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智慧建造过程中,BIM成为了重要助力之一 | 地产圆桌会③

BIM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最大程度缓解疫情冲击,各大房企纷纷加快了内部的数字化转型。在房企数字化转型过程中,BIM成为了重要助力之一,怎么才能够用好呢?

根据何铭新、李怀健主编的《土木工程制图》第4版中的定义,BIM即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化模型),通过对建筑的数据化、信息化模型整合,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技术由Autodesk公司在2002年率先提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我国BIM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研究小组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这一背景下,线上圆桌会第三期于6月6日上线,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副秘书长张学生、金科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总经理肖宙、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事业部总经理李忠、欧特克中国区区域及企业客户事业部业务总监姚奔及惠普公司工作站产品部业务拓展经理张诗洁在钛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官万宁的主持下,就智慧建造中BIM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圆桌会刚开始,肖宙便提出了目前BIM应用过程中的三大痛点:源头、效率及标准。她同时也提出了解决方案:第一图纸审查机构推行三维审图;第二房协推行建立统一的各项标准;第三BIM的软件商提升用户体验,让设计师在使用的时候没有技术壁垒;第四设计院要协同上下游部门,从整体上提升效率。

李忠补充道:“BIM落地本身肯定是价值驱动的,BIM最核心还是它的数据,在工程实践起到一些提前性,提前预估、预演、预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降低它后期的浪费或者反馈。所以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就是你的信息化能力或者你的协同和应用能力能不能达标。”

在现实中,张诗洁以惠普与中国尊项目为例介绍了BIM的应用。“我们希望通过BIM技术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质量并且尽可能降低成本。BIM在辅助优化设计的时候效果很明显,例如对于窗边风机盘管系统进行优化,有效减少窗台宽度,从而节省建筑面积四千多平米。”她表示,“但是BIM这一类应用计算机平台有更高的要求。在这些复杂计算里面惠普的图形工作站对整个模型的建立、修改、分析还有整个设计效果的呈现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除BIM外,AR、VR等技术也给未来的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姚奔提到:“以后设计师和业主谈的时候,可能一抬手整片大楼的虚拟模型直接在桌面上起来。一片地拿下来以后要怎么去设计,只要把边界参数给出来,直接丢到云上计算,凭空就把地形地貌绘画出来,把小区都布置好,戴上VR眼镜就能看。”

而这一切都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与推动。对此,张学生表示:“我们房协这边正在做的一个叫数字楼书,把卫生间、厨房等示意图做得更好,因为它的管道比较多,要告诉消费者管道在哪里、隐蔽工程在哪里,通过BIM的系统去完成,先走出了第一步。现阶段我们主要还是把相关的数据标准、传递模式以及有可能的盈利方式确定好,然后推向市场。

即使是非工作日,也挡不住几位嘉宾认真参与圆桌讨论和观众在线的热情,本次直播总访问次数1.7万+,峰值在线人数7000+,直播间发放的福利领取人数60+,人均观看时长31+分钟(直播全时长90分钟)。

回顾第三期直播,请点击: https://www.tmtpost.com/watch/tIRYos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石万佳)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钛媒体编辑,有删减:

钛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官万宁:今天是第三场直播,主题是智慧建造中BIM的应用,比如如何从二维设计向新的BIM的正向设计转型,转型的路究竟如何去走。第二个问题也是希望让大家了解,上海中心、北京中国尊以及深圳的平安中心背后的故事。当然我们还会更进一步延展BIM和智慧城市、数字化城市之间的一些关系,也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了解我们未来建筑设计的、发展的一些趋势。

BIM的发展及痛点

万宁:房地产建设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BIM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词,但为什么最近成为了建筑行业和公众开始关注的热点?

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副秘书长张学生:BIM进入中国大概是在2003年,是国外传过来的,此前经历了很多个周期的迭代,从最简单的二维转三维,然后三维的协同,还有一些BIM上的应用,碰撞、检查等,这十几年基本上都是在做这相关的事情。为什么最近又把这个回到台面上来讲,我觉得一方面是技术本身还会归到技术的起点,因为我们本身就是为了解决设计的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可能正好到了第二个技术迭代,设计院又开始用BIM的技术做正向设计,这些我觉得可能是新的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要产生的周期。

万宁:金科作为房地产产业的一个设计院,是怎么跟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BIM在整个企业和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这种正向设计的发展对你们的价值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金科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总经理肖宙:金科目前已经在部分项目当中和不同阶段采取了正向设计。我要分享的不是具体取得了哪些成果,而是看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我们怎样把它共同推进,这应该也能够代表一部分同行的痛点。

首先就是源头的问题。如果现在设计已经用三维了,审图仍然用二维,修改难度、工作量很大,在流程效率上是一个比较大的浪费。第二在软件的效率方面,三维出图必然会比二维出图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可能是数倍。第三就是平台和标准的问题,现在BIM软件非常多,需要有一个统筹的、一体化的信息平台,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不同平台BIM的信息模型,方便组装和使用。另外就是设计模型目前缺乏一个统一的管理标准。

针对以上痛点我也希望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推行:第一图纸审查机构推行三维审图;第二房协推行建立统一的各项标准;第三BIM的软件商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让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没有技术壁垒;第四设计院要协同上下游部门,从整体上提升效率。

万宁:正好姚总您是来自软件商的,怎么改善体验?

欧特克中国区区域及企业客户事业部业务总监姚奔: 第一我们每年都会有两次跟我们的设计院包括施工单位,甚至是业主单位坐下来沟通,按照他们的意见做一些修改。另外我们持续邀请国内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帮我们去完善不足,包括一些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之后大概在三年前我们把所有的软件合并打包,而价格基本没有变化,把更便宜的东西递到用户面前。

大概到了今年,尤其是2013年左右住建部发布了“十三五”的BIM规划之后,整个进程开始加速。我最近看到湖南、上海都开始改变审图标准,可以做三维审图了。BIM这十几年来,从一开始个别的建筑设计师出于自己的兴趣开始用,到后来逐步被人发现它的价值;从更多是拿去做项目验证,到现在逐步走向完全的正向设计,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当然这是我从软件厂商的角度去看。我想更多时候还是需要我们协会、厂商、用户一起努力来促进一个可落地的标准颁布出来,这才是把正向设计落到实处的一个最终手段。

万宁:这个话题直接就丢到我们学生总这。在推进一个技术应用过程中,协会是怎么思考,而且即将要推出哪些动作?

张学生:国标里面有一个专门的行业标准,里面有一个制图标准,就是表述了正向设计的,有这个依据的。但是行业内现在有一些问题,第一个就是房地产商对BIM付多少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另外一个就是用合同约束整个BIM的标准的流程。我们房协也在推一些团体标准,希望能够配合业内所有人把相关的内容、建筑的整体全生命周期管理起来。
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副秘书长张学生

中国房协数字科技地产分会副秘书长张学生

万宁:李忠总,从城建科的角度,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回复?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事业部总经理李忠:技术落地首先还是一个市场驱动的行为,规范这个市场行为必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技术标准,需要协会领导行业往前走,这样可以规范上下游的协调和协助。除此之外落地本身肯定是价值驱动的,BIM最核心还是它的数据,在工程实践起到一些提前性,提前预估、预演、预判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降低它后期的浪费或者反馈,所以在内生的驱动上来看谁该为这个付钱,实际过去数年付钱的主体方往往就是它的收益方。所以站在业主的角度来看他最关心的是质量、安全还有施工周期,施工总承包可能看的是工程量、一些复杂工艺的仿真,对设计院来说效率会是比较内生的驱动力,当然还有质量。

当然现在很多企业,尤其一些标准使得BIM的落地成为一种刚需,所以说衡量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就是你的信息化能力或者协同和应用能力。所以推的时候是以数据或者以模型为核心的一套业务生态逐渐的成型中,但是这个生态真正起到全生命周期价值的时候要往后续延伸,往后延伸一方面我们可以用数据驱动数字化的建造,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或者解决精益化制造管理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也向这个楼宇的后期运营维护,尤其是智慧化的管理方向带来持续的收益。总的来看是从一个增量市场,逐渐向一个存量市场转变,所以未来可能在存量市场方面会有更大的一些商业上的机会。

上海中心、平安大厦及中国尊背后的故事

万宁:上海的上海中心、深圳的平安大厦以及北京的中国尊,在过去几年纷纷落成了,显示了我们房地产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的高度。我们来看一下这些项目背后技术发挥了怎样的价值。

李忠:平安金融中心是目前深圳第一高楼,597米。这个楼设计阶段就有了BIM的参与,后来施工方也全程采用BIM,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主要是现在的复杂工艺的标点,专业之间的一些协同,提前进行预估工程量,预演一些工程中的风险,进行一些工程上的决策,从设计到施工都完整进行了数字化的交付。这个大楼已经运营了好几年,平安把寿险、产险包括信托等团队都迁进去了,租金也逐渐涨了起来,运营得比较不错。

重点讲一讲楼宇专业化运营。对一个楼宇来说,进行数字化的建设、数字化的管理,交付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东西,但是它最终能值多少钱、租金能租多少还是看你能不能管得好。所以针对这个平安金融中心,平安所有的物业都有专门的部门做管理,叫智慧物业管理部门,也是刚刚成立的。

平安在全国有9500多个职场,海外有11个职场,物业处于不同的建设、运营阶段,管理也非常难,每年光物业维护成本大概就几十个亿,怎么把它透明化、有序地管理起来,做到心里有底。大家可能意识不到,职场的费用,像我们公司占第三了,除了销售的费用、人员的工资,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数字。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事业部总经理李忠

中国平安城市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运维事业部总经理李忠

所以我们在运营管理的时候,以前往往是各个职能部门做自己相关的事情,相互之间没有太多关系。BIM出来之后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集成化的、原始的数据库。楼宇的管理分两块,运营管理、运维管理,运营管理就是租赁、招商等,运维就是设施设备的维保、安全防护等,这些数据是散乱的,各自自成系统,我们尽量想办法集成起来。

在此之前,我们对内部痛点进行了梳理。首先就是管理平台跟经营目标不匹配。第二绝大多数的职场经营化水平很低,实际上没有太集成化的应用。BIM提供了一个集成化的数据库和环境,我们基于数据进行相应的管理支撑我们业务上的一些应用。我们希望做到先知先觉先行,先知是我们提前知悉管理的内容,需要做什么样的响应,然后做相应的判断和决策;先行就是提前行动、提前应用,把以前响应式的管理变成预防式的管理,这是我们目前正在推的全公司的管理内容。

万宁:上海中心应该是中国第一个采用了BIM的高楼,这个过程里面,有哪些技术的难点?

姚奔:上海中心是2009年开始做深基坑,2010年大概年中的时候到正负零再往上。当时遇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螺旋型的结构和双幕墙的结构,二维完全没有办法表现,双幕墙建筑没有标准,而且幕墙没有一片是完全相同的,在当时加工难度也是极大的,我们就把BIM的应用从可视化延展到幕墙的制造当中去。

第三个是安装。比如每层区域有一个巨大的钢桁架,它的结构安装是什么样的;整体完工以后,空调什么时候进场,自动扶梯什么时候进场,路径是什么样的;施工现场空间是有限的,超高层每个区段的空调主机应该放在什么地方,全部都是用到BIM。

还有当时提出了一个垂直城市的概念,从上到下分成九个区域,酒店、办公甚至还有博物馆,好几万人在里面生活和工作,管道系统就特别复杂,管道的碰撞检测、排布包括安装,当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还有空间管理,我要卖了,我运维,这些东西怎么去赚钱,我怎么去卖,每层能卖的空间是多少,有的公司要大,有的公司要的小,怎么管理它。还有路径管理,120多层一个人进去一定会迷路的。所以我们也结合BIM模型做了一个导航APP。

我觉得最难的是什么?这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全过程BIM做的超高层项目,我们没有东西可以借鉴,只能一步一步摸索往前走。从业主方到我们厂商、施工单位,最后再到设计单位、包括监理方有七到八家,你看我现在头发这么少,那个时候就开始了。大家殚精竭虑,为了什么呢?为了超高层的BIM安装的标准打下了第一个地基的钉子。到设计院交付的时候,连交付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大家就开始编。我认为正是从上海中心我们超高层设计的交付标准才开始渐渐有。参与这个项目前前后后有不计其数的人,从施工现场最普通的一名工人到项目公司的总经理顾总,从头到尾每个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我记得当时央视还为此专门做了一个主题片,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可以看得到。欧特克中国区区域及企业客户事业部业务总监姚奔

欧特克中国区区域及企业客户事业部业务总监姚奔

万宁:好像我在《discovery》上面也看过相应的纪录片。中国尊也是使用了BIM技术,这个过程里惠普在后台做了很多支持。我想请张总来分享一下背后的故事和启发。

 惠普公司工作站产品部业务拓展经理张诗洁:中国尊坐落在北京繁华的CBD区域,地上地下环境都很复杂,所以对施工的管控、安全性要求很高。另外整个项目的规模、投资都很大,周期也比较长,所以预算、工期的控制上也面临很大压力。所以我们当时就希望通过BIM技术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质量并且尽可能降低成本。

但是我们也发现BIM这一类的应用和传统的软件应用不同,对计算机平台可能有更高的要求。它会集成很多三维化的数据,信息的复杂度比较高;跨越的时间也很长,从最开始的策划、设计到施工图,甚至到运维和管理,涉及的相关软件和应用也很复杂,所以就需要计算机平台很好地支撑。

惠普在40多年前推出了第一款图形工作站,在图形图像的处理,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方面做了很多积累。很多好莱坞的动画片还有大的影片,比如《功夫熊猫》、《驯龙高手》等很多特效,还有后期的制作其实都有惠普的工作站在后面给予支持。我们也希望把这方面经验移植到建筑行业里面。在中国尊的项目里面我们也看到支持高主频CPU,多计算核心、高速硬盘技术和大容量内存,还有专业的GPU卡等技术的工作站,整个计算能力尤其对于图形图像的处理有很好效果。

BIM在辅助优化设计的时候效果很明显,可以大幅减少错漏空缺,仅地下室设计,就从4300多处减少到施工图阶段的28处。另外我们利用BIM对窗边的风机盘管系统进行优化,使得窗台的宽度有效减少,从而让整个建筑面积节省了四千多平米。在这些复杂计算里面惠普的图形工作站对整个模型的建立、修改、分析还有整个设计效果的呈现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另外一点印象蛮深刻的,施工过程中用三维激光扫描已完成的土建工程,将点云模型导入BIM模型,检查偏差并整改。单一楼层点云数据即达20G左右,本项目对于各楼层均进行了扫描,因此数据量巨大,采用惠普Z840工作站能够快速处理且高负荷下稳定运行,获得了一致好评。

数字大厦与数字城市

万宁: 张总在介绍中国尊的参与过程中我们也都知道,一个数字大厦正在一个物理大厦旁边构建。这其实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场景,一个大楼不是孤立的,一定是和一个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也在建立一个新的数字城市,这二者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关系。这是我们涉及的第三个话题,数字城市和数字大厦间又是怎样的互动的关系,将来完成对人们生活、工作更好的体验支持。

张学生:好的,讲讲这两个技术:一个是BIM,一个是GIS。BIM本身就是非常大的数据了,GIS比BIM的概念还要早,大概60年前提出来的。GIS平台和BIM结合到一块就变成一个更大的数据了。所以这个词也是前几年在搞数字城市的。

我们房协还没有大到数字城市,但是我们提出了一个智慧社区的概念。智慧社区的标准去年也是由金地、金科、蓝光几家一块来主持编写。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标准?就是我们如何把现有的BIM的数据更好地处理好,生成出一个能够符合能够延伸到数字城市的概念。现阶段我们房协主要还是把相关的数据标准、传递模式以及有可能的盈利方式确定好然后推向市场。

万宁:设计院怎么发展新的设计理念,怎么用新的数字化的规划设计提升整个建筑的质量,让建筑的使用者有更新的体验?

肖宙:数字城市的信息可以包括土地的招拍挂、交易数据、政策法规、城市法规以及土地和相关项目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链如果能够打通,将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专业的研究资料,为房产进入某个城市,包括板块的选择,拿地测算等决策进行更为完善的指引和辅助。

以我们金科去年随州某个项目为例,500亩左右,地形相当复杂。我们前期拿地需要做一个精准的判断。传统的GPS地形测绘去测量地形会存在精度不足,误差较大、效率低下等问题。但我们采用的是三维激光扫描,一天就完成了几亿个点位,比传统方式节约了土方成本几百万元,缩短施工期大概三个月以上。

扫描技术所获取的信息与整个GIS大平台相比其实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部分。如果单独采用这项技术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未来基于GIS的城市空间信息系统如果能够打通,以上的地上测绘流程都可以省略,直接通过数字城市数据库传递信息,再涉及前端就可以实现智慧、交互、可视、实时动态,以及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GIS与BIM的结合将对地产和设计都产生非常重大的意义。金科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总经理肖宙

金科上海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总经理肖宙

万宁:特别好,我发觉我们几年一直在谈信息化,包括信息化延伸到数字化,这个过程里面,我想问张总,背后有哪些技术?

张诗洁:其实大家有很多畅想,但是现实比较骨感。第一我们要把这些数据集成在一起使用,第二我们要有足够强大的计算平台把它们充分利用起来。现实就是我们调入一个工程文件可能就需要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设计人员开玩笑,我一般在打开文件的过程都有时间去抽一根烟再回来。我们希望帮助企业专注在真正的工作上面,所以在不断提升硬件产品的性能,比如惠普图形工作站Z8已经可以支持到在一个主机里有56个计算核心,内存可以支持到3TB。另外海量数据的处理过程中,整个体系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尽可能做好散热,让系统更加稳定。这是从计算机的角度我们能够为大家提供的一个更好的支持。

关于VR及数字孪生等的应用与畅想

万宁:有没有具体的产品能让听众感觉到技术在帮助他们?

张诗洁:VR本质上是数字化呈现方式的提升,原来是二维,接着看三维,和现实更为贴近的应该是360度全包围、沉浸式的体验。它其实已经在悄悄改变我们每个行业,但实现起来需要很好的技术支持。为什么最开始接触VR的时候很多人感觉不好,会觉得头晕或者看起来不清楚等,其实是分辨率、延迟包括性能不足等等原因造成的。惠普希望打造的是真正可以应用在商用、建筑、工业设计等专业领域里面的高精度的VR体验。

惠普目前的VR眼镜分辨率可以达到4K,尤其针对建筑行业,很多体验需要运动、行走。传统VR是有一根线在主机和眼镜之间连接,活动范围就会受到影响,做一些动作的时候会受到牵绊。所以惠普出了背包的方案,把主机穿戴在身上连接头显,体验者可以在比较大的范围里自由行走,会有非常自然的体验。

同时我们前面也提到了,惠普用高性能的图形工作站支持BIM的设计包括各个类型的应用,所以我们也把它们和VR设备进行整合。需要向业主呈现设计成果的时候,或者在中间做迭代的设计优化的时候,可以输出到相应的VR设备上面。在同一个平台上可以完成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体验,这个是我们为大家提供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平台性的方案。

VR在建筑行业、工程行业里的应用有很多探索。首先在设计阶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可以达到1比1的呈现,帮助设计师很好地体验自己的设计。比如我在设计一个大的体育场馆的时候,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视角到底是什么样的;或者我设计一个大门,从下面穿行过去到底有没有压迫感,能获得真切的感受。另外也可以实现远程的协同,就像《头号玩家》里面的场景,两个设计师,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戴上各自的头显连入同一个系统,就可以进入同一个虚拟的建筑设计里面,两个人可以一边走一边聊一边看,进行审阅。另外在整个作品的呈现方面显而易见会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有一些项目业主已经提出要求,你在交成果的时候要给我一份VR呈现的方案,我想也许以后会成为业界的一个新的标准。

再往后其实在整个施工、运维的过程中,员工培训通过VR形式也会有很好的效果。其实很多安全事故是相应人员的培训或者理解不到位造成的,但VR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我们调查发现,相比看视频甚至看文字的培训效果好得多,比如安全事故我们可以在虚拟环境里面不断重现,让人的记忆更加深刻。惠普公司工作站产品部经理张诗洁

惠普公司工作站产品部经理张诗洁

张学生:前面大家可以看到硬件系统怎么支持VR的内容,我们也有请姚奔总针对软件部分,谈谈怎么支持技术完成?

姚奔:我可能戴一副眼镜,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数据刷屏下来,可能两到三年以后每个人都会戴这么一副眼镜,可以同时在现实和虚拟环境当中切换,这个我认为对设计师的意义就非常大了。以前画一根线可能代表的是一根管道,但是我想象不出来,如果有这个东西再配合模型,就是一个非常具像的东西。

对于房地产来讲,最典型的就是网上实时浏览样板房,而且样板房可以不停地换,可以随时增加家具、改变墙纸或者房型。通过强大的云的计算能力让用户直接沉浸到产品中。以后可能更简单了,用一台智能终端连上我的眼镜就可以直接看,甚至用户可以自己做,做好以后发布到这个网站上面去,这是一种畅想。

以后设计师可能一抬手,和业主方谈的时候,整片大楼的虚拟模型直接在桌面上面起来。一片地拿下来以后要怎么去设计,只要把边界参数给出来,直接丢到云上计算,凭空就把地形地貌图绘画出来,把小区都布置好,戴上VR眼镜就能看。

张学生:我们房协正在做一个数字楼书。现在房本上面只是一个二维图纸,但像卫生间、厨房这些管道比较多的地方,要告诉业主管道在哪里,隐蔽工程在哪里,这些都是要通过BIM系统去完成的,这也是我们正在推的,希望今年能够把相关版本发布出来,在整个房地产行业推广,这个也是我们先走出了第一步。

后疫情时代可能戴一个头盔就可以浏览到一些全息的内容,真正叫VR的售楼模式就是人不需要到现场。现在电子沙盘也是不需要制作的,可以直接做成数字沙盘在网上看,这些部分可能是我们未来整个跟可视化部分相交接的内容。

张学生:我们再讨论今天最后一个议题,就是数字孪生。数字孪生这个概念是非常大的,主要是BIM和IoT之间的关系。现在平安在他自己的这套运维系统里面都用到什么样的IoT的技术和传递方式,帮助我们去传这些数据,有请李忠。

李忠:当前比较热的叫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其实相关的技术储备也是伴随最近两年,尤其是5G技术的发展,通信的带宽足够了,很多业务场景就可以落地了,所以现在国家在提出新基建也是非常应景,因为现在确实到了一个可以落地的时候了。对于我们来做这些职场管理,包括楼宇智慧化管理,一般采用BIM加IoT的技术,以业务场景为导向。

这里面BIM、IoT都是一种数据的接入手段。BIM本身提供了一个原始的、初始化的数据库,通过物联网的技术把相关数据接入进来。我们还有室内定位技术,执行的人可以随时随地知道他所在的位置。还有一个叫数仓管理,就是知识库,AR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对数据进行清洗,打上一些数据化的标签。数据有了标签才能进行分类,进行分析。比如说我们对楼宇的选址,对房价的估值,都是在海量数据当中进行接入的。

我们回头讲IoT,其实物联网接入的时候要花很多钱的。举一个例子,传统的老楼要做数字化光开发一个系统实际上解决不了太多问题,还要做一些PM2.5的设备的布设,一些监控的摄像头,这些设施安装会花不少钱。

张学生:针对整个数字孪生的数字大潮,欧特克这边准备下一步怎么做呢?

姚奔:大概七八年前一开始讲connect,这个概念很大,我们那个时候在加拿大的办公室里面会装很多很多的传感器,很昂贵,但是得到了一手数据,这是属于一个验证性的,我们内部实验室搞的一个项目。2015年之后就开始想,机器人能不能按照我给它做的模型来砌墙,最后发现是可以的。

欧特克是尽量往消费端走,从原来的产品公司慢慢走向一个所谓的用户型公司,从B端走向C端。第二我们慢慢从原来的平台型公司走向SaaS公司,就是软件即服务的公司。当然到最后我们看到IoT的概念,带宽不受限的情况下,就是往云上面去走。

刚才讲的这些场景,背后必然带来的就是大量数据的交流,数据中台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它就像一个中枢一样,每个机器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它把它翻译成统一的语言以后,经过计算再变成各自大家能听懂的语言,变成一条一条的指令下发下去。这个里面大量的运算必不可少的就开始往云上慢慢的迁移,我认为这是一个方向。这也是我们公司在逐步走的路。钛媒体联合创始人&钛媒体首席研究官万宁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钛媒体首席研究官万宁

万宁:再把话题问到张总,随着数字科技技术进入到整个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建造,一直到后面的运维,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案例?

张诗洁:比如我们和次元视界合作的方案就是消费者可以看到您的家在装修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还可以看到如果我们采用IoT的智能家居以后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比如开启回家模式,可能您一开家门,家里的空调、窗帘、光线,甚至扫地机器人都会跑来欢迎你等等。让消费者最直观地体验到这一套智能家居的方案对他来说代表着什么。

万宁:肖总,设计行业怎么去面对这样的数字化的冲击和影响,又怎么去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扮演未来的角色?

肖宙:首先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已经给设计院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智能审图带来了大幅提速,也代表着可能会产能过剩,它是传统设计院的危机,我们要从这场危险里面去寻找时机。

设计学除了理工文的相结合,可能更重要的是创新、开发和融合。也许技术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但设计本身无法替代,所以这个方面来讲数字化是设计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会淘汰掉一部分可以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工种,留下真正专注于设计的企业和人才。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好人才储备、技术储备,以及最重要的业务板块的开拓。设计院也需要这样的机会痛下决心,实现数字化的转型,这也是设计界洗牌的一个机遇。

万宁: 行业协会怎么样去完成基础上的保证,从而使我们中国更多的设计院、更多的建造单位、更多的房地产企业能够在数字化的浪潮里面真正享有带来的便利和发展的支持?

张学生:数字孪生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沟通的内容。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是全球第一的已有建筑市场,包括堵车,包括小区的门口出入口设在什么位置比较好,当时都是拍脑袋出来的,设计都是有问题的,我们这些人、随着环境,随着整个社会体系包括经济整个的变化都提出了非常多的要求。

数字孪生提供了最基础的数据,里面可以做大量的分析。现在新的楼盘肯定是在未来几年都是要有逐渐的下滑的,所以已有的项目的改造可能是近期我们这些房地产企业要考虑的。可能数字孪生这种技术就变成我们实施的办法,可能我们考虑交通,要盖多少个学校,从决策方面帮助政府做一些相关内容的汇报,或者提交一些资料。剩下就是我们房地产企业自己,在投楼盘的时候可能需要一个大的数据,模拟一下整个社区或者整个地区的相关内容,告诉我们是不是需要投这些地方,这个可能都是我们未来给房地产企业采用数字化的技术必须用到的手段。

第四期预告:营销  直通客户

时间:6月10日 周三  19:30-21:00

直播间:https://www.tmtpost.com/watch/0geJEm

圆桌嘉宾:

补声东 | 旭辉集团数字科技部总经理

柴   勇 | 中骏集团CIO

冯朝晖 | 大连万达集团地产集团信息管理部总经理

李晓坤 | 当代置业营销中心总经理

浣   昉 | 有赞首席运营官

【专家主持】万宁 | 钛媒体联合创始人&首席研究官

探讨话题:

1、目前地产企业提高营销有哪些业务、管理痛点?

2、如何依靠数字科技提高营销效率,需要哪些管理动作?

3、传统营销如何转变为客户导向的营销?数字科技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4、疫情背景下,线上营销给企业的营销方式带来哪些变化?未来存在哪些机会?

5、线上营销存在哪些业务和技术痛点?需要做哪些调整来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系作者 石万佳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张忠总,是什么情况?是错别字嘛? 做为bim从业者,说实在,好,只有业内可以体会,想要让别人了解?到今天(20210829)甲方连软件都没有,文件都打不开🤫 十分好的工程技术,如果现在工程界内,可以有50%相关人员掌握bim,中国的工程技术进步将会迎来又一次质的飞跃

    回复 2021.08.30 · via android
79
1
68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