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咖纵论金融创新:要持续创新,光靠行政命令行不通 | 2019全球数字价值峰会

新金融行业在历经了近十年的曲折发展之后,行业创新的方向在哪儿、如何保持创新,以及创新痛点与难点是什么?

8月8日,由钛媒体及ITValue主办的2019全球数字价值峰会在三亚召开,在主论坛圆桌会议上,《金融电子化》杂志社副总编邵山主持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圆桌论坛。参与本次圆桌的是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中信消费金融CIO刘晋军。

这两家公司正是近些年来新金融浪潮下,不同赛道的典型代表——国内第一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越来越像是一家“披着银行外衣”的科技公司,其诞生伊始,即按分布式架构搭建技术平台,采取开源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建成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架构。

中信消金是银保监会批复成立的最新一家消费金融公司,由中信集团、中信信托、金蝶国际三家股东共同出资。从股东的背景上,中信集团有数千家一级二级子公司,投资的领域遍布金融、通讯、旅游、文化、交通等各个领域,金蝶国际则已积累了685万的B端和C端客户。

同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中信消金,需要做的就是利用三家股东的优势进行消费产品的挖掘和创新。

两家企业分别代表了新型银行业、金融消费公司,打法不同,业务侧重点不同,但是在利用科技手段、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服务,更好的提供金融产品的体验,更持续做业务的层面,两者殊途同归。

这场圆桌论坛尝试回答的问题是,新金融行业在历经了近十年的曲折发展之后,行业创新的方向在哪儿、如何保持创新,以及创新痛点与难点是什么?

技术怎样塑造了新金融

“微众银行的使命非常清晰,即是在国家鼓励向民营资本开放银行业的大背景下,做好普惠金融。”姚辉亚表示,而实践普惠金融的方式,是“数字普惠金融”。

所谓“数字普惠金融”,包含科四个维度:

第一,是覆盖、可获得性。如何让更多的常用人群,比如小微企业、大众,通过比较好的方式服务他们。

第二,是价格可负担,通过技术化的方法解决,把成本降下来。

第三,是良好的体验,让大家有尊严的享受金融服务。

第四,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要实现商业可持续。这一点对于微众银行尤其关键,因为常用人群带来的收入是有限的,年报显示,客户人均带来的收入水平不到一百元,要实现商业可持续、盈利非常困难。

在这四个方面的要求之下,微众银行事实上“不得不”采用创新的方式,用技术方式尝试实现这四个维度的目标,实现降成本、降风险,同时做大规模,提升体验。

因此,“微众银行一诞生就特别重视技术投入。”姚辉亚提到,微众银行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9.8%,IT投入占营收的比例14.8%,科技人员的占比一半以上,累计提交的科技专利量达到了600以上。

举例来说,微众银行单一帐户每年的IT成本是3.6元,相对而言,做得比较好的银行每年帐户IT成本是20多元,中小银行的成本是百元级别——3.6元是全行业水平的十分之一。

相对而言,刚刚开业的中信消费金融无法呈现出类似的一份“科技创新成绩单”,但是其同样对于科技战略非常重视,刘晋军用“打仗一般”来形容其科技战略。

中信消费金融的科技战略是八个字:“动态感知、动态驱动”。

刘晋军以打仗为喻——战先搜集情报,过去派出侦察兵,而现在各个地方都有埋点。具体而言,如今所有环境信息都动态变化,刘晋军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感知能力上,帮助整家公司打造全方位、全渠道、全领域的感知获取。只要跟公司业务、舆情相关,能实现动态的、主动的被感知到。 

在这个基础上,获取来相应的情报之后,第二部任务就是同步做动态驱动,帮助业务和企业各个层面往前跑。

“比创新更难的是保持创新”

虽然微众银行展示出了成果丰富的“创新成绩单”,但姚辉亚对于如何“保持创新”仍觉十分困难。面对台下众多技术同业,姚辉亚结合微众银行的具体案例,分享了对于如何保持创新的三点观察。

首先,要想保持创新,需要建立起一种创新的文化,即容错和试错的文化。

为什么过去传统金融机构很难创新,因为创新的成功率就不高,创新有风险。在中国文化里,你尝试新东西失败反而成为耻辱和污点,但在企业里要有容错和试错的文化,要鼓励大家去试。

过去的银行业,你想试一个新东西,试错成本太高了,大家评估一个新的项目需要数月,N个人签字,最后让你做,因为试错成本很高,而且机制上也没有容错机制,出了问题要问责,大家就没有勇气创新。

第二点,要想做持续的创新,靠命令式的创新行不通。

微众这几年几乎没有行领导跟我们说哪个主意不错,你们试试看做出来,微众银行有一种从下往上的创新模式,我们可能有一些组织架构,我们搭建了很扁平的组织架构,每个板块每个团队有一个方向,但是具体的执行、产品的设计、落地都是靠基层员工或者基层干部驱动往前走的。

我们现在成功的产品,没有一个是行领导或者中层干部想起来的,而是来自于基层员工。管理层的决策定位也有变化。

现在的年轻人跟前一代人的管理方式完全不一样,管理人员的角色也要调整。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内部VC”——有各种各样创新的时候,你决定给谁投资不给谁投资,你一旦决定了应该支持,马上变成一个员工的角色,辅导他成长,把项目做起来。

在微众银行,没有一个成功的产品是开发出来,而是迭代出来的、运营出来的,我们都要意识到我们的角色要发生变化,管理者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把很权威的角色转变成内部VC或者园丁的角色。

第三,开放式创新,仅靠自己是不行的。

大企业往往是被其他行业的人“干掉”,银行也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跟创新的企业合作,帮助他们成功,我们也能成功。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