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App主义者”的意外生还

“无App主义”不是说不用App,而是用尽可能少App多做事,也就是用所谓的“超级App”来搞定各种需求。未来移动互联网格局也许是:少量超级App+大量基于超级App的插件和Web+大量垂直小众App。

 

 

“无App主义”的意思不是说不用App,而是指用尽可能少的App多做事,也就是用所谓的“超级App”来搞定各种需求。

高使用时长、大用户量的通用性App(比如微信和浏览器),围绕自身主基因(功能)开放接口,聚合大量第三方服务之后演变为平台,即是超级App

这看上去不是一种讨人喜欢的做法。很多产品经理会信誓旦旦地说,“移动应用就要简单直接,专注于解决用户的一个问题”;用户也会在App Store的评论栏里抱怨,“XX产品越来越臃肿了,这他妈不是我想要的”。

在移动互联网初期,这些说法并无不妥。但随着整体发展进入高峰,“纯做App”的方式已经问题凸显,比如留存率和使用率。

当前的现实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后App时代”:用户使用时长不断向少数几个高频App集中,其他大量功能垂直单一的App几乎无人问津。

事实上,用户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一个App,他们并不在乎具体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超级App,以服务或插件的形式满足了各种垂直需求——相比较下载维护多个垂直Native App,这对用户的压力要小得多;相对的,开发者针对某个超级App开发一个插件或者一种服务,成本也小得多。

比如,招聘应用人人猎头已经根据微信公众账号的特点打造了完整流程,在该平台上发展了1/4的业务量;快播则以插件的形式与UC浏览器进行深度结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视频解决方案。

据此可以演绎出的一个观点是:移动互联网整体正在变“轻”,因为有资格“重”的App只在少数。App很重要,但开发维护成本高,已经进入竞争惨烈的红海期;插件或者Web等“轻服务”完全可以替代现在很大一部分(注意不是全部)Native App,而且成本极低。

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格局也许会是:少量超级App+大量基于超级App的插件和Web(满足各种通用需求)+大量垂直小众App

为验证上述推论,决定做一个实验:剔除大部分第三方应用,只保留几个多功能的“超级App”,外加几个系统自带的基本应用(音乐、天气等)过活——当然,对于一个多年的移动互联网从业者来说,突然玩什么“无App主义”,可能会演变成没事找虐。

经过各种分析和模拟之后,最后选定微信、UC浏览器和百度地图这3款超级App,来进行这次实验。

 

使用场景一:上班,地铁   主需求:资讯与阅读

浏览器就是这阶段的主力。导航页和收藏夹功能在PC上很成熟了,所有人都知道怎么使用。我甚至可以将一些使用频度高的Web以App形式前置到桌面(比如微博),进一步缩短访问路径。

微信主要用于个性化深度阅读。因为主动推送机制,过多的资讯很容易造成打扰和信息过载,所以我只订阅内容独特的公众账号,与浏览器的泛阅读形成互补。

这个场景替代的主要是Flipboard、Zaker类阅读器和各种媒体Native App

 

使用场景2:外勤,任意地点   主需求:线下决策

最适合这时出场的是地图。除了最基本的导航路线查询,也能跟着需求链条很容易地查找到周边的衣食住行,并根据其中整合的点评、团购、优惠信息来做决策,完成支付交易。在其中甚至可以找到打车应用。

浏览器和微信也能在该环节中起到辅助作用。例如浏览器里可以找到Web App化的大众点评和高德地图(都能支持LBS),微信可以通过商家公众账号进行互动。但总体来说,一涉及到线下环节,使用起来没有地图那么平滑。

主要替代的Native App:O2O类,例如大众点评、嘀嘀打车,以及各种线下商家App

 

使用场景3:临睡,家中   主需求:深度娱乐、社交

除了即时通信(多媒体聊天、QQ离线)、SNS(朋友圈)和媒体类公众账号外,微信还有一些够奇葩的公众账号以供消遣。比如LBS相亲账号对爱(dui-ai)和HTML5小游戏账号爱屁屁(AppKeji)。

而浏览器晚上擅长的事更多,比如上淘宝和京东购物,看视频——如果愿意的话,能用云下载缓存想看的电影……浏览器应用中心里集成的各种游戏、电商、视频、杂志、工具,在满足一些基本需求时,完全够用了。

主要替代Native App:电商类、通讯社交类、视频类、游戏类等。

实验结束,出乎意料的顺利。原本以为时间一到,我会惨叫着“真TM受够了”,一边迫不及待地装回一堆App。

当然,实验只以我自己为样本,需求也都很基本,不敢说反应了广大用户习惯。比如,游戏控显然需要更劲爆的视听体验。

但从这一周的“无App主义”体验里,还是能说出一些有趣的感受:

  1. 产品细分化本身不是坏事,但完全这么做的代价是整体维护成本递增,所以用“超级App”来整合其中一些需求,很合理。
  2. 产品变重,不等于变臃肿。超级App前身也是轻量级App,如果开放接口和添加功能都符合本身基因,则会是理想的平台,反之才变“臃肿”。比如在浏览器(主基因是展示)做RPG类网页游戏,比在地图(主基因是O2O)要靠谱很多。
  3. 体验很重要,但也不要过分低估用户容忍度。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内容类应用,内容本身才是最大的用户体验,而不是承载体。更何况某些Web App的体验其实没那么糟,比如新浪微博和淘宝移动Web版,真心不错。
  4. 你需要的Native App数量,可能远比你想的要少。

几天前,微信5.0的曝光引发了更多的想象。其实无论是微信、浏览器还是地图,都在不断加快服务的整合。未来随着“超级App”的进化, “无App主义者”的生还也许就不再是意外了。

本文系作者 心竞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超级App在平台化,但推导不出“无App主义”。但超级App内集成了10个以上的插件以后,用户就开始讨厌,开始不方便找了,难道微信也要做成类似于豌豆荚一样的App管理平台?再说作者说的三个平台,微信、UC浏览器和百度地图,这个太极端了,如果这样说,只需要浏览器就足够了,现在已经有了完全基于浏览器的Chrome笔记本与完全基于HTML的Firefox OS

    回复 2013.07.02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