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曲线”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找到第一曲线,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王智远

“很多人之所以没有找到第一曲线,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做什么”。

现实中我遇到很多的朋友,他们和我反馈,“不想上班”,“想创业”,但自己还没有金钱资本的投入,我询问他们,“你有思考过自己的第一曲线吗”?如果没有,就不要去做。

多数人都是一双茫然的眼睛看着我问“第一曲线”是什么?

企业有第一曲线增长,个人也是一样,从精力的投入,金钱的回报来看,能不能随着“时间周期的拉长”,边际成本越来越低,估值越来越高,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

所谓的第一曲线,就是一生当中,自己打算投入5年,10年,20年想做的那件事,这件事情长期的坚持不仅仅能带来“收益”,让自己财富增长,而且还能充盈自己,不再让自己陷入“老鼠赛跑”的恶性循环中。

第一曲线的发现与挖掘时间,决定了未来,如果没有找到“第一曲线”,那么我们就一直帮别人在做事。

它就像“漫无目的的工作一样”,你只能充当单个的零件角色,随着组织的分配,去做相关的填充。

等到自己毫无价值之时,也就慢慢的淘汰了,你会发现创业的本质是找第一曲线的过程,职业的规划,个人的成长,也是寻找第一曲线的过程。

01.“升华思维”

不管是工作还是创业,人生从来都是一种修行,然而在修行的路上,是什么困住了当下的自己,部分人认为是才华,智慧,趋势,情商等,但我更认为是“认知”

认知决定了我们“是否开悟”,“是否灵光”,思维能否升华,通过表层现象找本质,想通终身奋斗是为了什么。

  • 1.学习的四个阶段

我把学习分为4个台阶,第一台阶,我们通过视觉,听觉,感知来获取“信息”,然后信息加以汇总,成为知识输入到大脑,通过这些来“回忆过去,指导未来”,这叫学知识。

第二个台阶叫做“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知识,内化,自己开始寻找规律,寻找共性点,运用思考看问题,找到工作或者生活中的规律,这叫学“方法论”。

第三个台阶叫做“第一性原理”,是属于“哲科方面”,当自身懂得了大量的“方法论,你就开始研究底层的规律,开始寻找本质。

第一性原理关注的不是“内容”“方法论”,而是结构,就像“知识树”的成长一样。

厉害的人脑中有很多结构,结构下面又有不同的模块,模块又划分了很多知识点,就像你和别人聊天一样,你会发现身边总有部分人,你和他聊什么模块的内容,他似乎都懂得一点,这部分人就是“结构化”清晰。

第四台阶叫做“觉醒”“开悟”,开悟的本质是“没有思维,超越心智”,所谓的开悟,便是自己能够突然明白,想透很多事情,放弃了很多的执迷,能够找到自身的使命,并且为了使命去奋斗。

比如:工作的本质是什么?

一个不开悟的人,可能是这样理解,我就是来挣钱的,我也不想加班,混够8个小时就下班。

升华一点的人明白了我工作是边挣钱,边学习的过程,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利用额外的时间学习更多模块的内容,然后升职得到更多机会。

在升华一点,“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成长,顺便挣钱”。

那么第四个层级认知的人会认为,我大量的学习,公司还给奖励,说不定以后我自己做了,也会遇到这些问题,现在的问题,都是以后我会遇到的,我要赶紧解决。

第五层,工作就是为了“短期成长”,这短期没有太大意义,核心是为自己人生以后的某个环节做铺垫的,所以,我为自己而做。

如果你这样思考,自己会发现开悟了很多。

那些每天学习的“方法论”,所做的表格,所写的策划案,这些看似是细微的工作,如果内心不够热爱,就无法顺利完成。

如果内心足够的热爱,这一切都只是“表层现象”,很容易解决。轻轻松松就可以让自己“精神,心灵合二为一”聚焦赶紧完成,然后学习其他另自己成长的事情了。

  • 2.发现“意义危机”

从升华维度思考,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所有人的危机都不是表皮层面的“金钱危机”,而是内核的“意义危机”。

美国的朋友有天晚上给我说了这样的一段话,“你看每天上下班的人,一坚持就是10年,20年,和你现在一样,像行尸走肉,拿自己的时间换金钱,还陷入在“洋溢自得的状态中”。

你们都失去了危机的最本质东西,就是“意义意识”。

多数人找不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只能是“工具”,行走的工具,但是工具有一天终会老化,老化的时候可能还在抱怨很多自己的事情没有做。

这问题在哪呢?没有领悟到一生时间“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较多人的状态是每天工作想的是赶紧8个小时过完,下班回到家中,上班的时候在想,我什么时候赚够钱,然后去享受我退休,甚至于出去玩的生活,这样其实“工作和生活就成了真正的二分了”。

不能完全融入在一起,也就成了“工具”,因为生活不能赋予工作力量,工作不能赋予生活快乐。

理性的世界,我们应该这样思考,“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出发,我工作为了什么,我40岁,50岁要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要把自己当下做的事情(上班,工作)当做“例行公式”,那么一生就像是推一块大的石头,永远都找不到头在哪里,只是每天在推着,也不会快乐。

没有领悟到“意义危机”,也就意味着每天都可能会“无所适从”,这种的焦虑就会非常的深入人内心,就会绑住了我们自己自动自发的精神。

发现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时此刻此生临在当下做每一件事的态度”,任何的一个事情其实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只是我们缺少了“内心的修炼”。

如果我们重视了内心的修炼,其本质“做什么”,显得也就不那么的重要,就会放下很多东西。

当我们真正放下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一个减少欲望的过程,一旦欲望少了,自己也就会找到“真正想长期坚持,并且用大量时间投入想做的最核心的事情”,这才算意义所在。

如果自己真正领悟到这一切,而其他的,比如工作,扫地,打杂,做什么也就不会太在乎表层,会用心去对待了,因为自己在“修心”。

这样就会发现工作也是一种使命,那么即使有一天不在做这份工作,你做其他事情的成功率也会更高,也就合二为一了。

02.“不同阶段的意义”。

我觉得多数人没有在工作中找到“意义的核心”原因是把衡量工作的目标定歪了,普遍认为“工作就是赚钱”,这就是工作的信仰,我每天10个小时就是为换钱。

钱是什么呢?衡量标准,成为成功的衡量标准,如果这样,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的“折磨人”。

很多人工作很久一直都没有自己傲人的业绩甚至于“杰作”,是因为过于把钱,权,“社交当中的斤斤计较”看的太重,思维导向用错了。

  • 1.不同阶段工作意义的感知

意义的表层来自于“所做的事情”产生的价值,而价值的根基是“某件事情表现出来的依据和基础”,价值所表现出来的显示部分,必须是在一定的基础身上,且是有一定根据的。

寻求意义的存在是人们的一种基本动机,我们有理解自己和周围事物的欲望,生命或者工作意义的感知与“主观幸福感”,身心健康有很密切的关联,对意义感知水平较高的人,相对来说更快乐,更健康。

对意义的感知包含了“意义的拥有”和“意义的追求”两个核心,意义的拥有就是不同阶段能感知到自己拥有了多少“物质甚至于目标感”。

而意义的追求则是我到底要看看我的生活和工作中还有什么我不知道,并且想要的得到的东西。

意义对我们自身有很大的影响,意义的追求和“自我认知”高度挂钩,比如一个人认知自己能力不行,还要追求某种东西,那么相对就会痛苦,降低幸福感。

心理学家也提醒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少事物就去追求多少,不要乱感受还没有拥有的“意义”,尝试感受越多越不快乐。

比如这件东西,你还没有得到,你就感受它的意义了,这就是明摆的透支欲望,我们可以把工作分为三个层面来看:

分别为:对个人,对组织,对社会。

首先讲个人,工作对个人的意义在于满足个人的需求,需求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

初级解决温饱,赚的钱可以让自己有饭吃,交房租,有安全感,中级阶段是小康问题,比如解决“情感,社交等”,高级就是自我实现了。

初级中级满足了,人们才会谈思想,正所谓盆满钵满才会满嘴说自己喜欢公益。

所以在你还在为生活奔波的啥时候,如果有人说,兄弟你要不要考虑和我一起造福社会,你可能就会想,我造福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挣钱缴纳房租不给社会添加流浪人口了。

我们不同阶段,理解的意义与“做的事情”要相匹配,不然就会出现“欲望太大”,而自身无法满足,最后什么都得不到的结果,而这一切一定少不了一种东西就是“执行力”。

意义的核心诉求不要定义为“赚钱”,要把它提高一个lever到“自我价值实现”,那么你就会不断的解锁新的事物,解决新问题而不会感觉到疲惫。

2.意义背后的“源头”

我们多数人危机,焦虑,的“恐慌感”来自于不确定性,比如半年不工作的你,不知道未来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你,漫无目的工作的你,这背后其实都不是“目标”能解决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诉求的呢,就是先找到“源头”,所谓源头在哪里,本质就是,“走了很久的路,你为什么要出发”。

 

源头就像是出门在外,一看手机突然只有百分之一电量恐慌的你,需要赶紧找到一个插座,把手机充上电,防止失联的状态。

我身边工作6-7年的朋友,就会突然的陷入这种“恐慌中”,他们觉得自己前两年做的事情和现在做的事情差不多。

甚至于觉得未来两年也就这样了,如果这么下去,肯定会被新人所迭代,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办。

源头在哪里呢?

答案是“觉性智慧”。就是你瞬间突然想通了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柴米油盐”,工作的意义导向也不仅仅是“挣钱”。

而是“自我实现”,"是一场修心,修行的过程”,表皮虽是做事,真皮是修心,那一刻就会理解为什么要奋斗了,因为需要实现“更大的自我价值,满足自我物质,心理欲望”。

除了这些,源头又是什么呢?

就是那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不是多数人可以找到的,就像那些创业者突然要做一件事情,抛去表面能够看本质,然后继续奋斗一样,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的源头,叫做“自我实现”。

当自己有1万块钱工资的时候,所看到的意义就是“我要把工作做好,学习更多”。

当自己有3万块钱工资的时候,所看到的意义是“我要承担更多责任,带领团队实现目标”等,而影响意义的便是“自我实现”。

03.“寻找使命”

如果自己没有思考过,“我的一生要如何度过”,那么你也不会思考这个问题,就是“寻找使命”,寻找使命是基于“升华思维”与明白人生不同阶段的意义。

读书的时候,我们都背过这段话,“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那时候,感觉这只是人生的大道理,与我们关系不大,可是恍然之间,我们会发现,如果你不给自己找到“使命”,人生会特别的无味,或者艰难。

1.“使命的萌芽”。

人生使命是我们愿意奉献一生去追求的终极愿望,这个愿望呈现在很多方面,比如有的人,终极愿望就是让家人过的好一点,那么,他的拼命赚钱,任劳任怨,不但不会让他心声怨念,还会心有莲花。

有的人,终身愿望一定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所以他们在工作中表现的也格外的疯狂,在外人看来,这些人可能疯了,但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

就像我一样,短期的使命,一年出一本书,坚持10年,目前第一本已经完结,等待出版。

平时我会把所有碎片化的时间花费在看书写作上,但是在外面的人看来,我好像不合群,很无趣,没有爱好,但在我看来,自己内心却无比的丰富。

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使命呢?

其一要找到自己的“灵性任务”,明白了工作的意义和源头的自我实现,你要找到自己特性的“心灵成长目标”,自己的职业,社会角色都只是完成任务的道具。

因此,灵性任务也和职业息息相关,但必须知道,职业只是实现“灵性成长”的工具,事业上的成功不是人生使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除了工作,你自己还想做什么? 

其二是“回忆旅程,分析轨迹”,找使命的过程一定基于一些工作年限之上,你可以试试回想下毕业后,自己做过哪些工作,这些旅程中有没有重大的影响。

哪些机会自己没有抓住,现在又想做,在结合未来自身规划,还要不要做,如果这个想法一直漂浮在大脑中,可能也是“你使命的一部分”,只是刚有一个念头而已。

2.“使命的初成”。

在安静的时候,你要灵魂的拷问自己,我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这是个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深刻的问题。

或许自己有些答案,萌芽了一些想法,但就是没行动,那也会错过,这就算是为什么说“想就去做的核心原因”,也许在思考过程中,自己会遇到很多想法,但只有一个是自己最想要的。

回想一下自己从小到大,从工作到现在,以后最大的事业愿望是什么?你要找到那些“真正内心想做”,但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去做的事情。

种种原因可能包含内心的恐惧,自己不太自信,怕别人嘲笑,异想天开等等。

其实往往都是这些恐惧阻碍了你的想法,但是也不能太“不接地气”,随意的想法很多,但是使命只有一个,它值得你去做10年,20年,甚至更长。

另外,你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比如:“如果现在金钱物质和生存不是我考虑的范围,我最想做什么?我最大愿望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自己要排除一切干扰,聆听内心的渴望,当自己做这样的灵魂搜索的时候,也就学会了“从心出发”,任何时候,只有你自己了解你的心。

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的精力寻找自己的使命呢?

原因很简单,当我们真正发现了自己的使命,你就不会因为其他外界事物的影响而焦虑。 

有时间你就会投入到自己的使命上,去奋斗,就好比恐惧手机没电找到了插头,真正明白那个源头所在。

并且,当你发现自己的使命的时候,也就找到了“自身的第一增长曲线”。

我们的人生也就彻彻底底分为两个部分,以此为界限,分别为“我的前半生与后半生”,再或者可以理解为,和我有关的,和我无关的。

于是乎,那些无关的,还必须做的你就会感觉消灭掉,然后把时间投入到“有关的”,“使命”上面,你的内心自驱力就会越来越强,很多名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的。

04.“创造作品”

使命会成为你的作品,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没有带来回报,那说明自己的奋斗与投入还是不够,需要注入更多的精力。

当找到使命后,你会为之奋斗,奋斗不只是一个人的努力,过程中你会遇到一群人,而这一群人就是没有使命的人,他们的到来就是帮助你“实现使命”的过程。

  • 1.“作品”像一个创业公司

使命就像一个创业公司当中的某个品牌甚至于APP,当然他也可能只是一个职业,比如我身边有一个好朋友,我问他你的使命是什么?

他说:我一生为之奋斗的使命就是做一个非常职业并有名气的主持人,成为下一代的榜样,当年我们一届毕业,最后我因为特别原因没有再去坚持,而他却没有放弃。

现在的他在央视做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因为什么?答案是热爱,把这当做一生的事情去做。

使命也像是一个APP,比如李善友教授,他说自己的使命是建立一所没有围墙的互联网大学,得到的罗振宇,他的使命是“终身学习”。

而在这个产品打磨的过程中,将使命融入进去,路上遇到的“产品,技术,运营,研发,市场”等人员都是推动进步的人。

这才是一生要找的“第一曲线”,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源头经由我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份不同的礼物。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灵魂拷问者,随时拷问着自己,公司这个组织有了我会有什么不同,身边的人认识了我,我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启发。

如果突然有一天自己消失了,没有一件礼物给身边的人带过来,那存在还有什么价值,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作品打磨的过程中,也是一段少有人走的路,可能会有“竞争的压力”,市场的变动等。

但一旦确认方向,就不断的去迭代,不被路途中的“鲜花”,“困难”所影响,掌握好船的方向,就能走到彼岸。

  • 2.你的生活由自己创造

认真观察这个社会,你可能会发现,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别人创造的,在按照别人的要求,来完成自己的一生。

而你自己完全有能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把它变成想要的样子,并且也可以创造其他人的生活。

如果你想想看,很早你就接受了“觉醒的智慧”,你就会明白自己是一个创造者,有使命的人,从而激发潜力,那么自己就会拼命的寻找工作的意义,自我的价值,认知的升华,拼命的学习。

然后做出一个产品,或者打磨一个东西出来,从而让更多的人帮你实现,影响别人,但是前期的这个源头与方向一定是掌握在自己身上。

就像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他做特斯拉能帮助整个社会使用能源汽车提前多长时间。

他说,如果我不做特斯拉,世界做能源汽车可能就会晚10年,如果不做Space X,不做星际移民,那么这件事就不会发生。

当然这是头部顶级企业家看到的视野,他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呢?

是因为他自己的秉性使然,使命驱动着他,做这些就像一种“流淌”,不需要太难受就可以完成,因为那是“自我价值”的驱动,会产生自驱动力。

那么从我们个人角度,其实所做的每件事,每个使命都在推动着进步。

可能是在一个小的领域,无论是个人,组织,社会,这个进度也在加快着节奏,当自己找到使命,把使命,事情,人生融合三合为一的时候,也就找到了“第一增长曲线”。

核心观点:

你找到了自己的第一增长曲线了吗?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但多数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样的问题,直到碌碌无为过完一生”。

王智远

116篇资讯

粉丝

公众号:王智远 |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探索未知,寻找本质;左手互联网,右手认知成长。

本文系作者 王智远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30
2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