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钟南山团队重磅发文:潜伏期可达24天,医护感染率超过2% | 钛媒体科普

钟南山团队的最新研究,推翻了此前我们对病毒的很多认知,钛媒体总结了六大最新结论,关于24天潜伏期案例、超过2%医护感染率、早期发烧症状不足50%等数据尤其需要大家重视。

病毒DNA渲染图(来源:科学图片库)

病毒DNA渲染图(来源:科学图片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作为通讯作者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研究,今日凌晨在医学类预印本发布平台medRxiv上发布。但根据国际期刊论文相关发布规则,该论文目前还属预印稿,处于投稿阶段,还需全球同行评议。

钟南山院士团队不是最早发布新冠肺炎相关论文的科学家,在此之前,中国医学专家已在国际刊物上发布了数十篇论文,但是,这篇在国际医学平台上最新上传的英文论文,应该是目前为止数据量最大,作者团队最强大,结论可能也最权威的(更多相关论文报道详见钛媒体专题“新冠肺炎科普” )。钛媒体App编辑第一时间对该论文全文内容进行了翻译、提炼和解读。

钛媒体发现,本篇论文作者达到30位以上,除了钟南山外,还包括广州市呼吸卫生研究所,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曾光教授、袁国勇(港大医学院)教授都是本论文作者团队成员。

该论文样本覆盖了来自全国31个省、552家医院中确诊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并通过他们的临床数据进行研究分析,钛媒体在阅读论文后提炼了六个重要结论:

1、在这1099例病患中,有483人(占43.95%)是武汉居民,有26%的患者没有前往武汉或与武汉人有相关联系。

2、所有收集到的病例当中,仅1.18%的患者与野生动物(生物体)接触,医护人员感染率高达2.09%,31.30% 患者曾到过武汉旅行或停留,而 71.80% 的患者曾与来自武汉的人接触,并且可以确定,有四分之三的患者都是武汉当地居民,或者与武汉人接触过。

3、感染新冠病毒的中位年龄为47.0 岁(IQR,35.0至58.0),女性占41.9%,0.9%的病患年龄在15岁以下,而易感人群为全部年龄段,中位潜伏期为 3.0 天(范围为 0 至 24.0),最长达到了24天,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不过,针对文中披露的“潜伏期最长为24天”,论文研究团队成员之一关伟杰对媒体表示,仍是个例。

4、这项研究表明,只有 43.8% 的确诊患者在早期表现出了发热症状,但在住院后发生发烧的比例为 87.9%。发烧不是新冠病毒的明显早期症状,胃肠道分泌物的传播或是新的传播路径。

5、在入院时接受胸部X线断层扫描的840名患者中,感染准确率为76.4%,都表现为肺炎症状,最常见的是毛玻璃样混浊(50.0%)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尽管如此,但通过症状加 RT-PCR 阳性结果诊断出的 926 例严重病例中有 221 例 (23.87%)没有放射学图像异常表现,重度和非重度病例分别为 23.9%和 5.2%。

6、总体而言,在收集中的患者中,有5例严重病例中采用了体外膜氧合(ECMO),而在非严重病例中则没有采用,最终死亡率大概在 1.36%,即3人。病死率低于 SARS-CoV 和 MERS-CoV。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临床样本数据最大、最完整的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的论文。

1099 名病患数据,展示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数据来源

研究团队对 2019-nCoV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ARD)的实验室确诊病例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回顾性研究。

实验室病例包括了疑似、确诊,以及后期排除新冠肺炎的患者。根据临床表现、核酸以及胸部放射学检查等方面,初步病例被诊断为 “病因未知的肺炎”患者,都是实验室病例。

其中,疑似病例为发烧或呼吸道症状,并且在武汉海鲜市场有野生动植物接触史,有旅行史或在两周内与武汉人有过接触等。确诊病例为:对鼻和咽拭子标本进行高通量测序或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呈阳性结果的病例(根据WHO的临时指南诊断方案)。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等有关部门的批准,鉴于迫切需要收集临床数据,因此放弃了书面知情同意书。

在确诊病例中,流行病学特征(包括近期接触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来自电子病历。放射学评估包括胸部 X 光或计算机断层扫描。实验室评估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液化学、凝血测试,肝和肾功能,电解质,C 反应蛋白,降钙素,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等。

在国家卫生委员会的协调下,研究团队将所有病历复制并发送到广州的数据处理中心。一组经验丰富的呼吸临床医生对数据进行了审查和提取。数据被输入计算机化数据库并进行交叉检查。如果缺少核心数据,则将澄清要求立即发送给协调员,协调员随后联系主治医生。

统计方案

连续变量分别表示为均值和标准差或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IQR)。分类变量总结为每个类别中的计数和百分比。作者团队将患者分为严重和非严重的 2019-nCoV ARD 两种,使用 Fine-Gray 竞争风险模型分析了住院病例中复合终点的风险和潜在风险因素,其中,“恢复”是竞争风险。比例风险 Cox 模型用于敏感性分析。

根据统计结论,潜在的危险因素包括接触史,年龄较大,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等。论文中一次将单变量模型与单个候选变量拟合。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性别和吸烟状况已纳入最终模型。报告了子分布危害比(SDHR)以及 95%的置信区间(95%CI)。所有 分析均使用 3.6.2 版 R 软件(R Foundation for Statistics Computing)进行。使用 ArcGis 版本 10.2.2 绘制分布图。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

截至1月29日,在所有收集到的1324名患者中,有222 名(16.8%)有可疑诊断,因此被排除在外。3例患者的核心数据(包括临床结局和症状)原始报告不完整,所以并不在此其中。
1,099 例 2019-nCoV ARD 患者的临床特征

1099 例 2019-nCoV ARD 患者的临床特征表格

1、接触史:

根据现有论文报告,统计描述了31个省/市的552家医院的1099例 2019-nCoV ARD 患者。数据表明,有2.09% 为医护人员;有野生动物接触史的患者仅占1.18%,最近到武汉的旅行的患者占31.30%,以及有与武汉人接触记录的患者占 71.80%。该数据也说明,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传染率比我们想象中要低。

在论文当中显示,483 (43.95%) 名患者是武汉当地居民,有 26.0% 的患者最近完全没有去过武汉或与武汉人有任何接触。所有确诊患者的中位潜伏期为3.0 天(范围为0至 24.0)。

有关研究人员向钛媒体编辑表示,数据也说明,病毒传播已从最初的发源地爆发期,进入了扩散初期。

2、年龄段:

统计分析后表明,新冠病毒感染人群并不分年龄段,而新冠肺炎患者的中位年龄为 47.0 岁(IQR,35.0 至 58.0),女性占比为 41.9%。0.9%的患者年龄在 15 岁以下。

入院时,分别将 926 和 173 位患者分为非重度和重度两组。两组之间的年龄差异很大(平均差异为 7.0、95%CI,4.4 至 9.6)。

3、症状:

新冠病毒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87.9%)和咳嗽(67.7%),而腹泻(3.7%)和呕吐(5.0%)很少见。

25.2% 的患者患有至少一种基础疾病(即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入院时,分别将 926 和 173 位患者分为非重度和重度两组。两组之间的年龄差异很大(平均差异为 7.0、95%CI,4.4 至 9.6)。与非严重病例相比,重症病例中任何潜在的疾病明显更为常见(38.2%vs. 22.5%,P <0.001)。然而,两组之间的接触史没有显着差异(均 P> 0.05)。

4、放射学和实验室检查:

在入院时接受胸部 X 线断层扫描的840名患者中,76.4%表现为肺炎。最常见的是毛玻璃样混浊(50.0%)和双侧斑片状阴影(46.0%)。

入院时,有82.1%和36.2%的患者患有淋巴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总体而言,在33.7%的患者中观察到白细胞减少症。大多数患者表现出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水平升高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和D-二聚体较少见。
1099 例 2019-nCoV ARD 患者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1099 例 2019-nCoV ARD 患者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尽管有这些主要表现,但通症状加 RT-PCR 阳性结果诊断出没有异常放射学表现的926例严重病例中有 221 例 (23.87%),而 173 例无严重放射学结果中有 9 例(5.20%)(P <0.001 )。也就是说有很多病例都是没有在放射学显示明显异常的。

另外,严重病例在 X 线胸片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上的影像学表现较非严重病例更为显着(所有 P <0.05)。严重病例会有突出实验室异常(即白细胞减少症,淋巴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C反应性升高蛋白水平,P <0.05)。

在82.1%的患者中观察到了淋巴细胞减少。55名患者(5.00%) 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治疗和并发症

总体而言,分别有38.0%,6.1%,57.5% 和35.8%的病例患者接受氧疗,机械通气,静脉内抗生素和奥司他韦治疗。此外,在 5 例严重病例中采用了体外膜氧合 CEMO,而在非严重病例中则没有采用(P <0.001)。

与非严重病例相比,更严重的病例接受了机械通气(无创:32.37%vs. 0%,P <0.001; 有创:13.87%vs. 0%,P <0.001)。全身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率为 18.6%,严重组的比例高于非严重组(44.5%vs 13.7%,p <0.001)。

入院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炎(79.1%),其次是ARDS(3.37%)和休克(1.00%)。与非严重病例相比,严重病例的任何并发症发生率均显着更高。 

临床预后

进入ICU,需要有创通气和死亡的患者百分比分别为 5.00%,2.18%和1.36%。

论文结论

在新冠病毒(2019-nCoV)流行病学中,通过人际传播迅速传播。在一些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中,放射学检查结果正常。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白血球/淋巴细胞计数和 胸部 X 线/ CT 表现)预示了不良的临床结果,尽管死亡率较低,但传染力较高。

在最初出现时,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发生放射学异常,而腹泻并不常见。疾病严重程度是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严格及时的流行病学措施,对于遏制迅速蔓延至关重要。需要不断的努力来探索针对这种新兴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有效疗法(例如,蛋白酶抑制剂,雷姆昔韦, β干扰素)。

数据局限和争议部分

根据论文中叙述,该研究成果有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由于不同参与地点之间电子数据库结构的变化,以及数据提取的紧迫时间,某些案例没有完整的暴露历史记录,症状和实验室测试记录。而有些病例在门诊就诊,其中简要记录了医疗信息,并且进行了不完全的实验室测试。非专科医院缺乏基础设施和对医务人员的培训,由于当地医务人员因案件激增而精疲力尽,这使情况更加恶化。

其次,由于仍有许多患者留在医院,因此作者团队没有比较复合终点的28天病死率和患者治愈率等。为了减轻潜在的偏见,作者团队将竞争风险模型应用于分析。

第三,作者团队可能错过了在家处理的无症状或轻度病例,因此文中的队列可能代表了 2019-nCoV ARD 的更严重时期。但是,部分患者没有明显的放射学表现,这表明论文当中包括了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

最后,由于其全球认可度,该论文参考了现有的国际准则来定义2019-nCoV的严重性。

数据意味着什么?

这些临床数据为新冠肺炎“人传人”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从论文数据结果来看,大约只有1%的患者与野生动物(生物体)直接接触,而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是武汉当地居民,或者与武汉人接触过。根据论文所述,大多数病例是在1月1日之后招募的。

这项研究表明,仅在就诊时出现 2019-nCoV ARD 的患者中发烧的比例为 43.8%,但在住院后发生发烧的比例为 87.9%。15.7%的病例发生严重肺炎。初次就诊时未见放射学异常, 重度和非重度病例分别为 23.9%和 5.2%,而腹泻很少见。

这些临床特征数据,与最近的报道相呼应:最近全国出现多起家族聚集类病例的爆发、无症状个体的传播和多次检测才确诊的病例。

另外,论文中提到,这项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不能排除“超级传播者”的存在。

传播途径多样化,让新冠肺炎病毒得以迅速传播。SARS-CoV,MERS- CoV 和高致病性流感的常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根据论文的一项实验表明,在 62 个粪便样本中有 4 个(6.5%)检测到 2019-nCoV 呈阳性,另外 4 个患者的直肠拭子检测呈阳性,在胃肠道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在症状发作后出现严重消化性溃疡的病例中,直接在食道糜烂和出血部位检测到新冠病毒。

总体而言,铁蛋白的传播可能在 2019-nCoV 的快速传播中发挥了作用,因此,卫生防疫保护措施上,除了呼吸道防护之外,也应考虑防止病毒通过胃肠道分泌物传播。通过整合系统保护措施,这些发现将遏制全球范围的迅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初次就诊时发烧仅占 43.8%,住院后发烧的占 87.9%。与 SARS-CoV(1%)和 MERS-CoV 感染(2%)相比,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没有发烧的频率更高,如果监视病例的定义主要集中在发烧检测上, 则可能会漏诊此类患者。

基于更大的样本量和在中国各地招募的病例,论文发现,与最近报道的病死率相比,病死率显着较低(1.4%)[1,12]。当纳入广东省(N = 603)已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其他试点数据时,病死率较低(0.88%)(未公开数据)。

尽管与 SARS-CoV 相比,两个系病毒统发生同质性显著提高,但仍有一些临床特征将新冠病毒与 SARS-CoV,MERS-CoV 和季节性流感区分开来,这些特征在呼吸科门诊和病房中更为常见。根据钟南山早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冠病毒与SARS冠状病毒是同行的,尽管是同一类型病毒,但不是同一种,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本文独家首发钛媒体App)

论文地址: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论文作者介绍

本篇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中国广州医科大学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研究员关伟杰。其研究工作包括支气管扩张恶性循环的机制及干预、慢性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的气道防御功能障碍机制、空气污染对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负担的影响等,研究方向为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关伟杰曾获得国家科技部科技重大专项(2017ZX09201002),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重大课题子课题(2017/713829-0)。其也是《欧洲呼吸杂志》编委会成员。
钟南山

钟南山

本篇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医学家、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1936年10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其专长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其他呼吸道病。

钟南山现年84岁,是中国2003年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尤以在广东省防治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传染病闻名,他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动接收SARS患者,并找出了皮质激素疗法。钟南山自2004年起关注肺炎与雾霾的关连,2012年3月、2013年3月全国人大会期期间积极向媒体宣传雾霾议题。
李兰娟

李兰娟

本篇论文的重要作者,中国传染病学专家,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1947年9月13日生,浙江绍兴人,主要从事重型肝炎的诊治、肝病微生态、人工肝等的研究。曾出版多本书籍,以及众多重大论文,其中包括《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等。2017 年,她主导领衔的关于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获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越来越厉害

    回复 2020.02.11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