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大变革:强基计划取代自主招生

强基计划致力选拔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人才,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腾讯深网(ID:qqshenwang),作者:安然,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2003年,高考只考了406分的刘雨芙在3名博士生导师的联名推荐下,参加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专家组的测试。经过多项考察,离黑龙江2003年的本科录取线还有12分差距的刘雨芙因为专业和实践能力出色被破格录取。

刘雨芙能被破格录取有个大背景。2003年是中国实施自主招生的第一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得了全国首批自主招生的资格,祖上四代行医的刘雨芙被开了“绿色通道”。从2013年至今,高校自主招生已经有了近14年的历史。

2020年1月15日,教育部官方发布了《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2020年起,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自此,“自主招生”这个名词走下了历史舞台,被“强基计划”取代。

据《意见》显示,强基计划致力选拔培养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领域人才。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此外,在实施强基计划的高校范围方面,据《意见》显示,“起步阶段,强基计划遴选部分‘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开展试点。相关高校可向教育部申请并提交相关专业的招生和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

详细分解《意见》发现,高校“自主招生”的规定,不仅换了汤,还换了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 目前强基计划的试点高校为36所双一流A类高校,保留了国内顶尖高校自主选拔的权利。(注: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

2. 如果有考生想考这36所双一流A类高校(36所学校见附件)中的这7个基础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除参加高考之外,还要参加这36所学校自主选拔。

3. 报考这36所高校的其他学科(7个基础学科之外)的考生,不用参加学校的自主选拔。

4. 这36所高校的综合测评中,高考分数占比不能少于85%,学校测评部分占比不能多于15%。与2019年规定自主招生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不超过20分这个绝对分数相比,新规下,36所学校自主招生优惠降分是给了一个比例。

除了理解高考新规的表面意思之外,考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还有:现在考双一流大学是不是比以前更难了?在学校自主选拔这一环节,之前存在的降分录取现象会不会越来越少?高校自主选拔的人数有何变化?这对孩子以后的高考有何影响?对此,《深网》对话中国教育智库联盟新高考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明宇,为家长和考生解答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深网》:如何看待这个新规的发布?

张明宇:我个人认为,这个新规首先符合国家和国际竞争趋势。在近些年的国际竞争中,基础学科的教育都是核心话题之一。也就是说,我们的高精尖人才培养一定要以数学、物理等这种基础学科为起点来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是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之一,所以新规才提出类似自主招生的“强基计划”。

其次,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所以今年新规的调整主要是为了让“自主招生”更加规范。36所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将把高考成绩作为入围资格,这既保证了围资格的公平化、规范化,又给自主招生的学校保留了不高于15%比例的学校测试,尊重了高校对人才选拔的需求。

《深网》:这里有一项高考成绩不低于85%和学校自主选拔成绩不多于15%规定,怎么理解?

张明宇:在2018年以前,通过高校自主招生选拔者,高考录取时可降20至60分录取。2019年教育部给出了规定,自主招生认定的优惠降分一般不超过20分。也就是说,新规之前,20分是一个绝对值,但现在是一个比例,高考成绩占比不低于85%和学校自主选拔成绩占比不多于15%,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降分数值。

《深网》:目前这7个基础学科才能够参加对应的“强基计划”的自主选拔,这是否意味着7个基础专业之外的学科都必须以高考成绩为主?

张明宇:是的,其他学科还采用正常的录取方式。

《深网》:目前考36所双一流大学之外的高校,是不是就不用走高校自主招生这一步?

张明宇:对,36所双一流大学之外的高校的录取主要看高考成绩。

考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是不是更难了?

《深网》:加大了高校自主选拔的权利和力度,要考36所双一流大学是不是更难了?

张明宇:不能用简单的难易来定义。根据新规,考36所双一流大学那7个基础学科,除了要参加高考外,还要参加学校的自主选拔。在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选拔中,高考成绩决定了考生是否有入围的资格。拿到入围资格的考生,才能参加学校的自主选拔。

根据我们观察高校往年自主选拔的经验来看,高校自主选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笔试、面试和体测。至于这三部分的形式,各个高校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考试的形式和分数占比。按照往年的经验,体测一般不占分数,但是体测不合格可能会有一票否决权。

所以想考这36所大学7个专业的考生一定要关注各个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高校的招生简章会公布详细的选拔方式。

降分录取会不会变少了?

《深网》:新规后,降分录取的情况会不会减少?

张明宇:教育部有规定,在学校自主招生范围内,获得降分录取的人数不能超过5%。正如前面提到的,能否在学校自主招生环节有降分“优惠”,主要看五大学科的奥赛成绩。

《深网》:如果有考生在物理、化学、生物、数学、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国一或国二取得金牌或者银牌,就能入围初选资格?

张明宇:36所有自主选拔资格的高校的入围资格只有高考成绩这一项。在奥赛国一取得金牌等成绩可能会有入围资格,但也不能直接签约。

举个例子。北大在山东地区当年的录取分数线是670分,那么670分只是北大强基计划(自主招生)的入围线。北大自主选拔还有15%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得了奥赛银牌的入围线就可能是650,金牌的可能是630,但这只是入围。入围后大部分学校测评那15%还是要参加。

《深网》:如果考生在奥赛方面成绩突出,在学校选拔环节,会不会有免笔试等优惠政策?

张明宇:这个没法一概而论。举个例子,从往年的经验看,在清华领军计划或者北大博雅计划中获得优秀的学生,在学校自主选拔这一环时可以被免去笔试,直接面试。也就是说双一流高校,对于优秀的学生是会给一些优惠政策,但具体政策需要学校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求来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从2019年开始,除五大竞赛之外所有的竞赛,包括英语竞赛、语文竞赛、科技类竞赛、论文等都被取消了降分资格的依据。

8.5分高考定入场,1.5分校考定命运

《深网》:在新规下,您对考生和家长有何建议?

张明宇:建议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想走强基计划的考生,二是针对普通考生。

对于想走强基计划的考生,要提早接触一些“自主招生”中关于面试、笔试的知识和新闻,提前了解。此外,由于清北等名校喜欢在学科竞赛中挖掘有特长的学生,而且拿到奥赛国一或者国二金牌银牌等学生,确实会在学校自主选拔环节占优势,所以对奥赛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前规划。

对于这一新规,我总结了一句话:“8.5分高考定入场,1.5分校考定命运”。说白了,想走“强基计划”的学生高考分数线入围了,还只是成功了一半。要想被录取,学校自主选拔那15%也不能忽视,因为若果学校选拔那15%没考好,有学科特长或者有过自主招生培训准备的学生可能在后半场把你PK掉。

但需要指出的是,奥赛并非适合所有学生,对于一些天生对奥赛没有兴趣,学起来非痛苦的学生,建议在方向上稍微做一些调整,全力应对普通高考,因为对于不走强基计划的考生来说,高考成绩是唯一录取标准。

《深网》:想走强基计划的考生,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奥赛比较合适?

张明宇:如果有学生对奥赛有兴趣,个人建议竞赛的学习要前置。因为高三这一年是不可撼动的,因为高考太重要了,所以任何学生在高三这一年都要安心的去学习高考,不要再去接触任何课外的东西了。所以无论是竞赛的培养,还是自主招生等信息的了解,都要放在高一、高二甚至更早。也就是说,越早规划,对学生的发展越有好处。

家长不必过于焦虑,抓住两点

《深网》:对于家长及学生在高考降分项方面的焦虑,您怎么看?

张明宇:个人建议不用过度关注裸分比例和降分比例等 ,也不用过度焦虑,主要把握两点。

一是明确自己的目标高校和专业,研究他们的招生的需求是什么,时刻掌握自己想考学校和专业近况。弄清楚哪些专业是需要综合实力非常好的学生,哪些专业是需要在专业上有拔尖能力的学生,然后根据自己自己的现实情况提前做准备,对症下药。

第二,家长要关注自己的孩子在哪方面有兴趣、有特长,提早了解和规划,只有在考生的需求和高校的需求达成一致时,才能考取自己目标的大学和院系。所以没必要盲目地关注宏观的裸分比例和降分比例等不太可控的因素。

附:教育部发布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本文系作者 腾讯新闻棱镜深网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