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大学生在怎样看书?

多种阅读方式并行发展使阅读环境得到完善,全方位的信息使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视野和能力,但也导致主流弱化。

阅读是获取知识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标志着新世纪中华文化的走向。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给年轻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造成了一定冲击,使他们的阅读心态发生了一定变化,有了新的特征。

本文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对四川大学的学生以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调查数据。四川大学是中国西部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大学,有113年的历史,在校学生逾6万人,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在高校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最喜欢的图书和作者

1.中外作品基本持平

自从出版改革以来,大量外国图书涌入中国市场,刺激和带动了中国图书市场的发展,这其中不乏优秀作品。在这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受访者选择的 “最喜欢的图书”为外国作品,以文学作品和文化作品为主,又以世界经典名著占比重最多。这些外国作品中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从小学开始就听老师不断提及的。这种对名著的选择倾向,也是在图书馆环境下不断熏陶出来的。看来,基础教育对大学生的阅读取向颇有影响。

据统计,调查对象对中外作品的阅读比例基本持平,文史专业和理工专业之间亦差异甚微。相比较而言,女生喜欢外国作品的比例比男生大。影响这一比例的因素,主要是涉及爱情、心理的世界名著类作品,如《飘》、《简爱》和《傲慢与偏见》。大学阶段学生对自我第二性的认识已经基本成熟,女性喜欢的书籍更偏向于细腻的感情刻画。《红楼梦》和《简爱》、《飘》的得票数基本不分上下,自尊自立新女性意识的认知和传统“贤妻良母”、“三从四德”的教诲并重地影响了现在大学女生的人生观,让他们在外国女权文化的冲击下,权衡出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取向。

在这部分调查中,出人意料的是,虽然大学生“最喜欢”的作品中外作品比例相差不大,但是读者最喜欢的作者前9名竟没有一个外国作家。

对这个情况,有种回答颇为典型,有的同学认为,外国的作家对于他而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除了知道他是某部单独作品的作者以外,并不会对这个“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许这部作品本身非常优秀而被他选为“最喜欢”的作品,但当选择“最喜欢”的“人”的时候,他会下意识地选取一个更立体、全面、生动而鲜活的“人”。比如说余秋雨,虽然他在社会上的许多做法让人褒贬不一,但是他在作家的身份之外,还深入地融入了这个社会的文化之中,他在大小社会焦点事件中的出现,让人对他有一种身份认知感,因而也更加亲切。

2.文学类作品最受倚重,学术类书籍选取率近10%

在书籍分类阅读的整理中,可以明显看出比较传统而严肃的文学类书籍占主要组成部分,达到了将近一半的水平。以通俗文学为主的流行作品占到了22.3%。文化类和以励志为主的生活类作品分别占到了9.3%和8.8%,其中生活类作品在文史和理工专业、男生和女生中差别较大。理工类的男生读者明显较多,这一类的书籍主要有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等等。

在这个调查中,最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学术类书籍的选择情况。由于学术类书籍大多艰涩难懂,本来笔者并没有预计会有多少同学在正常的获取学术知识外,还格外喜欢这些专业类书籍,但事实上,这个比例达到了9.8%,在男生中更达到了16.3%!如果现在大学生能够对学习保持着这样旺盛的求知欲,而没有被社会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绪所影响,那真的是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件幸事。

从这一组数据,笔者发现选择学术类书籍的主要为理科男生,其选择率达到了20%以上。如果能够适当加以引导,激励他们对热爱科学和对学问钻研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诺贝尔奖离中国还会远么?

这一组数据还显示,女生选择学术类书籍的相对较少,只达到了2.5%。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生在事业心方面不如男生,有些女生憧憬家庭,毕业之后的目标就是找份比较轻闲的工作,嫁人生子回归家庭;甚至有的女生认为支持丈夫的事业就是自己的事业。如果能够在了解多彩人生和励志方面加以适当引导,将会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最喜欢的作品和作者的排名分析

同学最喜欢的作品前10本排名中(见表四),中外作品各占一半,“古”、“今”作品各占一半。调查所得作品数量众多,逾200本(每个调查对象最多可填写3本书),最后所得排名最高票数不过20余票。

调查中,在涉及的数百位作者之中,“最喜欢的作者”排在第一位的是鲁迅,而且无论是在理工类和文史类或男生和女生的分类排名中都名列榜首。然而,对于鲁迅的作品,在“最喜欢的作品”的143份问卷中只获得了一票。为什么鲁迅在全世界范围内林林总总的诸多作家中会脱颖而出呢?

当被问及“最喜欢”的时候,一般人会把它置换成“印象最深”和“给自己造成影响”这两个概念。有些同学说,他并没有觉得鲁迅的作品多么优秀,甚至直到现在都觉得鲁迅的话语艰涩难懂。但是被问及“最喜欢的作者”的时候,他首先想起的就是那个穿着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的,被称为“骨头最硬”的鲁迅。鲁迅是一个作家,他又不仅仅是一个作家,他代表着一种精神,与其说是从他的作品中看出这个人的品性,不如说通过对这个人的了解来分析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像他的骨头一样倔强、执著、坚韧。选择鲁迅,选择的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学风格,更是作为一个人、一种精神。

在这部分的调查中,大约有17.5%的同学没能完整填写出他喜欢的作品或作者。这种现象大多数集中在理工科的同学中,甚至有一些同学直接选择了放弃填写。问及原因,除了极个别同学是因为阅读量过少而无从下笔,更多同学是一时想不起来哪一本书或哪一个作者特别好,所以索性放弃填写。

Web 2.0时代下的阅读

所谓Web2.0一般是相对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当代大学生作为这个新时代的最大主体,他们又是怎样进行阅读的呢?

1.在多种平台下的阅读

在Web2.0时代,阅读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些新的选择(上网阅读和手机阅读)给传统阅读(纸质出版物的阅读)带来了多大影响和冲击呢?根据我们统计的结果,读书每周超过3个小时以上的被访者达一半以上,读报纸杂志和上网阅读较多的人数也分别达到了35.6%和41.2.%。上网阅读拥有了很高的普及率,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和评论里,但在短时期内它并不可能取代传统阅读需求,而是和传统阅读取得了比较相近的分布曲线。很多被调查的同学同时选择了每周3个小时以上的读书、读报纸杂志和网络阅读的时间,这反映出这三种阅读方式属于互补的。网络阅读对于大学生来讲,更多的是在弥补纸质出版的不足,比如时效性和互动性等等。但对于文学或文化类作品,很少有人会在网络上阅读。

手机这种新兴阅读方式是伴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开发而兴起的。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有36.3%的人每天阅读15分钟或以上的时间,但也有近四成同学不使用手机进行阅读。使用手机进行阅读时间较多的同学,大多是用手机上网阅读新闻和小说,阅读时间适中的同学偏重阅读手机报或者上网阅读新闻,不选择手机阅读的同学大都被手机的功能和带宽所局限。

所有通过手机进行阅读的同学得到的共识是,手机阅读所进行的时间大都在空闲又不方便进行传统阅读和上网阅读的时候,比如等待。在调查过程中,有一位同学说,他每天通过手机上网阅读小说或论坛的时间超过3小时,在手机阅读流行之前他就很少进行传统阅读,现在亦然。而手机阅读对他来说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要是无聊的时候他就会通过手机阅读。

2.信息多元化,主流弱化

多种阅读方式并行发展使阅读环境得到完善,全方位的信息使大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视野和能力,但同时也导致主流弱化。笔者经常在大学生中听到一句话“现在的主流就是非主流”,网络引发的这种“信息解放”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伸展,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大提升,不同专业的壁垒得到削弱,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学习。这也许是导致本次调查“最喜欢的图书”的时候显示出阅读兴趣多元化的原因之一。统计结果显示即使是得票数最高的《红楼梦》和《三国演义》这类“主流作品”,得票率也仅仅为11.3%,排名第5的图书得票率不及3.3%。

“信息解放”导致了“信息爆炸”,高密度的信息投放使各种细微的声音都有机会被听到,可同时也使每一个声音都淹没在巨大的噪音之下而混沌不清。在Web2.0时代的大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的不同的信息、阅读大量的书籍,他们有限的精力只能分散在这诸多信息元之上,这最终使得每一个信息元都能得到的关注和重视不多,在被调查者的记忆中存留的印象不深。这也是导致高达17.5%的被调查者想不起来他喜欢的作品或作者的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本来逐渐开阔的阅读视野却进入了一个瓶颈时期。网络开放和大众化的特征,虽然使大学生得到了一个自由探索、平等参与的平台,却同时也让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带有“博而不精”、“贪多嚼不烂”的特点。很多同学囫囵看完一本书,只是走马观花记住了情节,却对其中的深意不能细细咀嚼体味,实在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3.阅读的主观因素

之前一些学者和专家有一种观点,认为自大学扩招以来,大学教育即精英文化的格局被打破,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社会精英”,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都大大削减,许多大学生忙于就业,而不再将大学当成一个“读书”的纯净殿堂。大学生缺少厚重,多了世俗和肤浅,阅读不积极并且功利性强,导致大学生知识面变得狭窄,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但实际调查结果显示,不仅有55.7%的同学能够保证比较多的阅读时间,阅读面也比较开阔,主观阅读意识也较强,认为“阅读是件应该做的事”的同学达到了93.8%以上,更有97.3%的人时常会有阅读的冲动。虽然有诸多因素妨碍阅读,但还是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汲取知识。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担忧,应该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和对历史的担当充满信心。

在回答“为什么没有阅读想要阅读的书籍”时,38.5%的人选择“学业太忙没有时间”;34.7%的人选择“阅读不方便,想读的时候手头没书”;21.4%的人选择“没有毅力坚持”;5.3%的人选择“看着字会烦躁,读不下去”。选择由于学业太忙原因的理科生比例大于文科生,达到了理科生选项中的43.6%。

在调查中,有同学明确向笔者表达了对阅读的热爱,并且有着纸质出版物情结,对传统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同时看重,认为书籍本身就是阅读的一部分。也有的理工科同学告诉笔者,他“只爱数字,不爱文字”(他喜欢的作者是华罗庚和欧拉),并且对文字的大量堆积有抵触情绪。

(为保证本次调查的有效性,本调查先在四川大学文新学院09级编辑专业中进行预测,根据预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调整了不佳选项,保证了问卷的可信度。然后再根据文理专业的分科和男女生比例,随机抽取文史和理工方向共12个专业15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3份,有效回收率95.3%。其中男生占52.8%,女生47.2%;按专业分文史专业占35.6%,理工专业占64.4%。)

本文系作者 杨云乔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书的重要性

    回复 2014.03.15 · via pc
  • 泡妞的!

    回复 2013.11.06 · via pc
  • 都在图书馆吹空调呢

    回复 2013.10.06 · via pc
  • 一份令人失望的中国式调查

    回复 2011.05.15 · via pc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