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的细节

转型不是开会喊口号,不是单纯领导决心和意志的体现,更需要理论、流程、组织数据和技术的支持。

创立于1911年的IBM,将在今年迎来100周年生日。对于众多声称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来说,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发生在身边,实在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回顾IBM的百年历史,可以粗略地分成三个阶段:前50年锐意创新、迅速发展,以1964年360大型机上市为这一阶段的巅峰;中间从1964年到1993年,IBM逐渐堕入僵化、保守,先后错失几次发展的机会,中间虽然有PC的短暂辉煌,但也正是这次有头无尾的爆发,培养出了微软、DEC、英特尔、康柏、戴尔等一干在IT行业呼风唤雨的重量级对手,把自己逼入绝境。1991~1993 年间,累计亏损达162亿美元,相当于每天亏损掉1480万美元;第三个阶段始于1993年1月,54岁且无IT从业经验的路易斯·郭士纳接任IBM董事长,IBM走上了不断转型和创新之路,到现任的董事长和CEO彭明盛时代,更加将创新进步融入企业发展的DNA——服务转型、电子商务、随需应变、全球整合企业、智慧的地球,这些不断更新的目标指引着IBM不断地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变化。这100年的发展历程,已经让IBM深深地意识到,自身庞大的规模和领先的市场地位,使得它就像非洲草原上的大象一样,必须不停移动去寻找可以养活自己的食物和水源,只要放缓脚步,就会遇到危机。

身处中国这个高速变化的市场环境,转型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企业热衷的口号。但是就像大多数企业文化都不过是贴在墙上的横幅一样,绝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转型也仅仅是热烈隆重的会议、激动人心的领导发言、轰轰烈烈甚至有些残酷无情的组织和人事调整,然后逐渐被人淡忘的结果。

对于IBM来说,除了1993年在逆境中启动变革以外,随后的几次转型都始于公司迅猛发展的时期。这种调动全公司持续变革转型的能力,其实已经成为IBM最核心的竞争能力。

很显然,转型不是开会喊口号,不是单纯领导决心和意志的体现,它的背后有着一整套与之配合的理论、流程、组织数据和技术的支持。

前不久,与IBM企业转型高级副总裁Linda Sanford交流时,IBM对于转型自己成熟的理论体系支撑,尤其是几点细节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第一,目标可衡量。财务路线图在IBM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刚开始,这个路线图就是想让投资者了解未来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发现,这是一个内部协调、内部管理的非常有效的手段,数字可以让员工直观准确地了解转型的总体目标,而管理团队也能够把团队的目标和总体目标结合在一起。例如2006年制定2010年路线图时,就把目标定在2010年每股盈余达到10-11美元(2006年每股盈余是6美元,最终每股盈余是11.52美元)。而在最新的2015年的路线图中,每股盈余的目标是20美元。

第二,人才准备计划。很多变革的失败都源于没有足够多优秀人才的支持,在IBM 2015年的计划中,已经根据2015年要做的事情以及客户群、行业、区域发展等大的因素,计算出大约需要多少人才,然后通过招聘、培训、甚至文化的调整来做好准备。

第三,技术和数据的支持。数据永远是决策的最有力支持,面对越来越多的数据,用提高数据分析技术的手段来应对。例如IBM用匹配引擎来分析并选出最适合项目空缺职位的员工,该引擎可以读取未经整理的职位发布信息和履历信息。这项技术在2006年开始应用以来,未利用的资源率已从8%降至3%。2005年末-2009年,采用可计费利用率衡量的每位员工生产率提升了18%。

魔鬼永远存在于细节中,中国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中国的很多企业一眼望去也都建立了现代化的治理机构和管理体系,但是在这些细节的学习和实践上,我们还有很多没有准备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恩,转型不是开会喊口号,不是单纯领导决心和意志的体现,它的背后有着一整套与之配合的理论、流程、组织数据和技术的支持。

    回复 2011.04.06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