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筑业信息化,有多难?

中国建筑业产值巨大,2018年总产值高达23.5万亿,从业者超过5300万人,但整个行业总体处于粗放式管理水平,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钛资本研究院,作者丨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 石建平

中国建筑业产值巨大,2018年总产值高达23.5万亿,从业者超过5300万人,但整个行业总体处于粗放式管理水平,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

在科技与企业服务投资人投研社第49期分享中,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分享了《中国智慧——科技化建筑业的现在和未来机会》。

中国建筑业的现状

中国的建筑行业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4,是一个体量非常大的行业。一般建筑业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土建结构的建筑行业,第二类是建筑的安装业,第三类是建筑的装饰业。

按功能来看,整个建筑行业也分为房屋建筑和基建两大类,对于大家比较关心的基建,主要是指道路交通、民生工程的水电煤等相关基础建设方面的建筑。 

。 

建筑行业的生态也分成上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整个建筑行业可以细分成三大类,分别是土建、公装和家装。

在这三类中,处于上游的分别是建材、家具和设备。

中上游的主要作用是供应链和赋能,中游起到了层层分包模式的作用,典型例子就是各种各样的包头工和总包公司。

下游包括了各种各样专业的承包商,包括资产管理、空间数字化等环节,其中投资人比较感兴趣的是供应链和赋能这一部分,包括用科技赋能设计、用SaaS软件改造施工管理、用SaaS和新技术改进和改造整个供应链等等。所以,中上游是建筑行业科技改造机会最大的区域

中国建筑业的数字化机会

#建筑行业分成很多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各种各样相关的机会和生态。

首先从设计、勘察环节开始,设计环节结束需要对所设计的工作进行相关的分包和采购,采购后需要进行相关的施工,施工完之后是结算和营销环节,营销到了业主后,再做完工后的运维等等,整体为闭环。

在这个闭环里面,都涉及到相关的生态关系。建筑企业的下游主要是业主、物业公司、客户以及销售渠道,甚至还有监理公司负责监管,确保建筑施工是按照业主的要求进行的。而上游是建材、供应商的渠道商、设备供应商。

上游同时也分上下两层:上一层是信息系统SaaS软件云平台提供商、施工设备租赁提供商,或者售卖方;下一层是国家的监管部门,包括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政、住建部、消防、环保等部门。为了让建筑企业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有银行、保险等保证;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劳务承包商,一切的前提是劳务承包完成整个建筑。 

#建筑行业是人力密集型行业,规模大但缺乏经济效应。

虽然建筑行业的产值将近25万亿,但是整个行业的净利润持续下降,平均净利润率远低于制造业,而且人力是建筑行业中除了材料以外第二大成本,平均一个项目中1/5的成本都与人力相关。

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行业,其运作模式与其它行业大相径庭,每个项目都有一个总承包商,然后找相关专业的承包商和劳务承包商来实行层层分包,最终完成一个建筑项目。层层分包模式也给建筑行业的效率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

#整个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非常落后。

信息化在全部产值的占比仅为0.1%,意味25万亿产值只有200多亿投入到建筑行业信息化。麦肯锡曾发布一个统计数据,不仅仅是中国如此,全球也是这样的情况,建筑行业信息化仅比农业高,处于相关行业的倒数第二名。

中国建筑业的毛利率不断收窄,五大挑战

建筑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不断收窄,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基本上处于3%,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整个建筑行业的毛利收窄主要面临了几大核心挑战。

首先,建筑行业加强环保力度。国家住建部和环保局出台各种的政策,要求大幅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管惩罚力度;建筑行业的成本也在加速提升,原材料成本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有目共睹。

其次,恶性竞争情况。由于进入建筑行业的门槛不高,施工企业数量庞大,原本只有特级企业能够拿到资质投标的各种高端施工项目,现在由于具有特级资质的企业数量大为增加,竞争也非常激烈,导致出现了价格战。

第三,建筑业内的资金环境也出现了状况。由于P2P政策、PPP规范政策等等,融资的风险在逐步加大。

第四,分包模式造成整体效率低。除了政策、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之外,还与建筑行业的特色有关。层层分包的模式已经成为了工作惯例,成本结构相对浮肿、不透明,存在很多灰色收入,正由于灰色收入问题,造成整体效率低下,利润流入了各种各样非正常渠道。

第五,劳动力的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协同效率低。在协同上效率低下,施工现场基本都依靠手写记录问题、当前进度等,线上协同很少存在,甚至不存在。

中国建筑行业科技化的五大机会

随着大数据、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科技化有五大机会:

第一、以BIM为基础的平台信息系统和协同管理系统;

第二、基于智能互联、数据、机器人、SaaS新一代服务系统总包商创新的模式;

第三、基于AIOT、人工智能的安全施工、智慧工地的机会;

第四、装配式施工;

第五、家装市场的整装消费模式。

第一、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已经逐渐进入初级阶段。在设计端,CAD-2D设计软件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未来信息化更大的机会在于建筑的施工阶段、预算管理、劳务管理、成本管理、项目协同管理等都需要信息化。很多建筑信息化的创业项目开始进入到建筑施工阶段,未来到了交付阶段也要进行数字化交付,为了日后更智能化的运营和运维,基于BIM数字化交付的信息化将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有关建筑行业的信息系统,有一个简单的参考架构。这个架构与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中台有很多类似之处,其底层有原材料、各种各样的施工设备、物联网设备,通过物联网把数据聚合在一起传到数据中台,经过处理后做出智能化决策,这些数据为设计、施工、安装、金融财务及人才管理、后续供应链提供了数据平台。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可能是某些环节,比如在施工和安装阶段率先使用SaaS,然后逐渐把数据信息整合在一起成为数据中台,支撑更多行业的应用。

第二、信息化带动建筑行业的数字总包模式。虽然传统企业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理念比较薄弱,但基础能力还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信息化过程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外部技术真正赋能,还有一种就是变成行业驱动力,把基础能力带起来。

例如,对于上中下游的传统企业来说,有很多所谓的项目总包、施工方,要用SaaS赋能或直接使用SaaS软件比较困难,但是反过来把创业公司变成项目总包,使用SaaS系统提升效率,让传统企业为其做事,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

在中国有很多处于腰部和底层的传统企业,要在信息化赋能阶段改变他们需要很长的周期;在提供SaaS系统的基础上,同时也要考虑模式的创新,重新调整生产关系,才能真正带动行业的变化。创业公司不能简单把自己定位一个技术提供方或者SaaS软件提供方,要有新思路、新模式,才可能带动这个行业,为行业创造更多价值。

第三、安全施工——AIOT。建筑行业信息化落后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施工现场和办公室地点距离较远,传统的信息系统无法搬到施工现场。但是现在有了4G、移动宽带再加上AIOT,为实现智慧工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基础,也带来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点,所以AIOT在安全智能中将有很多落地场景。

比如国家住建部规定,所有的施工现场工作人员都要实名制,可以使用 AIOT、人工智能、人脸识别、信息系统对接等等相关技术实现,还有为了确保施工现场人员的安全,可以使用智能安全帽这种更高级的智能视觉技术手段,监控整个施工现场人员的工作过程。通过智慧物联的设备和视觉系统监控施工工地,人工智能也能够更好的规避很多安全事故。

第四、装配式施工。现在的工地现场作业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现场作业完全依靠技工的判断和能力,实际产品与初步设计往往差距较大;第二、由于是现场施工,所以施工周期不可预测。如果是以工业生产模式施工,从品质和工期方面来说就可以控制和预测,这个模式也叫做装配式施工,在建筑行业中还处于萌芽状态。

装配式施工可以从环保、工期、成本层面做到很好的把控,这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同时装配式施工模式还存在很多挑战,从设计到装配式材和施工环节,再到后续装配式建筑如何维修、保养等等,整个产业链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信息系统、数字驱动和机器人技术在这个环节将起到重大作用,也是创业公司和投资人的机会。

第五、关于家装市场向整装消费模式的发展趋势。由于90后这一代都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都要开始购买第一套房子,他们更关注整体设计,希望拎包入住,在这个需求驱动之下,房产行业将以软装为核心的整体设计作为交付模式,同时新房主流也以精装房为主。因此整个家装行业将发生较大变化,交付模式、产业的供应链模式以及供应商能力等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整装设计中,由于供应链错综复杂,将出现各种各样的供应商和品牌,很多有价值的创业公司都从事很有意义的事情,为产业链运营带来了新思路。以前,家装行业大多是电商模式、B2B模式,而未来的家装行业将有很多以S2B2C模式的创业公司。

中国建筑行业数字化刚开始

建筑科技领域的机会来了,但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机会出现的原因是信息化在建筑产业中占比仅0.1%,按照复合的年增长率30%计,到2025年建筑科技化的产值应该达到千亿,这将是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

从国家角度来看,国家正大力推进新基建,因此建筑行业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赋能,将是一个重大的机会。为什么建筑行业多年以来信息化赋能占比非常低?

可能是因为企业领导、业务部门对智能化还持有怀疑和观望态度。有些地方可能把信息化带来的价值夸大了,有些信息化项目在实施中失败了,从而带来了负面评价。

真正要改变现有局面,除了使用科技、信息系统赋能传统行业外,还需要思考在采用技术手段的同时还要依赖于模式创新,从而带动整个行业。这样以数字驱动和信息驱动的创业公司才能够在产业中更加主动,才能真正把价值放大,为产业带来升级的机会。

Q&A

Q:建筑市场有高度本土化的特点。欧美和中国的建筑科技进程对比情况如何? 

A:国外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并不比中国高多少,但是他们做事的规范性比中国好很多。中国也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家装领域,中美就非常不一样,中国在建筑科技上落后于美国,但是信息化的起跑线却相差不远。

中国的新基建、产业互联网赋能等,将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机会。相信中国在科技创新赋能整个建筑行业的机会以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上,将有更大突破性的进展,甚至比国外更大。

Q:建筑行业的灰色、黑色收入比较多,信息化推广的主要障碍是消灭了灰黑色收入,导致基层不愿意。是否有什么比较有意思的商业模式,开始尝试解决这类问题的? 

A:关于灰色收入,有两个方法解决。第一,灰色收入的参与者并不想通过数据系统暴露问题,但建筑行业利润已经被挤压到很低的程度,未来行业必然向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数据透明、信息透明是大势所趋。第二、经营高管层面希望数据透明,从而更好的提升经营效率,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免责,这样就能够渐渐促进解决灰色收入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将分成两批人:一批是比较创新和激进的,希望产业能够更健康发展,让数据更透明化、财务更透明化、成本结构也更透明化;但同时也有一批传统的人,要让他们改变思路接受新的BIM系统,过程将比较痛苦和艰难,但是这是必走之路,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Q:如何看待房地产信息化的趋势?大行业在减速,附属的信息产业是否也不会有太高的预期和市场接受度? 

A:中国的建筑行业占了GDP的1/4,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非常基础的行业,这么多年一直没有变化。因为它带动了国家的其它相关行业,在GDP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大家听到很多有关老基建、新基建的说法,在老基建的基础上用更好的信息化系统和更智能化系统,让老基建焕发出新能量,这将有非常大的机会。

其次,中国的建筑行业一半都是和住宅相关,随着城镇化的趋势,家庭住宅还将有持续发展,将带来更多机会。中国老百姓对于住宅的需求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年轻一代都希望更漂亮、更价廉物美、更智能化的高品质住宅。所以还是有很大的机会和前景,市场接受度也不会低。

Q:整个装修市场格局很分散,未来公装或者家装公司将怎样整合这个市场?将以一个什么形态去扩大份额? 

A:我认为公装市场从施工角度来看,太个性化的话将比较有挑战。但对创业公司有两大机会:一是连锁企业,因为可复制,建筑行业中的中国连锁企业占比很低,对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可复制成功的机会也有很多;第二、公装行业中的装配式模式,在公装领域里也有非常大的机会。

Q:关于创业团队的问题。如果创业团队不仅提供建筑服务产品,而是把自己变成产业链环节,是否会有资产过重、赋能产业时不被同行接受的问题,特别是在基建的领域? 

A: 其实这是双刃剑。创业公司如果在整个环节中不能占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就没有投资价值。创业必须要创造价值,能够解决一些痛点问题而收费,就有了创业的价值,但不一定有投资价值;因为天花板有限、空间有限、话语权也有限,相应的投资价值也就有限,真正能够被投资的项目也非常少。 

Q:从发展的终局来看,国内建筑信息化市场的格局将是什么样的?目前有哪些玩家,都是什么样的背景?在搏杀格局中,什么样的企业更有机会杀出来?

A:刚才我讲的这五个领域都有不少创业公司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而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是可喜的一点。但是,创业公司如何定位在行业的信息系统提供商,其发展可能比较艰难,成长周期将比较长,因为毕竟这个行业相当传统。

信息化服务商与大银行和电信运营商合作都相当难,更何况是与非常传统的建筑行业公司合作,碰到的阻力更大。所以需要创业公司换位思考,用新的创业模式、基于自己的技术,改变上下游的关系,然后取得相对比较小的甲方角色,这样创业公司就能够更快速成长出来。这个观点其实不仅适用于建筑行业,也适用于其它传统行业。

钛资本研究院观察

建筑行业信息化进展缓慢,这不仅发生在中国建筑业,英德等国的建筑业信息化也长期处于发展低迷状态。

有关统计显示,1995年以来的英德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开始缓慢提高,到2004年开始明显下滑,2009年触底反弹后继续缓慢提升;而同时,两国整体经济生产率从1995年开始就处于上升区间,增速明显高于建筑行业。建筑行业几乎没有享受到科技进步对于行业生产率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 

当然,传统信息化手段难以适配建筑行业分散的现场作业,以及建筑工人缺乏信息化教育背景等原因,长期以来导致信息化对建筑行业的渗透率远低于其它行业。随着移动互联网、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覆盖分散的工地、复杂而离散的产业链、零工和承包经济等情况,智能机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可以有效解决缺乏知识型劳动力的问题,建筑行业信息化与数字化迎来了新的机遇。 

对于科技型创业公司来说,如果想要在建筑行业的环节中取得小型甲方的位置,就必然需要资本的介入,这也为投资人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当然,模式创新仍需要时间的证明,无论对于创业公司还是投资机构来说都需要保持创新的耐心。

【钛媒体作者介绍:石建平,天使投资人、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计算机科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位,主要关注企业服务、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芯片等领域。石建平曾经是美国甲骨文公司移动数据库、中间件、融合通讯领域等领域全球研发的负责人、技术专家,拥有多项美国科技领域的专利

蓝驰创投BlueRun Ventures1998年设立于美国硅谷。蓝驰创投中国于2005年设立,专注于投资早期创业公司。目前在中国管理多支美元及人民币双币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投资阶段集中于Pre-A、A轮,投资领域覆盖人工智能、创新医疗服务、AR/VR/MR、创新教育、大数据/云计算、Autonomous Vehicle、消费生活服务、IoT等。】

本文系作者 钛资本研究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