也不像一位工程师,更像是科技达人。发生改变的并非沈振来一个人,从易PC的问世到2011年,在寒冷的产业冬天里,华硕在保持稳定收入的前提下完成了从工程师文化向设计思维的蜕变。

据ID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PC市场的销售增长速度将会继续下滑,将2011年2月预测的7.1%总出货量增长调低至4.2%。同时美国的PC巨头们开始对消费级PC市场无心恋战,惠普、戴尔都纷纷将未来的发展重心挪至企业级市场。

在这样的行业大背景下,华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1年第二季度成功挤掉东芝成为全球第五大PC厂商;在欧洲市场,2011年第三季度成为除苹果之外实现逆势增长的另一家PC厂商,增幅达到20.3%,而其他几家厂商如惠普则同比下降7.5%, 戴尔下降10%,宏碁下降45.1%。对于明年的数据,华硕方面仍然表示很乐观,2012年华硕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出货量将增长12%,至2200万台。

对于这一成绩,沈振来认为这得益于华硕产品创新力的提升以及工程师文化向设计思维的转型。

创新令华硕逆势上扬

PC产业未来将走向何方?面对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的夹击,究竟如何走出这个冬天?华硕并没有像联想那样大举进攻智能手机市场,也没有像戴尔、惠普那样无心恋战,更没有像宏碁那样利润与份额双双衰退。

华硕的方法论是:从工程师文化进化,在设计思维先行的前提下,踏实做好每一款产品。

Q华硕决定由工程师思维向设计思维转型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A在2007年的时候,品牌越来越强,代工业务和品牌是有冲突的:代工强调效率、规模。品牌则要强调创新,追求完美。

2007年第四季度董事长施崇棠给华硕设立了一个品牌愿景:数位新世代最受尊崇的世界级领导企业,设定这样一个目标以后,2005~2007年我们是在积累制造业的基本功,这对于代工厂很好,但是对于做品牌还远远不够,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往设计思维转型。在2006年我们宣布分拆代工与品牌,到2010年6月随着我们经营代工业务的和硕上市标志着我们正式完成了分拆,而此次分拆也表达了华硕希望强化品牌与产品的决心。

QPC今后的格局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A我个人的观察整个产业结构对亚洲区是有利的。美国有几个不利点,因为PC产业利润率很低,他们的股东对于利润率低的产品线是无法接受的,这个产业未来又需要创新,而研发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因此他们未来可能会输给亚洲公司,由于利润进一步下降的时候他们很难再拿出大笔研发费用。如果产业环境让他们觉得做这个产品越来越不利,他们可能就会放弃。

Q在这样的产业环境中,华硕如何保持增长?

A2011年整个产业都强调创新,以前大家穿同一套衣服叫wintel,iPad成功之后,整个产业打破了wintel的格局,现在厂商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这个时候在创新方面有实力的厂商就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新的产业环境需要是靠创新,靠把产品体验做到更好,相对而言实现设计思维转型的华硕创新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

Q在你看来,设计思维与华硕原来的工程师文化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A以人的需求为核心,通过技术力和执行力做出使用者想要的东西,这个叫“设计思维”;而工程师文化主要是将技术摆在前面。我们经常说到的创造,其实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创字在先,来自生活,说明需求在先。其后才是造,代表通过技术实现制造。所以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也给了华硕很多启示,只有先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之后再用技术来实现,才能创造出用户认可的产品。

后易PC时代

提到华硕就必须提到易PC,2007年推出该产品后迅速风靡全球,甚至成为拯救全球PC出货量的最大功臣,然而易PC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彻底扭转产业格局,随后杀到的平板产品成为了最终扭转产业方向的革新产品。

事实上由某款产品取得巨大成功,继而失去创新动力,逐渐衰落的例子很多。但是易PC不仅没有成为华硕的天花板,反而成为华硕内部系统性革新与自我颠覆的起点,无论是在产品设计方面还是企业文化方面,华硕在后易PC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正是令华硕在PC业的冬天保持逆势增长的重要原因。

Q在今天,你如何评价易PC这个产品?

A易PC的催生者是我们董事长和我,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做出来。当iPad出来之后,我们在探讨事实上易PC应该要做到这个程度才对。其实易PC的方向是对的,而平板电脑最重要的成功是它所带来的触控体验太完美了。

但是当时还处在wintel格局里的华硕没有想到这一点。苹果实现了这类产品的彻底转型。但是从个人运算时代到个人云端,易PC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也要记上一笔。

Q易PC的经验是否给华硕带来一些改变?

A易PC对华硕的影响很大,我们整个团队都变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用心从消费者用户的角度去看怎么做,消费者喜欢什么,哪些东西消费者不喜欢,帮他减少什么——减少是为了让消费者享受买得起。

易PC是一个基础,当时它成功以后,我们一直分几个阶段去强调创新,但是后来再去与苹果的产品对比,发现苹果更成功的原因是设计思维,自此我们把设计思维变为成功最重要的思维。所以才有了眼前这些产品的慢慢产生,这些都是设计思维转型之下产生的。

QiPad推出前,华硕已经在研发平板电脑,那个时候开发的平板电脑定位是什么样的?

A很像易PC,那个时候平板电脑是由易PC的团队来做,整个设计思维就是“稳”,但体验没有做到让人家赞叹,跟其他的公司比没有多大特殊点。这几个因素之下,决定把它停掉。停掉以后整个团队压力很大,因为iPad已经把整个水准拉到90分了,你做七八成的东西人家不会理你。所以这个部分我希望重做,今天来看我们重做策略是正确的,如果没有重做,我们今天的第一代的平板Transformer不会取得成功,这款产品比iPad还要轻薄,在音效、拍照方面很出众,并配有扩展键盘,目前业界已经认定我们在平板市场中是一个角色了,美国和英国的主流媒体也给予我们这款产品正面的评价。

Q在设计思维下,华硕的团队和管理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

A我为每个事业单位定义了“英雄函数”,这个产品是不是英雄?就是要用创新、领先、成本、使用体验的完美这四个维度去判断,分数越高,说明你会卖得越高,这就叫“英雄函数”,用这个函数去保证每款产品的竞争力。

在团队方面,原来的易PC团队分成两个:一个继续做EPC,一个做平板电脑。此外,华硕有一个很强大的团队就是软件团队,他们一部分去做平板电脑,而另外一部分去做Padfone。重新配置了华硕的人才资源,才保证了我们的创新想法能够在产品上得到实现。

在设计人才方面,在中国台湾我们的设计团队首屈一指,全球也慢慢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我们所说的大师级人物还没有,我们意识到这种大师的人物薪水可以比管理层更高,因为他对公司的影响是够大的,我们对于大师级的人才需求很强烈。虽然我们有些改善,但是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大师级的程度,现在还不敢讲,但是我认为华硕将会是第一个到达的,我们公司对设计人员的待遇是非常不错的。

有竞争力的player

无论是竞争激烈的平板电脑市场,还是PC未来的新趋势——超极本,华硕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虽然究竟能否取得成功要留待市场给出答案,但是沈振来相信未来的华硕不仅仅是一个跟随者或者玩家,而应该是产业的领导者和革新者。

Q转型的过程中是否也遇到一些挑战?目前来看华硕的转型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A转型之初的确有阵痛,员工很难适应。但我现在最注重强调的关键词是“极致、完美、优越、不可思议”,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员工也会提出疑问:做得太完美了会不会成本太高,卖不动?但是随着我们的超极本Zenbook以及平板Transformer这些产品的问世,获得了业界以及市场的认可,最近已经没有员工再提出那样的问题了,甚至他们对自己的要求也已经转变为“完美”。

随着转型我们在产业链方面也获得了认可,比如超极本就是2011年5月华硕和英特尔一起合作酝酿出来,由英特尔6月份在Computex时提出ultrabook这个概念。在市场反馈方面,目前这几款产品在美国的销售情况都不错,亚马逊还经常断货。

Q针对目前平板电脑对于产业的影响,华硕未来在产品布局方面的思考是怎样的?

A平板电脑市场的迅速崛起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机会,华硕也在努力去经营这一市场,Transformer在打入平板电脑市场的同时也创新性地增加了可变型的键盘底座,创新的理念与深厚的技术实力也让华硕这款平板电脑产品迅速打出了知名度。基于良好的市场表现,华硕也将于近期调高平板电脑产品的出货量。

虽然平板电脑目前抢了不少风头,但笔记本和易PC这样的产品仍然有其生存的空间。从未来IT产品布局来看,无论是平板电脑还是上网本都属于中型屏幕的产品,其间的差别也必定会有共存的空间。第二,平板电脑在功能上提供给消费者的是极佳触控的体验,而对于keyboard 及windows的体验也相当重要,这部分的消费者仍然会是笔记本电脑和上网本的用户。

因此,华硕在经营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同时,也不会放弃易PC,这几款产品在华硕内部的战略中仍会并存,只是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逐渐调整比例。

本文系作者 张思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期待国产品牌完美转型国际化!抓住用户体验与软件服务吧!

    回复 2012.02.10 · via pc
  •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也可以打入国际市场,掀起浪潮。

    回复 2012.04.02 · via pc

快报

更多
133
2
9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