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耳东影业赴港上市:港股成“必选通道”,上市是“唯一选择”

11月29日,耳东影业向港交所提交了IPO招股书。这家新锐公司本身的特殊性,成为了这两年整个市场的一个“标杆”。

图片来源@unsplash

图片来源@unsplash

文|跃幕电影,作者|庞宏波

再度将资本拉回到视野当中。

在每年的年末,关于大盘的复盘、关于公司资本复盘,关注度极其高。而这两年,由于整个行业的下行,资本似乎成为了一个敏感词。

11月29日,耳东影业向港交所提交了IPO招股书。这家新锐公司本身的特殊性,成为了这两年整个市场的一个“标杆”。

没有在一开始展现其本身的外行属性,而是通过大量参投港片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和许多参投攒经验的“新秀公司”又不同的是,耳东并没有迅速跳入主控主投的”甜蜜陷阱”,而是先布局了产业链的相关配套,从影院经营到艺人经纪再到海外市场,当产业链配套基本完成后迅速完成A轮融资,并且加快上市步伐。

从这一点来说,耳东影业依然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路”。但实际上,从根本上来说,耳东影业仍然在走所有内容公司都必须要走的资本之路。

对于任何一家内容起家的公司来说,终归需要直面资本的挑战。尽管整个行业身处寒冬、尽管影视公司上市选择被“锁死”,但寻求资本的助力永远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耳东影业目前的选择,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耳东影业也有过一段上市的坎坷路。曾经寄希望借壳登陆A股。但海宝生物更名为大连耳东后,上市之路并不如意。随着大连耳东又更名为浩瀚教育,并且变更了主营业务,宣告这段借壳上市最终作罢。

此次赴港IPO的主体是包含北京耳东在内的耳东影业集团,和品今控股、浩瀚教育(曾用名大连耳东)并无关联。

为何选择港股?

唯一可行的“资本通道”。

对于影视公司来说,本身的资本属性是比较脆弱的。较低的估值、不具备极高吸引力的净利润和看不到长期增长潜力的估值,构成了影视公司资本运作的”三座大山”。

而即便有这样的“先天不足”,影视公司想要借力资本的难度依然极大。国内这两年受到监管、税务等因素的影响,基本上锁死了影视公司登陆A股的希望。博纳影业私有化完成后排队多年未果,而博纳影业这两年的市场表现毫无疑问是影视行业第一档的水准。再加上博纳影业自身作品的“主旋律”属性,倘若博纳影业尚未完成过会,对于其他影视公司来说,希望又在哪里呢?

同样,博纳影业在回归A股之前曾在美股上市。但是博纳影业回A的理由就是阻碍国内影视公司赴美的理由,曾经困扰于冬的“不解谜题”同样会困扰着每一位渴望赴美上市的影视公司老板。

只是与之不同的是,于冬回A是看到了国内影视资本市场的蓬勃生机。那么,倘若此时赴美,无论是内还是外,风险都会翻升数倍。

因此,A股和美股都无法成为影视公司的选择。相比之下,港股就成为了唯一可行的“资本通道”。

此前,英皇和猫眼领投完成了耳东影业的A轮融资。而耳东影业此前几年也与香港电影公司保持着极其密切的联系。相对而言,选择港股上市的风险性并不算高。

而且,今年港股的确成为了热门选择。且不说阿里重回港股,猫眼也曾在除夕成功敲锣,而随后力天影业也选择赴港IPO。但是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猫眼作为内地新型的影视巨头,上市之前的估值达到了200亿,上市首日市值达到了160亿港元,如今猫眼娱乐的市值为127.3亿港元。

那么,对于内地的影视公司来说,赴港是否能达到资本“初衷”本身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根本在于,今年赴港的内地影视公司实际上在整体的“资本故事”中都有一些薄弱环节,而这些薄弱环节对其资本造成多大的影响,实际上很难在前期进行一个完整的评估。

但对于耳东影业来说,前期与香港诸多老牌公司的合作“背书”,多少会扫清一部分障碍。

耳东的“港片”策略

耳东赴港上市,可能并非临时起意。

实际上,在借壳“大连耳东”上市不顺之后,耳东影业赴港上市可能就已经是一条非常明确的跑道。一方面是,港股本身在这个环境下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在于耳东本身的“港”基因。

从2016年,参与《惊天破》和《使徒行者》开始,耳东影业基本上覆盖了近几年所有优质的港片。一度,参投港片成为了耳东影业外在印象的一个“缩影”,而到了2018年耳东影业参与的10余部作品中,港片比例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据着近一半的比例。

在港片上的布局,也让耳东和英皇、太阳娱乐、星王朝、天马、邵氏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这批公司,早就不再只是统领着香港影视产业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大量香港公司“北上”策略,更让这批公司掌握着香港电影产业更大的话语权。

也正是因为在“港片”上的出色表现,耳东也逐渐建立了和万达、博纳、光线、猫眼等内地公司的合作联系。这两年,无论是《红海行动》还是《西虹市首富》、《我和我的祖国》都已经出现了耳东影业的身影。

除了参投港片给耳东所带来的良好印象帮助其更好的和内地影视公司产生合作联系之外,实际上对于耳东影业本身来说,恰恰需要降低参投港片所带来的印象。

如今,港片在制作上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政策调整,对于内地元素的“限制加入”降低,这意味着未来内地资本和香港影视公司的合作会更具顺畅,这也需要耳东影业在行业内具备更扎实的话语权。

此外,对于耳东影业,参投港片入局更像是一块“敲门砖”,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内容布局。其实从2018年开始,耳东影业在参投的策略上已经体现出了细微的变化,多部作品在公司名单上已经由联合出品方晋升为出品方。

耳东影业总裁杨凡表示2019年会改变参投为主的战略,争取更多的项目主控,并且希望占到整个比例的80%,而剩余20%则是通过参投头部项目增加行业曝光机会。今年上半年,成为票房黑马的《老师·好》耳东影业就是主出品方之一,同样已经杀青的《甲方乙方2》和待上映的《八秒半英雄》都是未来耳东影业主控项目的“排头兵”

从参投到主投,是绝大多数内容公司的必经之路。而这两者背后,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市场打法。耳东影业在前四年并没有急于主投,但随着港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积累的成熟,主投是一个必然。

从招股书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在过去的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耳东影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4亿元、1.75亿元、3.80亿元及4.36亿元人民币;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484.1万元、2994.8万元、5732.8万元及4912万元。

从直接的数字反馈来说,大量参投的“天花板”初现。上市寻求更充裕的资金,二次激活现有行业资源从而寻求主控主投已经成为了耳东影业不得不去做的选择

耳东“想象力”的喜与忧

实际上,单纯的项目资金缺口,可能并不需要耳东赴港上市。而且数额并不大的A轮融资,也决定了耳东不只是将目光聚焦在内容本身。

在下游产业链上的延伸以及在海外市场上的拓展,可能需要耳东影业更丰裕的资金支持。据招股书显示,截止2019年底目前为止耳东影业待建及运营影城数量为12家,分别位于北京、上海、苏州、西安、合肥、常熟、盐城等地。可见,一二线城市显然是耳东影城的一个重点,而且一二线城市的影城多布局在人流量极大的商业综合体当中。例如北京的世贸天阶和蓝色港湾各有一家耳东影城。

这样的选址,就决定了耳东影业的投入。而且耳东影城从策略上来说,也主打“主题影院+VR影厅”的高端策略。

那么,目前国内银幕总数超过了6万5千块。而且由于影视寒冬所带来的项目制作数量减少,导致影院在实际有效的地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这也让影院在去年下半年开始经历了一次行业震荡。

而今年,随着博纳、华人文化拿到了院线发行牌照,影院锻开始进入洗牌期。对于耳东影业来说,耳东影城想要在更饱和的一二线成熟抢占市场空间,就必然需要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而从VR影厅为切口的高端观影体验入手,显然具有未来的成长空间,但前提是耳东影业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供血。

从整个市场背景来说,今年影院“剧场感”被重提。无论是特色影厅还是高端影城,都进入到了“加速度”。观众对于优质观影体验的重视,在不出意外情况下未来几年内不会有太过于明显的减弱。而如何拿下“高端市场”,策略+资金一样都不能少。

此外,耳东影业今年耳东与好莱坞Gersh经纪公司在内地成立合资公司,还与星光文化展开合作,联合投资制作星光旗下签约的10 位好莱坞顶级导演的电影作品。在发布会现场,对外公布的项目包括温子仁的《哨兵》、Sam Raimi的《自体享乐》《魔石与躯壳》、朱浩伟的《灵魂舞姬》、Sylvester Stallone 的《特种兵》等12个项目。

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耳东影业必然需要度过一个“摸索期”。但耳东影业本身的“成熟度”实际上要高于大多数内地的初创新秀公司,这和耳东长期与工业化水准较高的香港公司合作可能有一定的关系。此前杨凡表示:“对于电影公司来说,票房之争实际上是全球专业电影人才的竞争。

总得来说,耳东的未来策略必然需要资本的助力,但不想通过融资和大公司进行股权博弈的情况下,上市就成为了“唯一选择”。

本文系作者 跃幕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8:20

国家信息中心:2024年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更趋巩固

18:20

邮储银行:2023年营业收入3425.07亿元,同比增长2.25%

18:19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8户中央企业领导人员调整

18:17

3月28日美股盘前要闻

18:15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会见了苹果、高通、奔驰等20多家跨国公司全球负责人

18:15

友邦保险:斥资约2855万港元回购55万股

18:06

招商局港口:2023年净利润62.3亿港元,同比减少20%

18:00

Keep2023年财报:营收21.38亿元,净亏损同比收窄55.7%

17:58

微盟2023年报:营收22.28亿元,下半年经营现金流与经调整EBITDA转正

17:53

唐睿思:美国对芯片算力的出口控制带来了一些反面效果

17:52

139股获机构买入型评级,青岛啤酒关注度最高

17:52

香港金管局:2月香港外汇基金总资产减少57亿,人民币存款增1%

17:48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2023年归母净利4.965亿元,同比增20.79%

17:39

央行: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账户144.65亿户,环比增长0.64%

17:37

百度沈抖谈算力:GPU卡多元化异构是必然,很难被一家芯片垄断

17:36

中方取消针对澳葡萄酒“双反措施”,澳大利亚回应:将撤销WTO诉讼

17:35

北上资金今日净买入23.34亿元,五粮液获净买入4.81亿元

17:32

《网络表演(短视频)运营服务要求》团体标准发布

17:31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称2024财年将排放54600立方米核污染水入海

17:23

宁德时代官宣两款新电池,首发车型或是小米SU7

345
22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