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演奏的音乐家——指挥大师的领导风格

指挥家总是站在乐队的中心,乐谱烂熟于心。指挥家总是专注于倾听和引导,让众多声部产生和谐的声音。指挥家知道同乐队分享观众的欢呼,指挥家却是乐队中从不演奏的成员。

“指挥家从来自己都不演奏任何乐器,但指挥家用他的影响力使所有的乐师更加出色。” 本杰明·赞德(Benjiamin Zander)是波士顿爱乐乐团(Bost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三十多年来的常任指挥,曾经是英国作曲家布里顿的学生。他四次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他关于指挥如何打造卓越的交响乐团的管理经验。

他把一个乐队比喻为一个完整的商业组织。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声部就像是组织中的职能部门,而每个声部的首席就像是部门的经理。指挥是乐团的总监,把乐谱当作乐队的工作计划来执行。整个管弦乐队努力为听众带来完美的音乐享受。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不同指挥的领导风格,会带来完全不一样的音乐表现。人们常说,“没有糟糕的乐团,只有糟糕的指挥。”

过去,人们常常用“战争”来比喻领导的风格。在当前知识经济的环境下,如何有效领导专业技术团队成员已经成为切实的挑战。优秀交响乐团中的乐手都是独具专业技能的人才,乐队的指挥要去管理和驾驭这样的团队,更需要卓越的领导才能。音乐史上不乏指挥大师败走麦城的教训。回顾一个多世纪以来指挥家的领导风格,从托斯卡尼尼到伯恩斯坦,越来越多的指挥摈弃了原有的专制风格向更具激励的领导风格转变。

托斯卡尼尼的专制独裁风格

“成为指挥家是独裁者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独裁专制的指挥风行美国。意大利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Toscanini)以他的节拍精准,训练严格而著称,他是一个脾气暴躁而又任性的天才。他的绝对客观主义风格把任何脱离于乐谱之外的理解拒之门外。他对乐团说,排练就是无数的No加上最后一个Yes,他也因此被乐师私下戏称为“托斯卡No…No”。 他是指挥台上的暴君,经常把指挥棒敲在谱台上啪啪作响,甚至将表现不佳的乐师当场炒鱿鱼。

在他训练下的美国NBC交响乐团声名鹊起,乐师在大师的调教下各个敬畏有加。当然大师也不仅仅是脾气暴躁而已,人们把他比喻成名画的修复师,他演绎的作品好像被揭去了历史的尘埃,如名画重见天日。他指挥的时候聚精会神,给乐队带来很好的张力和控制力。每当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出现时,他的左手会习惯性在胸前剧烈的颤抖,好像弦乐的柔弦一样去展示他内心的喜悦。

二战后的美国,很多来自欧洲的乐师都具有自己根深蒂固的风格和对于音乐的理解,为了能在短期内提升乐团的声誉,很多美国乐团都选择雇佣风格专制的指挥。当时美国“五大”乐团中,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弗里茨·莱纳(Fritz Reiner)和克里夫兰交响乐团的乔治·塞尔( George Szell)都是有名的铁腕领导。

当莱纳接管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时候,这个小个子的匈牙利人经常眯着他小小的、鹰一样的眼睛,用幅度很小的手势指挥。一次有个乐手开玩笑说,“大师我要用望远镜才能看到你的节拍手势”, 大师冷冷地说,“ 是的,手势确实很小,但是很好!”

1946年当克里夫兰交响乐团还是俄亥俄州一个平庸乐团的时候,乔治·塞尔接收了乐团,他立即解雇了大批乐师,重新调整了乐团阵容,把欧洲乐团的演奏风格带入了克里夫兰。他在排练前总是在钢琴上演奏全部总谱并背谱指挥,在排练过程中,他一丝不苟,塞尔用他凌厉的领导风格把乐团带入了美国五大乐团的行列。

当然,一方面是对大师的敬畏和服从,而另外一方面乐手们也怀有了无法忍受的积怨。 1954年,柏林爱乐的音乐总监富特·文格勒去世,乐团投票推举新的总监,因为暴躁的脾气和超长时间的反复排练习惯,曾在二战期间接替富特·文格勒的罗马尼亚人切利·比达克被乐团否决。2005年,米兰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家投票罢免了指挥大师里卡尔多·穆蒂。他们说,“大师,我们很钦佩您的才华,可是我们不想只成为您演奏的乐器”。

因为命令加控制的专制领导风格,乐团会充分地依靠指挥对音乐作品的个人理解,这是短期内成就一个乐团最有效的办法。可是毕竟单向沟通难以让乐手充分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更谈不上在音乐演奏过程中充分的互动和发挥,对于乐师艺术创造力的压制使得乐团在大师离开后毫无悬念地走入低谷。

富特·文格勒的民主参与风格

富特·文格勒是一个德国学者教授型的指挥,他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权威、一个主观主义者。他同托斯卡尼尼同是二十世纪初指挥界的泰斗,却有着与托斯卡尼尼的精准节奏完全不同的风格,他甚至把托斯卡尼尼戏称为“计时器”。他的拍子基本没有乐队可识别的“关键点”,甚至是模糊不清的。他喜欢来自于乐手自身的主动性,他要去挖掘乐师的直觉,他要乐队像室内乐一样彼此倾听和协助演奏。对于熟悉他指挥风格的乐队,在他很少的指点下,乐队就能发现和理解大师发自内心的意图和情感。他很少去纠正,更没有斥责乐手,而是在流动的旋律中,让乐师能够充分思考和准备。他是一位通晓人际关系的指挥家,他把乐手看作同事而非下属雇员,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灵感和想象,这样乐队才不会是一潭死水。指挥家艾森·巴赫曾经这样评价大师的指挥风格,“一个不可思议的魔术师,一个可以把整个乐团点燃,把乐手带到疯狂境界的大师” !

以富特·文格勒为代表的德奥学派指挥,他们大多都蔑视专制的指挥方式。他们相信,通过同乐师的交流来建立彼此的信任和理解才是最有效的领导方式。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和卡尔·伯姆( Karl Bohm)都是传承了德奥学派的严谨和厚重,真实地表现音乐。他们的指挥风格权威而不霸道,同那些炫技和耍小聪明的指挥截然不同,他们都同乐师建立了深切的默契和尊重。

参与型的领导风格更加民主,指挥家更愿意让多个人参与并保持自己的最终决策权,而非指挥一个人的独断专行。指挥家并不是寻求统一的妥协意见,更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温和”领导。指挥家认为,对于乐队来讲,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去创造一个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氛围,将“我要你去做”的被动态度变成“让我们大家一起做”的积极参与。

伯恩斯坦的激励鼓舞风格

当年的伯恩斯坦(Bernstein)是第一个获得国际广泛认可的美国音乐家。他是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同时也是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性格充满激情,尽管他时而手舞足蹈的指挥风格被欧洲很多的指挥诟病,可他那富有激发想象力的热情和节奏感点燃了很多乐师的灵感,他既能演绎出新风格的德奥作品,同时也把他自己创做的、带有美国爵士风格的音乐带给观众。他所领导的纽约爱乐乐团的乐师都亲切地称他为“Lenny”。他的沟通方式直接形象,善于讲故事,善于挑战对于传统作品的理解,给乐师以新的思考角度和创意,同时又给乐师充足的鼓励和广阔的发挥空间,伯恩斯坦好像是音乐世界里的马丁·路德·金。

本杰明·赞德(Benjamin Zander), 现任波士顿爱乐乐团的总监,被誉为是自伯恩斯坦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又一名古典音乐的传播者。他把长期同乐团合作的体会总结成公共演讲稿和出版物。他说,“如果你管理的人员充满热情和归属感,他们就能够给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帮助你成为领导者。” 他把自己的感悟写成了一本书,名字叫《可能的艺术》。他相信优秀的领导应当从不怀疑自己团队人员的能力,应当带领他们一起去实现梦想。他相信愿景应当是共享的热情,是团队成员每个人“贡献”的游戏而不是“赢输”的游戏。

东方人的思维喜欢分类,喜欢归结成不同的流派以发现其共同的特性。在本杰明看来,专制、民主和激励型这三种领导风格只是对乐队指挥领导风格的一种方便的解释而已。远见卓识、突破创新才是未来领导风格的真正魅力所在。

诺花

12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诺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领导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回复 2011.09.18 · via pc
  • 好文章,谢谢笔者

    回复 2011.09.18 · via pc
  • 很好很强大!

    回复 2011.09.18 · via pc
  • 回复 2011.09.18 · via pc
  • 好文章,谢谢笔者分享。

    回复 2011.09.17 · via pc
  • 领导者本来就不干活

    回复 2013.11.28 · via pc
  • 很好 管理亦是如此

    回复 2011.09.30 · via pc
  • 一个简单的事情被写的那么复杂,不是干货,不给五星。

    回复 2011.09.19 · via pc
  • 支持作者观点!

    回复 2011.09.19 · via pc
152
9
9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