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叉掉结婚证上的“处女”,她们等待50年

现代印度是对女性贞洁观抱持最保守态度的社会之一,女性的贞洁被与其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

图片来源@全景网

图片来源@全景网

文丨志象网,作者丨王婷婷

都2019年了,还有国家要在结婚证上标识出新娘是否为“处女”。难以置信吗?但在今年8月被废止以前,这一制度已经在孟加拉国运行了五十多年。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其1.68亿人口中将近90%是穆斯林。根据南亚国家的穆斯林婚姻法规定,步入婚姻的新娘必须在结婚证书中做出选择:处女(Kumari),丧偶,离婚。

这一长期遭受人权组织批评的表述,终于在今年8月被最高法院判决删除。

孟加拉司法部副部长Amit Talukder以最高法院的名义,向政府发出指令,要求删去由政府颁发的结婚证书中对女方认定的“处女”一词,而改为“未婚”。同时,他也要求在结婚证书中增加男性作为“未婚”,“丧偶”,“离婚”身份的认定。

而对结婚证书的更改已在十月生效。

“这是里程碑式的一步。”Aynun Nahar Siddiqua,一位2014年曾参与抗议此法律的组织的律师说。原法令在1961年被提出,因其违反女性隐私权且对女性具有的潜在歧视,一直被人权组织所诟病。

女性的“贞洁观”,也一直是南亚次大陆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印度,虽然其主导的印度教文化与穆斯林国家不同,但在一脉相称的社会文化传统下,印度的女性面临的“贞洁枷锁”却与孟加拉女性是相似的。

从骇人听闻的婚前“贞洁测试”,“处女膜修复手术”广告,到随处可见的相亲广告里对女性明确的“处女”要求,这一切无一不在暗示,印度当代社会依然对性的禁忌态度与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不平等局面。

印度女性贞洁观小史

吠陀时期

在吠陀时期,“性”并非是一项禁忌,与女性“处女膜”有关的概念并未与“纯洁”概念相联系。人们对性抱持较为开放的态度,在《摩诃婆罗多》等史诗中出现多处关于婚前性行为、乱伦等沉溺于性爱的描述,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性的开放态度。

在那个阶段,男性与女性对于其身体和欲望具有平等的自主权。在《摩诃婆罗多》初篇中写道:“如果一个未婚的女性表达了她对性的欲望,这一要求必须被满足。”

事实上,印度教经典中一直蕴含着两个经典形象——纵欲者与禁欲者,它们之间形成的张力构成理解此世界的两端。而经典中的女性角色,也被置于这一模式之下。

在早期的印度教文献中,女性作为母亲与女性本身的角色被丰满地诠释出来。女性本身所富有的魅力被嵌入宗教文本中,一方面代表了维护社会的力量(家庭,和谐与爱),一方面又可能导致过度享乐、轮回与苦。整个印度文化,亦在这两个意象之间拉扯。

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贞信和破灭仙人的婚前性行为,导致了广博仙人的诞生。

中世纪

在中世纪的印度,人们对于女性贞洁具有多重标准,尤其是一些被苏丹王国影响的地区。

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被嵌入以男权为主导的以王权-家庭关系为轴心的社会框架之下。在王室里,一个国王为了拥有繁盛的子嗣,大多拥有一个庞大的后宫,其妻子在结婚之前必须为处女(除非她是寡妇)。此时的王室婚姻多为政治联姻,一个女性更多代表的是她身后可以为其夫君带来的政治利益。

在后宫里工作的宫女也被视为后宫的一部分,被选为宫女的女性不需要是处女,相反,其前主人会对其性能力进行评估,有强性能力的女性被具有更高的价值和声誉。

莫卧儿王朝的后宫以其所拥有的美丽王妃与宫女而闻名

在日常家庭中,女性被视为礼物,被嵌入在复杂的种姓、家族互动之间。女性在婚姻中被送给男性,其“贞洁”是附属的价值。女性被视为传宗接代的“田地”(ksetra)。

在这一阶段,女儿因其无法传承种姓地位而被轻视,且其代表着隐含的不纯洁可能为家族带来不幸(如果父亲送出的女儿并非童贞之身,被认为会有灾难降临)。

因此,中世纪印度形成了兴盛的童婚习俗:一个女孩在经期来潮之前被嫁出,以防“污染”整个家族,因为一旦发生不洁的行为会导致整个家族蒙羞。

现代印度

现代印度是对女性贞洁观抱持最保守态度的社会之一。女性的贞洁被与其道德品质联系在一起。

因此,出现了一系列的婚前“贞洁测试”(这一测试为女性身体带来损害,类同于性侵犯)——这一测试后被印度最高法院禁止。随处可见的婚姻广告中,都明确要求新娘的条件必须是“处女”。在今天的印度,依然存在着许多与女性“贞洁”相关的奇怪现象,如“处女膜修复手术”。

印度女性抗议贞洁测试

近代的英国殖民也为印度女性的贞洁观念产生了十分保守的影响。19世纪的维多利亚女王被视为一个守德的女性忠于其丈夫与家庭,这使得人们对性与贞洁的观念变得极度保守。

这一影响不只包括当时的英国,也蔓延至当时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如同英国小说中的“苔丝”,印度女性也在遭受相似的道德压力,一个失去“童贞”的女性被视为是“被毁掉的”。在这一层面,英国文化的介入如同对印度本土思想的过滤,这层滤网强化了印度“道德式的贞洁观”。

而近代印度的重要人物甘地,其保持的弃世姿态所暗示出的对(印度文化中女性所象征的)性的弃绝也为这种“贞洁观”推波助澜。

甘地号召女性延续传统纺织、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儿童一般”、“母性”的人格形象,这一形象意欲使女性摆脱男性的性需求,却潜在的强化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下的性意象。

这一点受到了泰戈尔的反对,在泰戈尔的小说中,女性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具有追求自己、完整表达自己激情与欲望的权利,立足于普世的人性层面(其中包含性的层面)。

纵观印度社会,其不断描述、诟病与恐惧的,与其说是“性欲”与“不纯洁的女性”,不如说是为维系与性所捆绑的整个男性权力结构。

而现代印度,随着印度流行文化的传播,与性教育在印度校园的逐渐开展,印度年轻人对于女性贞洁观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

人们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逐渐将一个女性的个人道德与其“童贞”相分离。宝莱坞电影里性感的女星,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都逐渐使性不再成为禁忌。

参考资料: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9/aug/27/bangladesh-to-remove-the-word-virgin-from-muslim-marriage-certificates

https://edtimes.in/the-history-of-the-concept-of-virginity-in-india-and-what-makes-it-such-a-big-deal-today/

Johann Jacob Meyer, Sexual Life inAncient India.

Martha Nussbaum, Political Emotions:Why Love Matters for Justice.

志象网:长期关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及国际化进程,提供一手信息及独到视角,英文科技媒体The Passage 大中华区独家合作媒体。志象网微信公众号(ID:passagegroup)

本文系作者 智象出海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插图很精美的啊!

    回复 2019.10.28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