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华人阵容的诚意之作《花木兰》,为何处处违和?

口碑提前泄漏、盗版大面积传播以及影院观众口碑低迷等多重因素不利好,让《花木兰》基本失去了翻身的可能性。

文丨数娱梦工厂,作者丨王莹,编辑丨友子

一败涂地。

宣传了大半年的《花木兰》9月11日正式在中国公映,首个周末票房1.59亿,上映第三天上座率仅为7.3%,单日票房甚至被已经上映了大半个月的《八佰》反超。

截至9月14日,电影《花木兰》在猫眼、淘票票的评分均为不甚理想的7.6,豆瓣15万人打出了4.9的超低分,对于好莱坞大片来说极其罕见。

无论对于普通观众、疫情后的影院还是对迪士尼来说,《花木兰》在中国的票房表现都是让人失望的。

大到影片所传达的英雄主义主题,小到某一个人物的服化考究,中国观众对《花木兰》的吐槽铺天盖地。不会讲故事、不会讲中国故事、对中国文化存在偏见、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地域历史民俗常识混乱等……这些都是影片遭到批评的地方。

为了赢得中国市场,《花木兰》团队在制作前曾花费了数月对中国历史进行研究,甚至还邀请中国相关部门审阅了剧本以防万一,从各方面都表示了最大的诚意。

然而这部好莱坞最顶级华人演员阵容的迪士尼大片,却引起了中国普通观众的强烈反弹,争议之大远超以往各版国产《花木兰》影视剧,甚至有激烈的批评认为影片是为了“圈钱”。

9月4日上线Disney+后,《花木兰》最初在烂番茄影评人那里拿到了80%的新鲜度,但随后观众评价却出现了反转。如今来看,无论是影片希望讨好的中国观众,还是对原版动画有情结的国外观众,似乎都不买账。

唯一算得上安慰的是,《花木兰》上线首个周末,其流媒体票房收益为3350万美元,并为Disney+平台带来68%的下载增量。

不过对于这部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做的影片来说,在中国影院的票房表现依然是评价其成败最重要的战绩之一。口碑提前泄漏、盗版大面积传播以及影院观众口碑低迷等多重因素不利好,让《花木兰》基本失去了翻身的可能性。

从刻板印象到超级女英雄,迪士尼不会讲故事还是野心太大?

去除时间的滤镜,迪士尼当年动画版的《花木兰》其实在中国也遭遇了争议。

1998年动画片版《花木兰》上映时,关于外国人讲中国故事、以及影片中展现出来的对中国文化的错位认知和有意无意的偏见,当时就在国内引起了批评。比如动画中的诸多人物形象,都呈现出外国人对亚洲人的片面审美认知。

但动画版《花木兰》其实志不在此。迪士尼将原先的中国民间传说,通过艺术再创作,转变成了一个美国观众可以理解的迪士尼公主故事。

尽管动画版《花木兰》的朝代设定、动物角色、歌舞串场等都和国人的传统认知不太相符,人物形象上也有不符合国人审美的地方,但在迪士尼公主片的框架下,影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现了自圆其说,因此依旧获得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的喜爱。动画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在当时的迪士尼动画片中也是领先的。

二十年后的真人版《花木兰》,面临的是完全不同的环境——中国已经不再单纯是民间传说原产地,而是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迪士尼面临的任务也出现了变化:这一次花木兰必须同时满足中外观众的不同期待。

最终问世的真人版《花木兰》,于是便成了迎合两方观众诉求的混合物。电影的故事情节、服化甚至一些场景镜头都与动画有诸多对照,但真人版又向国产古装片进行了妥协,歌舞场景和木须龙这类极其迪士尼的元素又被拿掉了。

另一层重大变动在对于女性主题的呈现上。

动画片《花木兰》讲述的是一个勇敢坚强的女孩在替父从军后完成了个人成长的故事。真人版主线剧情没变,却明显强化了花木兰对女性自我认同的刻画,明显受到了当下好莱坞性别平等思潮的影响。

比如动画版中木兰与上级将军李尚的感情,在MeToo运动后成了绝对禁忌,导致真人版中两人的关系也有所改动。

基于主题的改变,故事在一些人物设定上也进行了调整,但正是这些调整引起了中国观众不适。

真人版加入了“气”的概念,而这一点遭到了中国观众诟病。在传统中国功夫中,并没有“气”这个概念,影片中对“气”的解释是“宇宙万物皆统一于气,人亦由气而生,但唯有赤子之心方能使人气合一。”

这应该是影片对动画片中太极中阴阳刚柔的延伸,而在女权的表达下,“气”也成为了女性身份的隐喻。

影片中,“气”与其说是中国功夫,它更像是某种神力的存在,而且根据影片设置,这种东西只存在于如花木兰和巩俐饰演的仙娘等少数人体内,被众人视为巫术,由此也将花木兰、仙娘分别和男人、人类对立开来。

正是因为“气”的存在,让花木兰成为了从小就比大部分男性都更具有战斗力却又格格不入的“天选之子”。

这样的处理,无论是对动画版还是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都是一种颠覆。花木兰不再是一个出身无奇但意志不凡的平民姑娘,而成了拥有大片主角光环的超级女英雄。

从动画到真人版,故事主题上的上升是需要考虑的,在好莱坞近年强调政治正确的环境下,这样的尝试对于在真人改编上一向较为保守的迪士尼来说是一次突破,只是剧情逻辑和节奏的影响下,这样的调整不仅没有发挥出它原本主题拔高的作用,反而带来了很多尴尬。

而如果说“气”概念已经为影片增添了一丝东方神秘色彩,那么巩俐所饰演的仙娘的设定,在辅助人物成长和主题表达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影片故事的奇幻感。

无论是仙娘身份的设定还是她和花木兰的人物关系,都难免让人联想到《沉睡魔咒》中教母和公主的关系。

然而仙娘的设定不符合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任何一族,影片也没能建构一个完整的让人信服的世界观,导致角色与真人版的写实严肃的基调不符,由此不仅没能将影片奇幻的类型做足,反而让观众更加细究其中本就站不稳脚的设定,显得不伦不类。

动画叙事的风格和它所面向的全年龄段的观众的属性,决定了动画版的整体风格是趣味和轻松的,除了大量动物的拟人化,人物的性格设定也幽默有趣。在真人化中,动物角色和扁平的工具人成了改编首要舍弃的形象。

龙在中国传统故事中,是神圣而高贵的象征,鉴于中国观众的传统认知,迪士尼删除了作为宠物出现的木须,同时又加入了涅槃重生的凤凰意象,作为木兰自我身份认知的外化,引领着木兰的人物成长,但是其过于生硬的处理和简单的特效,反而构成了新的槽点。

全华人阵容的诚意之作,为何却处处违和?

无论是从故事的创作、制作的顾问上,都明显看得出《花木兰》对于中国观众认可的看重,更不用说豪华的华人明星阵容。

首先,迪士尼二十年后再讲花木兰故事,选择刘亦菲作为主角是符合观众期待的。刘亦菲的选角消息曝光后,得到了普遍认可。

在配角上,巩俐、李连杰、甄子丹等一系列在国内外都有足够知名度的演员,也显示出迪士尼的诚意。

演员阵容的公布,包括刘亦菲造型和海报释出的时候,中国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值是很高的。可为何影片上映后会这么失望?

和动画版不同,真人电影除了对故事深度要求更高之外,其从历史文化、故事背景到人物的服化都需要做更严谨的考究。但显然,在这一点上真人版《花木兰》并没有说服观众。

根据《华尔街日报》之前的报道,在剧本层面,迪士尼曾经就故事背景的设定请教过中方,得到的答复是最好模糊朝代的处理。这样的处理原本为了影片不小心触及到民族问题,但影片最终呈现出的历史、民俗乃至地域常识都是不清不楚的。

如在影片中,花木兰出生的地方变成了明清时期才出现的福建土楼,这与传说中花木兰出生在南北朝的传统认知不符。影片中虽然将动画片中遭到批评的明清京城改成了唐时长安城的样子,但却出现了当时还未建造的大雁塔和大明宫。这些违反中国观众长期认知的地方,对于影片口碑产生的负面影响恐怕远比迪士尼预想得大。

更不用说在服化道和习俗上的混杂。

电影画面的精美仿佛处处充满了浓厚的中国色彩,但影片的服化道并不接近历史,反而更接近于外国人对于中国戏曲的印象。

如果说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不够准确还情有可原,毕竟国内古装剧也经常出现不符合史实的地方,那在选取了这样一批优秀的演员之后,却全然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则是又一次辜负了观众的期待。

无论在长相、语言能力、体能还是说国际认知度上,刘亦菲显然都是最符合符合花木兰角色的中国女演员之一。但最让观众担心,也是最关键的,便是刘亦菲的演技。

显然这一次刘亦菲的表现并没能超出预期。不只是国内观众再次失望,不少国外观众也表示了类似看法。

其他华人演员出演的角色,在故事处理上也是失败的。

如果说仙娘的印第安女巫造型看不出和中国有什么关系,观众也无法理解为何巩俐要来出演这样一个完全不能体现演技的角色。而甄子丹和李连杰在片中的角色也几乎都是服务女主和剧情的工具人,丝毫没有空间自我展现,甚至有人看完全片都没认出饰演皇帝的是李连杰。

语言方面真人版《花木兰》依旧带来了违和感。尽管观众早就看过了动画英文版的《花木兰》,也看过英文版的《末代皇帝》,对英文对白的真人版《花木兰》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对于这部影片而言,最让中国观众不舒服的并非是中国人在中国故事里讲英文,而是英文对白反过来生硬地翻译了中文的意思。

片中提到的“四两拨千斤”,被翻译成了外国人更能理解的“四盎司”和“一千磅”,随着盗版资源传回中国后,造成了令人发笑的荒谬感。

(最早流出的盗版资源,英文是片中台词,但中文是错误的直译)

尽管国内上映的有主创自己配音的国语版,但是英文拍摄、中文配音对嘴型,违和感依旧无法完全避免。

由此这部看似迪士尼对中国市场充满诚意的作品,在大部分中国观众眼中,却看不出有多少诚意。

中国市场失利,流媒体或成唯一希望?

除Disney+覆盖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欧洲地区外,在中国、东南亚以及韩国等亚洲市场,《花木兰》依然选择院线发行。不过因为疫情反复,《花木兰》在韩国的上映时间从9月10日推迟到了9月17日。

9月4日《花木兰》在泰国上映第一周就打破了泰国今年首映票房记录。而在中国港台地区,尽管因为被政治议题绑架遭遇了网友抵制,影片在台湾上映的首个周末票房也达到3400万台币,登上新片票房冠军。

不过中国大陆市场才是迪士尼《花木兰》这场战役的主阵地。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92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114亿美元)的第二大电影市场。《花木兰》真人版从策划一开始就包含了对中国观众的考量。

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的大获成功,让迪士尼迫切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功夫熊猫”电影,《花木兰》原本是他们切入中国题材的最好契机。

但不良口碑以及盗版的抢先,给《花木兰》内地票房带来了巨大损失。首个周末票房仅1.59亿,公映第三天就被已经上映了23天的《八佰》反超,加上《夺冠》提档9月25日和之后紧密锣鼓的国庆档,《花木兰》接下来的票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

中国市场落败后,迪士尼恐怕会庆幸当时将《花木兰》放上线的英明决定。

8月4日,迪士尼财报披露的当日,《花木兰》宣布将于一个月后的9月4日在其流媒体平台Disney+上以会员点播的方式上线。会员包月的基础上,再付费29.99美元。和其他点播影片48小时有效观看不同,《花木兰》一旦点播,便可以无限次观看。

而到12月4日,该影片将面向Disney+的所有会员用户免费开放。

尽管点播价格高达北美平均票价的三倍,但《好莱坞报道者》和民调机构Morning Consult在8月上旬进行的调查显示,有19%的Disney+订阅用户表示非常有兴趣付费观看《花木兰》,选择“有一定兴趣”的用户占到23%。

截至今年八月,Disney+全球的用户已经达到6000万,由于流媒体发行不用分账,由此只要有超过700万的用户愿意付费观看,这部耗费2亿美元制作的《花木兰》便有可能回本。

根据Sensor Tower数据,《花木兰》在上线后的首个周末,Disney+的下载量较前一个周末增加了68%,达到89万次,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这款应用上的支出飙升了193%。

而根据Media Post 9月8日报道,花木兰上线的首个周末,其流媒体收入为3350万美元。此前迪士尼首席财务官克里斯汀·麦卡锡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对《花木兰》目前的表现很满意。

也就是说,尽管中国市场不待见,但《花木兰》在其他市场上线Disney+还是带来了明显的收益。

《花木兰》接下来到底能否回本、盈利情况如何,似乎也只能靠流媒体见分晓。

数娱梦工厂

249篇资讯

粉丝

国内知名数字娱乐自媒体平台,聚焦网剧、动漫、音乐、短视频、游戏网络综艺等内容产业,深度洞察互联网数字娱乐本质。

本文系作者 数娱梦工厂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不知道小编到底是怎么一口认定对中国市场充满诚意的,还反复强调… 这只是迪士尼女权立场展示的三部曲之一罢了,别的都是次要的。上一个是惊奇队长。

    回复 2020.09.21 · via android
46
1
3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