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70页实践报告,讲透智慧医院前世今生与未来图景

医疗数字化转型正式拉开序幕。

文 | 爱分析 

报告摘要:

1、在线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医院建设的重点

• 智慧医院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三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

• 智慧医院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程,是医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从数字化转型的角度来看,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和智慧医疗的核心分别在于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

• 当前,信息化有了一定的基础,重点在实现互联互通,以及实现医院智慧化管理;服务患者的在线化和服务医护工作人员的智能化是当前智慧医院建设重点。

2、政策是智慧医院核心驱动力

• 梳理政策历程,从2011年到2018年,智慧医院建设重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升级。第一阶段(2011年起)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阶段;第二阶段(2015年起)注重院内外信息系统的连通和数据共享。第三阶段(2018起)进入在线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阶段。

• 政策要求医院开展智慧医院建设,主要是通过绩效考核来实现,用以评促建的方式促进智慧医院发展。

• 临床需求是医院智能化升级的重要考量因素。

3、科技服务商是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在智慧医院的建设过程中,从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到系统整合、数据聚合和处理,再到整体的、流程化的解决方案规划,以及处方流转、保险理赔、健康管理等各类服务体系的运营,都离不开科技服务商的贡献。

• 当前,智慧医院科技服务商主要收取信息化预算。未来,随着智慧医院的不断升级,运营分成、服务费分成将日渐普及并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

• 运营服务的普及,也意味着药企、医药零售企业、保险公司将深度参与智慧医院生态构建,共同打造基于医药险协同的智慧医院新生态,真正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01 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1.1 智慧医院定义

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健委首次提出了智慧医院的定义。

智慧医院包含三个层面,一是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比如电子病历系统建设,2010年开始在医院大规模推广;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比如解决患者就医时“三长一短”(挂号、候诊、收费队伍长,看病时间短)问题;三是面向医院管理者的智慧管理,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率。

智慧医院建设的核心驱动力是政策。当前,智慧医疗和智慧服务领域,均有相应的政策落地,智慧管理正在标准设立过程中。

智慧医疗领域,2018年11月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意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以电子病历为抓手,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智慧服务领域,2019年3月国家卫建委办公厅发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引导医院建设功能实用、信息共享、服务智能的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智慧管理领域,卫健委正在研究制定医院智慧管理分级评估标准,专门针对医院的后勤管理、科研教学、物资供应、财务运营、成本核算、办公自动化等各个环节设计评估指标。

从最终应该具备的功能和智慧医院目标层面考虑,卫健委所定义的智慧医院建设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渗透必不可少,而且也正是因为技术的渗透,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管理的实现才具备可行性。

因此,爱分析就智慧医院做出如下定义。智慧医院是指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围绕患者就医体验、临床诊疗水平、医院管理三方面,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1.2 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当前,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智慧医院建设实际上就是医院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升级的过程。其建设路径和思路与各行业数字化转型路径是一致的,可分为信息化、在线化、智能化三个层级,分别对应智慧医院建设的三个层面。

其中,智慧管理本质上是新一代信息化,主要是医疗供应链、成本控制等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是医院在HIS/CIS/CDR等业务系统、临床系统的基础上,叠加医院管理工具,是面向医院内控的新一代信息化升级,强调标准化和流程化作业,保障医院日常工作的高效率运行。

智慧服务的核心是医疗业务在线化,将面向患者的就医流程、以及医疗服务从线下搬到线上,预约挂号、在线支付、报告查询等是常见的在线化功能。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诊疗场景智能化,主要是CDSS、AI辅助诊断、AI分诊、临床质量评价等场景的落地应用,旨在提升医生临床诊疗效率和水平,同时也是保证科室临床诊疗质量的重要手段。

根据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三个层面分别对应的智慧医院建设层级,爱分析勾勒出如下智慧医院行业图谱。

1.2.1 信息化——智慧医院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底层基础。

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各层级医院基本完成了HIS、LIS、PACS、EMR等基础IT系统的搭建,当前阶段的信息化建设有两大趋势。

一是加强各系统互联互通,医院信息平台建设将持续进行。

国家卫健委统计信息中心自2012年就开始启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各诊疗环节信息互联互通,达到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4级水平。

从智慧医院建设角度出发,互联互通也是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医疗建设的底层基础。

二是智慧管理系统建设,即在实现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促进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在后勤管理、医疗供应链管理、手术室管理等领域渗透,实现医院精细化管理。

比如,绪水互联通过物联网技术从医疗设备获取运行原始数据,涵盖管理数据、维保数据、质控数据、信息安全数据、单台绩效数据、临床过程数据等,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

主要满足医院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对单台设备绩效进行清晰的分析,如设备每天的检查量、利用率、开机率等,挖掘设备效能。同时,绩效分析也能为医院设备配置、科室考核等提供参考。二是满足三级医院绩效考核要求,2019年国家出台了三级医院绩效考核要求,要求医院对大型设备进行监控,绪水互联基于物联网的设备管理能够实现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质控和管理,助力医院满足监管要求。

1.2.2 在线化——智慧服务的本质

智慧服务的本质是在线化,包含业务在线化和医疗服务在线化。

业务在线化是指预约挂号、费用支付、转诊等就医流程均能通过线上解决。比如,患者通过医院自建App或者其他挂号入口提前预约挂号,甚至是分时段预约,将候诊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费用支付无需去窗口排队;医联体间业务系统、临床系统实现对接,转诊流程在系统内操作,且患者电子病历信息互通,无需不必要的重复检查等。

医疗服务在线化是指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业务。

远程医疗实际上是将原本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者需要上级医院专家下基层才能够解决的医疗服务,用在线化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方式解决。

互联网医院业务使医院触角得以延伸,能够在“院墙外”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允许有互联网医院资质的医疗机构在掌握患者初次就诊信息的情况下,在线开展部分慢性病、常见病的复诊、处方服务。

以上都是线下医疗机构的在线化升级,相应的系统建设和运营服务由科技服务商提供,这也是《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中涵盖的智慧服务。我们将这个领域定义为医院互联网。

此外,医疗服务的在线化也催生了一批创新型互联网医院企业,《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成为了创新型互联网医院企业的及时雨,平安好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医院企业从此可以在阳光下行医。

由医疗服务在线化而诞生的互联网医院,本身就是在线化、智能化场景落地的先锋。如果说线下医院在经历智慧化升级,互联网医院就是天生的智慧医院。

因此,智慧医院在线化涵盖医院互联网和互联网医院两大方向。

1.2.3 智能化——智慧医疗的核心

智能化是实现智慧医疗的核心。

随着医院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以及大数据、AI等技术的日益成熟,以AI医学影像和医疗大数据为代表的诊疗智能化应用开始在智慧医院建设中大展身手。

基于对高质量临床级医学影像和电子病历文本数据的清洗、处理,以及对临床诊疗路径和医学指南的学习,AI医学影像和医疗大数据相关产品陆续在影像阅片、CDSS、病历质控、科研等领域落地。

当前阶段,智慧医疗已深入人心,大部分二级以上医院均已经在使用或者尝试部署智能化应用。智慧医疗建设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数据治理。当前医疗数据质量较低,数据准确率较低,且几乎全部的电子病历数据均为非结构化数据。智能化应用模型训练需要高质量的结构化数据,因此数据治理是智慧医疗的基础。

二是医学理解。医学本身属于高知识壁垒行业,开发智能化应用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底层医学逻辑,比如症状与疾病诊断的对应关系,疾病交叉症状辨别等,都需要资深临床医生参与模型训练。

1.3 智慧医院全方位解读

整体来看,智慧医院的建设离不开政策的落地、医院建设执行、以及科技服务商的推动,本报告将从政策分析、智慧医院建设路径和进展、以及科技服务商商业模式三个方面展开,全面透视和解读智慧医院发展、以及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02 核心驱动力——政策

医疗是典型的政策驱动型行业,智慧医院建设自然离不开政策的指导和牵引。而且,正是连续性的、统筹性的政策,催生了智慧医院,并驱动智慧医院不断发展。

从2010年到2019年近十年的时间,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电子病历、智慧服务等领域的政策循序渐进。

2010年,卫生部启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医院信息化进入全新的时代;2015年,分级诊疗制度推出,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开始共享;2018年,政策大力支持AI医疗、互联网医院发展,智能化诊疗、远程医疗越来越触手可及;2019年,智慧服务分级评估体系推出,全面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体验。

由此可见,智慧医院已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开始向在线化、智能化全面升级。在线化、智能化将成为当前阶段智慧医院建设的重点领域。

2.1 智慧医院升级路径

追本溯源,2011年是智慧医院的起点。2011年首推《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标志着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为后续的院内业务和数据交互、院内外互联、智能化应用落地打下了基础。

至此之后,政策开始在不同层面发力,循序渐进的推进智慧医院进程。

梳理和分析政策衍变历史和趋势,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8年,智慧医院建设重点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升级。其间始于2015年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医联体建设,开始将互联互通的触角真正延伸向院外,成为智慧医院历史进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节点。

第一阶段始于2011年的电子病历评级,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阶段。 

早在2010年,卫生部就启动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2011卫生部办公厅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通过量化和评价引导医院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

始于当年的电子病历推广,不仅完善了医院以医疗诊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沉淀了大量的电子病历数据,为今天的远程医疗、CDSS等应用场景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和医联体建设,注重院内外信息系统的连通和数据共享。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从2013年就开始布局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提出了明确内容要求和进展要求。

纲要要求“加强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到2020年,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全国人口并信息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医疗机构间的基础信息互联互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医疗机构间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和电子病历共享成为重中之重,在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开始强调电子病历等核心医疗数据的共享。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医联体建设进展要求,即“到2020年,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借助医联体建设的推进,机构间电子病历等系统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普及。

第三阶段从2018年开始,智慧医院建设进入在线化、智能化的全面升级阶段,智慧医院建设路径也开始初现端倪。

2018年推出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是重要节点,其中对互联网医院常见病、慢性病二次复诊和续方的许可,是医疗服务在线化发展的里程碑。2019年开启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就医流程在线化即将成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标配。

智能化层面,2018年卫生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到2020年,三甲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分级评价要达到4级以上,即具备医疗决策支持功能”。经过数年的发展,大数据、AI等新技术在医疗智能化应用领域的落地愈加成熟和顺畅。

2.2  智慧医院起点——电子病历和医院信息平台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智慧医院的起点。在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之后,电子病历的普及基本完成。

从第一阶段的电子病历,到第二阶段的院内外数据共享,中间有一步重要的发展历程——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

其定位是建立在电子病历信息采集、存储和集中管理之上的,连接临床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平台。

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起步于2012年,2014年推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明确了医院信息平台的定位和建设标准,医院信息平台建设进入高潮阶段,目前已成为二级以上医院标配

2.2.1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

从功能角度出发,医疗信息化系统简单可分为三类。

一是临床类信息化系统,核心系统包含医护工作站、图像存储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管理系统(RIS)、电子病历(EMR)等;二是管理类信息化系统,包含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药品库存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三是区域化信息系统,包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区域性医疗大数据平台、医保结算/监控系统等。 

最早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围绕管理类系统而生,财务结算管理、人事管理是HIS系统的起源性功能。系统应用相对简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到2010前后,HIS系统普及和覆盖程度已经很高。

比如,2010年3月,中联软件承担广元市中心医院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案,主要以解决医院财务管理为目标,包含门诊挂号、划价、收费及门诊处方、住院结算及医护工作站、药库药房管理、医保病人费用管理等核心模块。

根据2012年卫生部统计中心对全国近4000家医院的信息化现状调查,以费用和管理为中心的全院网络化系统应用已经超过了80%。

而起航于2011年的智慧医院建设,与之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开始以电子病历建设为核心,重视临床诊疗路径管理和医疗数据的连通、治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生长CDSS、科研等智能化应用,最终使医院信息化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的范畴,开始走向台前,与医务工作人员一起,致力于医疗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2011年,卫生部印发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试行)》中明确了电子病历必需、推荐和可选的功能,以及涵盖的范围。

电子病历建设既包括应用于门(急)诊、病房的临床信息系统,也包括检查检验、病理、影像、心电、超声等医技科室的信息系统。

在政策的推动下,大型三甲医院率先响应, 快速开始电子病历的全面建设和升级。虽然在实际部署实施的过程中,各医院根据学科特点、已有系统等具体情况规划了不同名称和架构的子系统,但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业务系统的实际功能和应用,都在沿着《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和《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的方向前行。

比如,自2011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先后实施了电子病历升级、手麻重症系统、门诊电子系统、急诊留观病历、临床路径、护理PDA、手术分级管理、床位统筹、病案示踪管理、护理部管理系统等工作,逐步扩大电子病历数据、业务交互网络,在越来越多的诊疗场景和科室中,将医疗过程变标准化、信息化,让各类诊疗信息实现高效汇集,使得一线医务人员能够高效、智能、安全的完成医疗服务。

2.2.2  医院信息平台——业务互联与数据共享的基础

然而,最初的设计重点局限在满足业务需求上,并没有把可兼容性、数据共享性、高扩展性考虑进去,随着医院临床业务系统的数量不断增多、功能不断多样化、数据不断积累,交互接口数量基本上都是以指数级增长,给系统的开发、运维维护带来很大问题。

医院信息平台应运而生。原来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都是点对点系统集成,医院信息平台出现之后,院内系统实现统一集成。

医院信息平台既是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实现统一集成、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转的载体,同时也为业务在线化、数据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10月,《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正式开始实施,规定了二、三级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总体技术要求、基本功能要求、交互规范、安全规范等。同年,国家卫计委关于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亦开始由试点(2012年开始试点)走向全面推广,掀起了医院信息平台建设高潮。

可以说,医院信息平台是与电子病历及其应用相伴相生的,彼时,伴随电子病历而衍生的,还有临床数据存储库(CDR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以及BI。

CDR是电子病历文档存储中心,将一个患者在某一医疗机构内发生的所有临床活动所产生的所有数据集中存储在一个物理或虚拟存储内,方便各临床业务有需要时进行调阅,一般提供360视图功能。

BI则主要是数据二次利用,在临床工作中就某个主题进行数据重构,以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曾几何时,信息集成平台、CDR、BI一度成为电子病历“三件套”。在政策的指挥棒下,代表国内医疗先进水平的超大型三甲医院也在这一领域率先探索落地。

2011年9月,北大人民医院为期三年的集成平台建设正式启动,目标是建设集成平台,同时建立临床数据中心,实施EMPI(患者基本信息检索目录,通过唯一的患者标识将多个医疗信息系统有效地关联在一起)和公用服务系统。

截止2016年,北大人民医院的集成平台实现接入服务105个,接入系统87个,管理术语76个,每日数据交换量30万,消息的平均耗时是8毫秒。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北大人民医院信息化运维和临床应用带来了很大的改变。

首先,上线新的业务系统,不用再受制于低效率的点对的点接口方式。以往,医院核心业务系统(如HIS、电子病历系统)常年忙着做接口,有了信息集成平台,新建系统可以从平台上直接订阅所需数据,极大提升了IT运维效率。

其次,CDR实现了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使得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质量、业务系统传送到CDR的数据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有利于数据的临床应用。

最后,基于CDR的360视图应用和科研应用,极大的提升了临床工作效率。医生、药房、检验检查科室人员都可以调用CDR视图,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以及科室整体运营情况等。北大人民医院的科研平台已经实现了从CDR中提取数据,截止2016年,全院已经有35个临床科室都使用CDR开展科研数据分析,占到了医院全部科室的80%。从科研项目、写论文、前期研究、研究生课题到临床实验等,科研平台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北大人民医院这一项目由北大医信前身——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承做,据悉是国内首家医院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产品, 2014年5月助力北大人民医院通过HIMSSEMRAM 最高级别7级的认证。

除了对于医院内部带来的信息化整体建设、运维优化,以及临床工作效率的优化和提升,医院信息平台建设的日益完善,对于智慧医院在线化、智能化升级有着重大意义。

一是为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促进远程医疗的发展。远程医疗是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典型场景,因此医院信息平台也是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基础设施。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以及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

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提前是单家医疗机构的业务系统和数据实现连通,医院信息平台就是医疗机构的“数据中心”,医疗机构间对接、医疗机构与区域中心的对接,实际上是医院信息平台之间的互通。

二是为上层在线化、智能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电子病历的医疗决策功能已经走向智能化,即基于AI的CDSS日益普及。CDSS模型的训练离不开医疗大数据的支撑,医院信息平台是医疗大数据应用的基石。

2019年3月,卫健委颁布《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明确了对医院智慧服务体系构建的要求。

从智慧医院建设角度来看,智慧服务体系建设是业务在线化过程,需要在医院临床类信息化系统、管理类信息化系统、以及区域化信息系统之上,构建面向患者的服务体系。医院信息平台实现了医院各类系统的业务统一集成和交互,是智慧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设施。

2.3 智慧服务——推动智慧医院在线化升级

在智慧医院建设中,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重在患者体验,本质上是实现就医流程和部分医疗服务的在线化。

就医流程在线化,能够提升患者就医效率和体验,最典型的提升点在于解决患者就医“三长一短”问题;医疗服务在线化的典型代表,是远程医疗和互联网医院的发展,使医疗服务变得触手可及,极大的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比如慢性病复诊和续方经由线上完成,无需经历在医院挂号、候诊、开方的繁琐流程。

2019年3月卫健委颁布的《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从政策层面正式推动智慧服务的建设,建立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Smart Service Scoring System,4S),明确各级别智慧服务应该实现的功能,指导医院合理、科学的建设面向患者服务的智慧医院。最终目标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高效率、连续性的诊前、诊中、诊后医疗服务,开展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对医院应用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智慧服务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分为0级至5级。按照患者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应涵盖的基本服务内容,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环境,确定5个类别共17个评估项目。

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发布的《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2018-2019年度》显示,近60%的医院开通了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服务,涵盖预约挂号、结果查询、费用支付、轻问诊、药品送递、患者随访、慢病管理等。

其中,预约挂号、在线支付、以及报告查询上线比例最高,分别高达90%、77%、76%。说明绝大部分医院当前智慧服务建设注重院内就医流程在线化升级,整体处于1-2级之间,尚未延伸至院外服务。

未来,随着大部分医院院内智慧服务初步建立(智慧服务分级评估达到2级水平),建设重点将转移至内外互联,届时,将实现院内院外电子病历共享,实现医疗服务在线化,甚至实现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家居场景的医疗健康数据和服务全打通,实现真正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当前的智慧服务,多是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2018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政策文件倡议下建设的患者就医服务信息化体系。

2019年3月《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的推出,以详尽的建设要求和评级规范驱动二级以上医院构建智慧服务体系。接下来的几年,智慧服务建设进程将加速,整体功能亦将不断完善,向智慧服务5级的目标迈进,实现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此外,在互联网医院领域,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初步指明互联网医院可开展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续方服务。

2018年7月国务院又发布《互联网医院管理办法(试行)》,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互联网医院实行准入管理,且规定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互联网医疗服务监管平台,与互联网医院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实时监管。该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对互联网医院的管理,同时也以更加规范化运营保障推动行业的前行。

2.4 智慧医疗——推动智慧医院智能化升级

从智慧医院整体发展阶段来看,在线化、智能化升级基本同步。以2018年发布的《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通知》为重要标志,政策从分级评价标准和具体建设进展要求两方面,直接推动医院智能化升级。

继2011年推出《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方法及标准(试行)》之后,电子病历评价成为最受医院欢迎的评价,根据CHIMA发布的数据,2018-2019年度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参与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的医院占比约40%,远远超过参与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的医院比例——约15%,属于国外的HIMSS和JCI测评参与度则更低——分别为5%和3%。

时至今日,随着电子病历、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日益普及,电子病历的临床应用功能在不断完善,为大数据、AI等技术在临床诊疗、科研等领域的渗透提供了沃土。

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布了最新版《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标准(试行)》,从2011年版本的0-7级,修改为目前的0-8级。由于医院信息平台、医疗大数据平台等的建设、以及各类智能化应用的普及,对电子病历数据互通和数据挖掘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4级以上要求具备智能决

本文系作者 爱分析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和导师下乡调研时候 就知道这是未来的趋势了

    回复 2020.01.18 · via iphone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